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服秀典”衣服形似婚紗,難道古人早就發明了婚紗嗎?

用戶64079275


提到“華服秀典”四個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鬼,但是對於“漢服圈”中的人來講,這是一個很盛大的“典”。

4月7日,第二屆中國華服日被稱之為“華服秀典”,在西安曲江如約而至,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位華服愛好者展示的數百套華服,為我們展現千年前的華美服飾。

當這些身著五顏六色,或仙韻十足、或小家碧玉、或俏皮可愛的服裝在大眾面前依次出現,在這個有“大唐不夜城”之稱的西安中,似乎真的置身於千年前的大唐都市,別樣的風情讓人目不暇接。

手捧一束鮮花,頭披紗巾、身襲白衣的一位妙齡女子的出現,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嘖嘖稱奇生不絕於耳,因為這件“漢服”太像今天的西式婚禮的婚紗了。

甚至有人懷疑,西方的婚紗是否借鑑了我國的漢服,自豪之情躍然臉上。但如果真的進行考證的話,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古代的漢族姑娘的服裝中,根本沒有這類婚禮服出現,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這種樣式的“漢服”。

中國曆朝歷代婚禮服一覽

(唐朝禮服)

之前看過一篇《古代漢族婚服簡史》,在一眾以“中國服飾”為中心的研究書目中,獨具匠心,從“婚禮服”出發,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朝代下,因不同民風和思潮所決定的婚服顏色和樣式。

周朝婚服以黑色為主,紅色為輔,作出好看的髮髻,顯得女子的頭髮烏黑豐美;

漢朝因為刺繡工藝的發展,富貴人家多以“繡品”作為婚服,顏色略微鮮亮,拜託了黑紅色的暗色調,逐漸向揚紅或纁黃髮展。值得商榷的是,漢朝女子出嫁會輔以面紗遮面,後期的“紅蓋頭”大抵是由此而發展成型的。

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使得婚服的色澤進一步明亮起來,崇尚絳紅和青綠。紅配綠的男女婚服正式形成,“紅男綠女”一詞也由此產生。這是大眾所熟知的唐朝婚服,但據《武德令》中所述的皇家婚禮服和《舊唐書》中的輿服制,並沒有表現出“紅男綠女”的婚服形式,但可以確定的是唐朝沒有“素白色”為主的婚服。

宋朝婚服中“鳳冠霞帔”正式登場,樣式基本傳承唐朝婚服,只不過做了修身,束腰成為時尚。顏色以青色為主,給人很壓抑的感覺,這一點和程朱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慾”不謀而合。

《明史》記載,明朝沿襲唐宋服制,但在形制和色彩上開始有了大的突破。紅色成為婚服的標配,很多學者認為,我們今天婚禮中的喜大紅色就是自明朝始。

清朝的婚服經歷了三次變革,滿清入關因為強制推行旗服,傳統漢服被禁止;隨著滿漢融合的進一步加深,圖中分別具有旗服和漢服特徵的褂裙受到當時國人的喜愛。

清朝後期,旗袍正式登場,對民國及民國之後的女性婚服產生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正式場合需要身著“旗袍”的女士作為迎賓,極具中華色彩。

民國之後,中西方文化衝突加劇,西方的“婚紗”正式進入中國,受到很多當時具有先進思想的學者喜歡,直至今天。

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難道中國幾千年文明,數十個朝代,難道就沒有以“白色”為主的婚服麼?

答案是:有!在魏晉時期曾經有過白色婚服,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朝代。玄學認為“以無為本,返璞歸真”,講求天地之道,人應該順應天道,所以全身白成為當時女子的時尚服飾。但這與西方的婚紗的概念千差萬別,樣式自然涇渭分明。

所以此次“華服秀典”上那手捧鮮花一襲白衣的“婚紗式漢服”,其實是在傳統漢服基礎上作出的改動,屬於創新式漢服。

漢服固然華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累贅不堪的服飾難以應用於日常交際生活中。如果真正想讓漢服走入千家萬戶,就必須隨著時代的喜好進行大膽的變革,我們權且期待那一天儘快到來,讓全體國人感受“華服”之美,讓華服秀典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