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漏油門”的背後,又爆出“金融服務費”的潛規則!

溫馨提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二手車大智慧潘潘”,或者添加微信公眾號:carman228,將會收穫精彩的汽車、二手車行業的觀點與資訊。如果您有好的原創文章或者獨家爆料,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好的內容一起分享!

奔驰“漏油门”的背后,又爆出“金融服务费”的潜规则!

作者 | 黑船來航

出處 | AC汽車

奔馳“漏油門”,似乎漏掉了汽車前端銷售最後一塊遮羞布。正如阿喀琉斯之踵一般,脆弱不堪。

日前,陝西女車主在奔馳利之星以66萬元購得2018款奔馳CLS轎車。車主還未將新車開出4S店時,發現發動機漏油。隨即與4S店屢次磋商協商相關事宜未果。4月12日,錢江晚報以《66萬買奔馳漏油 女研究生哭訴維權:太講道理受辱》為題,對此事件作出相關報道,隨即轟動全網。隨著事件發酵,新京報又發文《維權奔馳女車主不接受4S店道歉:避重就輕胡亂收費》。更是將名不見經傳的“金融服務費”一詞推向了大眾視野。

自此,車主個人維權事件矛頭轉向汽車行業問題。

據AC汽車瞭解,“金融服務費”一詞可以追溯到2000年,甚至更早。中國汽車行業尚處“遠古”年代,銀行貸款需要4S店提供一定比例的擔保金,才會放款給客戶。早年間的汽車貸款,4S店需要派出人手進行一系列相關準備工作,如準備材料、電核、借款人與擔保人的家訪、面籤合同、合同內容解釋、提報銀行等。

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背景下,適當的繳納金融服務費是有所根據的行為,也是對4S店員工服務的補償。

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越來越簡化的汽車金融產品應運而生。如西安維權車主所言,所有的材料都由自己準備,不需要4S店派出員工參與準備工作,所謂的金融服務費已經虛有其表。為此,AC汽車聯繫了一名從事多年汽車銷售工作的銷售顧問長劍(化名),深入瞭解汽車銷售環節中的各種收費名目。

長劍稱,所謂金融服務費,無非就是某汽車品牌業務員與某汽車金融業務員聯合增加收入的一種噱頭。以奔馳為例,奔馳的金融和銷售本身就是兩個公司。奇怪的是,一名專屬於4S店的銷售,在做好銷售工作的同時,還要完成奔馳金融的銷售任務。而完不成兩種銷售任務的“差銷售”,補繳4S店所謂的“既得利益”完成當月考核。

這種行為就向很多汽車銷售傳達了一個信號:只要能收上來鈔票,就能保住飯碗。其實,汽車分期貸款真正必要的費用,只有分期付款手續費

貸款利息。如果車主個人/組織機構徵信存在一定的問題,則會額外增加一筆查驗增信的交通費。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正常費用產生。

而梅賽德斯-奔馳官方在14日聲明中也表示:一向尊重並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業務運營,不向經銷商及客戶收取任何金融服務手續費。並稱,梅賽德斯-奔馳公開並反覆地要求經銷商在其獨立經營的過程中要誠信守法,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但長劍看著視頻中連續發酵的奔馳“漏油門事件”娓娓道出自己的謬論:“把引擎蓋打開依次檢查有什麼用?該加的‘工資’一樣也不會少加,只是看你和銷售的關係,或多或少的騙你一點罷了。”

長劍對於此次奔馳“漏油門”事件不屑一顧,據他所述,“奔馳女”還算走運,在其他4S銷售過程中,金融服務費是必收款項,除此之外,汽車銷售還開發出了保險介紹費、上牌審驗費、新車提車檢查費、稅款代繳費等等。

據其透露,銷售人員出售一臺普通合資品牌的整車,銷售通常獲得200-500元的銷售提成,外加廠方(這裡指主機廠)1000元獎勵。如果出現了客戶投訴,被主機廠受理,則該筆1000元獎勵取消。試想,一個業務能力平平的銷售每月平均售出5-8臺整車。不靠‘外財’接濟,著實難以維持。

“4S店裡除了成本崗位(除銷售、修理外的綜合人員),經銷商與銷售多是合作關係,前者提供平臺,後者負責盈利。”長劍稱:“在4S店做,好的銷售基本上不拿工資,就看你每個月能A(指:不當得利)多少錢,工資那點錢,拿來就付付水電氣暖和小區物業費罷了。”

奔驰“漏油门”的背后,又爆出“金融服务费”的潜规则!

