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小伙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发现6.73亿年前国内最老的古油藏!

2018年11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王铁冠莅临“长江讲坛”,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石油科技大楼学术报告厅为满座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论中-新元古界油气资源”。

从广东小伙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发现6.73亿年前国内最老的古油藏!

王铁冠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学院前身,现长江大学)石油地质专业,曾在母校学习和工作将近40年,此次报告会上,他不仅讲解了专业学术知识,还分享了自己当年在母校任教的过往经历。

发现国内最老古油藏

说起王铁冠院士,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王铁冠院士原籍广东澄海,1937年12月生于上海,1956年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现长江大学)石油地质专业毕业,1965年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毕业,1983—1986年先后任美国特拉华大学地质系研究学者、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学院客座副研究员。1978年,王铁冠参加燕山野外地质勘察,意外捡到一块砂岩滚石,放大镜下见砂粒间充填着沥青颗粒,他当即选点进行人工槽探,挖出了黑色的含沥青石英砂岩层。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王铁冠确定这个沥青砂岩层原来是晚元古代时期的油藏,在6.73亿年前因遭受岩浆活动的高温烘烤而蚀变成固体沥青。

这是在国内发现的最老的古油藏。

回到实验室后,王铁冠还用气相色谱—质谱仪,从这个沥青砂岩中检测到一个国际文献中尚未报道的新化合物系列。他按照国际惯例,在国内实验室条件下,首次实现了人工合成标样的色谱—质谱共注分析,对这个新化合物系列作出结论性的鉴定,将其命名为“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迄今为止,这仍然是由中国学者发现与命名的唯一生物标志化合物。此外,王铁冠还在贵州水城的藻煤中,发现、鉴定出前人未知的甲基三环萜烷和甲基四环萜烷两个新的生物标志物系列,有关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后,被SCI等几大国际检索系统所收录。在对化石燃料分子组成的探索中,王铁冠检测出近100个新的异构体或同系物,从而补充、发展和完善了文献中已知的7个生物标志物系列。这些工作,均属国际有机地球化学界的前沿性科研成果

从广东小伙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发现6.73亿年前国内最老的古油藏!

弥补国际研究缺憾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传统的石油地质学观点认为,煤和石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下不同演化过程的产物。1975年,王铁冠到湖北秭归作野外地质调查,在侏罗纪煤系地层中发现众多固体沥青产地,而且在砂岩中见到沥青脉分叉、穿插的现象,表明这些沥青曾经是呈液态流动状态的石油。王铁冠研究煤系固体沥青的成因后,明确提出“成煤过程中也可伴随有‘生油’过程”,这些沥青是“煤或高等植物成因的液态烃类衍生物”,沥青脉的“分叉与合并现象”正是“具有次生流动运移的确证”等论点,对煤成油作出了重要的论证。“七五”期间,王铁冠最早发展了一套生物标志物分析与煤岩显微组分镜鉴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烃源岩研究方法。通过全国55个矿区130个代表性烃源岩样品的精细剖析,得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他在此基础上参与撰写的《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七五”至“八五”期间,王铁冠的课题组对9个典型沉积凹陷和5个中小型盆地的原油、岩石样品,作了系统的剖析,从显微层次和分子级水平上,成功地确立了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生物类脂物以及富硫大分子等五种原始母质早期生烃的机理和模式,1995年撰写出版了《低熟油气形成与分布》理论专著,弥补了国际上盛行25年之久的“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在早期生烃研究方面的缺憾。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铁冠首创了运用生物标志物组合,确定沉积有机质生源构成百分比的方法,从一个岩石或原油样品中,可以获得多达550个化合物的综合信息。1997年《科学通报》的署名文章认为,这“无疑对于从事油气成因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科研和生产人员都是值得借鉴的”。

从广东小伙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发现6.73亿年前国内最老的古油藏!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铁冠教授积极引进国际上的油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技术,开拓新科研方向。他于2000年在中石油股份公司的支持下,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科技人员,举办了首届油藏地球化学培训班,既包含理论教学,又组织现场人员的实验、实习;而且多次在校内和到油田作油藏地球化学讲学,推动各油田的油藏地球化学科研与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在科研实践中,他致力于探索分子标志物新参数,首次论证含硫非烃二苯并噻吩类,作为新分子标志物示踪石油运移的机理,用以反演石油运移优势通道,展现油藏充注途径;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结合数值模拟,确定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先后在塔里木、珠江口、松辽、海南岛等地区不同岩性的油藏中,重建油田的成藏历史,预测烃源灶方位,确定有利勘探方向。

由于研究前沿,贡献突出,2005年,王铁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院士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技术副总师、科技部973项目资源环境领域咨询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组成员;油气资源与探测、煤炭资源与安全生产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地球化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油股份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课题、省部级以及油公司项目/课题45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32篇,合撰专署13部,译著6部;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研究者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银奖)。

从广东小伙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发现6.73亿年前国内最老的古油藏!

青山高而望远,白云深而路遥。以铁人精神,妙手寻油,如今身处耄耋之年的王铁冠院士,已经探寻了大半生石油深处的秘密,但他仍然感到路途遥远。“‘人有我有’那还不行,要做到‘人无我有’才站得住脚!”正如他对长江大学师生的勉励,在科研领域,他依然在不懈地攀登、再攀登。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长江大学新闻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