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開門見山,喜歡就處,不行就分,喝點熱水,重啟試試。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你好,在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句話成為最容易引起警戒心的開場白。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變得越來越禮貌——沒有特別正式重要的事情,一般不用見面聊天;沒有特別緊急繁瑣的事情,一般不用電話;短信已成為快遞小哥、驗證碼和垃圾小廣告的陣地。

翻一翻你的手機通訊錄,至少一百多個電話號碼吧?除此之外,你應該還有幾百個QQ、微信好友。如果你得閒了“掃一掃”“搖一搖”“附近”“左滑右滑”,還能更輕鬆地獲得新的社交對象。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但我們經常聯繫的人不會超過10個。

“朋友圈”也有了字面意義以外的許多定義

  • 五花八門的微店代購?
  • 早已不再聯繫的舊同事?
  • 為工作所需而添加的陌生人?
  • 名存實亡的小學同學群?
  • 45°仰望著你的過度PS大頭自拍?
  • 每天背單詞的打卡截屏?
  • 沒人點開的小視頻?
  • 來源不同的公號文章分享?
  • ……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相比真實生活的種種人際問題,這些五花八門的存在所造成的困擾並不算大,甚至會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娛樂性所在。

心情好,你可以很輕鬆地給予反饋——點贊和評論;心情不好,你可以視而不見或設置屏蔽。

畢竟我們都在同一個表演劇場,互相成就了一個貌似熱鬧的自我世界的中心。這些反饋與被反饋的互動變成了一場有意的展示,多少有些虛假性。

但在虛擬的塑料社交時代,這種虛假顯得很真實。

例如,如果有人在朋友圈曬圖書封面,你大概就能猜到,那本書TA根本就沒看完——拍完照片,那本書的使命就算完成了。因為從心理補償的角度說,當一個人越缺少某種東西,便越願意對外宣示自己擁有它。

我們得感謝生命裡還擁有這麼專注於裝X的朋友,因為他們花了那麼多心思和時間來演給你看啊。(還免費喲

想想那些“搖一搖”出來的陌生人,在通過你的好友請求後,你們之間從開場白的第一句話到友盡的最後一句話,再加上取關對方所有的社交媒介,可能不需要活太久就能有幸見證了。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友誼關係是如此虛幻卻實在。

比如,你如何表達笑?——“呵呵”是想挑事,“哈哈”意味著“滾”,“哈哈哈”是“好無聊”,“哈哈哈哈”是敷衍。

想表達真的好笑嗎?“哈哈哈哈哈哈哈”,疊詞越多越好,當然也不能多到刷屏,那是另一種搞事。

在如今的日常社交中,這樣的“潛規則”還有很多。幼兒園級別的詞彙,甚至不需要任何言語,卻蘊含了更耐人尋味的表達。

如果你搞錯了也沒關係,反正大家都是塑料姐妹花/兄弟情。

喜歡就處,不行就分,喝點熱水,重啟試試。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對於程序員而言,開發聊天軟件時,有一個功能是不能隨便加的:“已讀”。

如果非要加的話,應該再推出“已讀已讀”功能,讓對方知道我已經看到了你“已讀”的信息了,然後再“已讀已讀已讀”……

很好,中間再插入幾個“對方正在輸入”“對方已撤回”“評論已刪除”……

兩人不需要說什麼,就可以通過對方“已讀”了幾遍、等待“正在輸入”了多長時間等判斷對方對自己的重視程度。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互聯網社交自帶著技術含量,就跟其他科學一樣,降低了各種成本,是現實社交行為的一種補充。

試想,如果所有社交都像以往那樣,“不短信,不網聊,不漂洋過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過兩座山,走五里路,去牽你的手”,估計很多宅男宅女已經徹底沒有社交了。

那些只見過一面或接觸過一次的泛泛之交,或者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陌生人,很可能拓展你的關係網與世界觀。

順便分享一個奇葩——豆瓣網上有一個“史上最沉默小組”,創建於2007年1月5日,成員有73859人。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發表過一個小組話題。

最後,無論如何請慎用“拉黑”這個功能。因為據說這是另一種方式說“愛過”。


塑料社交時代,裝X的人最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