五花八門的“怪”費用

對於有過購車經歷的車主而言,往往會思考這麼一個怪相。通常的,實際落地價格總比合同價格多出那麼一些。無心於此的車主也不會去深究,反正對於一輛動輒十幾二十萬的高大上“西洋舶來品”而言,那多出的幾千塊無非是“鳳毛麟角”;經驗豐富的老車主跟銷售唇槍舌劍一番之後,往往會被各種紛繁複雜的話術,搪塞的雲裡霧裡。臨走之前,還會豎起大拇指稱讚道:“小夥子實在!下次我還找你買。”

但如上文長劍所述,很多費用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例如上牌審驗費,是部分4S店與業務員違規增收的另一個重要由頭。由於新車在上牌登記之前需進行審驗,拿到相關審驗文書之後,方可到當地交管部門登記上牌。不明真相的車主被銷售員“引人入勝”的話術矇蔽之後,這筆費用又掉進了4S店的口袋。真正上牌所需的必要費用無外乎兩點:200元的審驗費,125元的上牌費以及不會超過50元的

拍照費(每地收費標準不同,最高50元)。由此派生出的郵政寄遞費亦不會超過32元。以上費用在以長劍為典型的銷售人員口中,往往會超過800-1500元。

說到這些費用,長劍有些激動:“你知道保險介紹費麼?2014年之前,這個費用甚至一度成為銷售的月收入保障,當年做分期的不多,再加上2009年的汽車下鄉政策。到了每年的金九銀十‘金九銀十’,客戶絡繹不絕。我們和駐店保險業務員一道跟客戶搗糨糊。夯不踉蹌(意為囫圇吞棗)就能要300-500元。客戶問起來,我們就講:這是我們品牌和保險公司合作的專屬保險,保原廠維修配件的,名額有限,所以會要這個服務費,方便登記。而客戶只要聽到優先調換原廠配件就會乖乖的交錢,他們認為原廠的都是最好的。事實上,只要在4S店做的維修,那肯定都是原廠的(配件)。這個說法在16年之後就不常見了,但是肯定還是存在的!”

其實,在汽車交易過程中,會涉及到各類稅收類目,“聰明”的銷售靈機一動,還曾開發了一個叫做稅款代繳費的“法定收費”項目。這項費用的“受眾群體”往往具有以下特徵:

首次購車、年齡較小、女性、善於溝通者、江湖氣息重的人。國家規定,購置稅=新車發票價格/11.7。不少車主只知道購置稅為10%。基於認知差異,往往誤認為購置稅=新車發票價格*10%。以10萬元某品牌三箱轎車為例。國家規定的稅款為8547.00元,比差異認知的算法少1453元(差額約14%)。由於有購置稅發票作為證據,無良銷售常以“稅局有熟人,幫你省錢了。”為由,向你討要300-500元的好處費——美其名曰稅款代繳費。以上人群或由於認知存在差異、或礙於面子、或畏懼“惹事”,經常吃個啞巴虧。而購車合同中的服務費這一項,已經涵蓋了稅款代繳人員的車馬費和工費。(不含稅費)

新車提車檢查費也多出現在首次購車情景。汽車銷售在客戶提車時,往往隨便拉出一臺相同型號、顏色的展車(展廳展示車,供客戶靜態體驗),聲稱是客戶購得車輛。然後,圍著展車一通上躥下跳,營造出一種盡職負責的工作態度,若有其事的講:“先生,你這輛車座椅皮邊毛掉了,幫你調一臺新車。”展廳展車肯定多少存在瑕疵。客戶看到如此“盡責”的銷售甚是感動,爽快的付掉新車提車檢查費。門店司機把客戶真正購得的車輛開來後,無良銷售裝釘車牌,又是一通“檢查”,打鉤簽字,完成交付。

一般達成這種交易,銷售員都會樂的直跳腳:“你看,這不又能多賺300塊?!我這都算少的,越貴的牌子越敢收!比起大幾十萬的車子,這點錢算什麼?”

事實上,上述提到的各種服務,都涵蓋在4S銷售合同中的服務費中,這筆費用就是客戶委託4S店代辦新車相關手續的必要服務性支出,部分4S店業務員把各種費用拆分,逐筆收取違規所得。而4S店合同中寫明的費用,則以“日常經營必要”、“廠家規定”甚至“行業規定”為由進而向客戶二次所要。

在溝通最後,長劍留了一句話:“說到底,4S店裡面不開發票的費用、不寫進購車合同的費用,都是亂收費。不開票的錢不付,就能避免損失

奔驰“漏油门”的背后,又爆出“金融服务费”的潜规则!

“怪費用”的根源

4S店,作為主機廠與客戶對接的橋樑。理應認真服務客戶,充分平衡三方利益,對上是主機廠的好銷售;對下是客戶的好顧問;對內是員工的好領導。隨便翻翻汽車論壇,似乎絕大多數車主買車時都或多或少的被加收無憑據費用。諮詢多方4S店一線銷售人員,AC汽車總結出以下成因:

1、4S店一線銷售人員工資無法保障生活。以2016年上海4S店平均銷售人員底薪為例:基本工資僅僅2050元,小組領導2450-4000元,銷售部經理也僅僅能達6000元。多數4S店內部本身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客戶往往會選擇穿著較為入時的客戶經理選購車輛,銷售的日常開銷隨之增大。部分經營者默許‘亂收費’現象,部分銷售不得不依靠“灰色收入”來保障基本的日常生活。

2、4S店通過‘苛捐雜稅’來保障銷售利潤。以合資品牌為例,隨著各種成本的增加,4S店新車銷售利潤僅為車價3.07%左右。面對龐大的門店開銷,主機廠有限的補助無法滿足部分經營者的“胃口”,定式化思維模式的作用,使得他們無法抽離汽車行業是“暴利行業”的傳統思想。繼而矛盾轉嫁給一線銷售,所以“灰色收益”得到了默許。若是碰上軟硬不吃的客戶,則會通過“提車加價”等手段騙取額外利潤。同時,合同中附帶“發票低開,餘票不補”等條款,從而規避法律風險。市場經濟,交易自由。客戶跑到其他門店,同樣面臨相同的交易陷阱。

3、新興業務頻現,使得信息不對稱加大。越來越多的新興汽車相關業務讓車主與經銷商甚至主機廠一知半解。日益豐富的汽車配套服務與“不愛學習”的汽車經營者產生的化學反應就是多收費用以控制成本風險。新業務沒有權威的價格規範,“多收多拿”的部分,經營者自然不願意退還,而消費者又無權威參照標準;真正出現問題,主機廠面對輿論壓力對出事門店僅靠罰款懲罰門店封堵輿論,事態嚴重的無非扣除年終返利草草了事。如此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使得經銷商違規成本處在較低水平。而主機廠畢竟以盈利為目的,寧可丟個小車主,也不元丟掉經銷商這樣的“大客戶經理”。

4、相關監管缺失。有這麼一句話“公力救濟靠媒體”。雖然有些絕對,不難看出汽車行業相關規範從制定落實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弊端。誠然,汽車消費逐漸從“特權階層”過渡為“大眾階層”。汽車行業又是各地稅收的重要來源,為了平衡各方利益,相關機構也不願傷害“納稅大戶”。多方都以平息了輿論就算“萬事大吉”。如此治標不治本,也是亂象頻發的成因之一。

依稀記得《大宅門》裡的白七爺,面對藥效不足的殘次品,不願降價銷售。一把火燒了7萬兩銀子的藥品。這把火,燒出了中國商人的骨氣;這把火,燒出了中國商人的尊嚴。30歲美女碩士在多次尋求救濟無果時,只能效仿潑婦“尋性滋事”,惹得多方關注,才得以求得公力救濟。試想,若此事件無人關注,有多少車主“投訴無門”,最終不了了之?

這不是她的悲哀,可能是整個汽車銷售的悲哀。修德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 END —

中國二手車:30年大記事蕩氣迴腸 思當下謀未來如履薄冰

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反思:別等車商跑了才後悔莫及!

致廣大二手車商:抵禦強敵,一定保留好證據!

寧波二手車人的“自我救贖”:在裂變中重生!

二手車電商平臺的最後一戰:顛覆派和賦能派的生死之爭!

二手車行業到底該走向何方?-尋求行業集體的智慧!

激進的二手車電商們,落地開店能走多遠?

美國之行|透過四種業態 看美國二手車行業發展現狀

老潘:二手車商建立命運共同體,出口國外是未來方向嗎?

二手車行業:三大主體激烈博弈,兩大巨鱷暗渡陳倉

從跑馬圈地到瘋狂站隊,二手車行業第三個里程碑是否到來?

探索二手車交易市場轉型升級之路:前途很美好,道路很曲折。

向所有二手車人致敬:一樣的青春,不一樣的芳華

微信公眾號:二手車大智慧潘潘(id:carman228)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請將頁面拉至底部留言評論

☞歡迎投稿:文風犀利、觀點鮮明、文采出眾、顏值擔當者必上頭條

☞歡迎爆料:鮮為人知、一針見血、直擊真相、入木三分者必上頭條

☞歡迎約稿:企業名流、創新模式、巔峰玩法、人物傳記等必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