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

思維導圖

追風箏的人

關於本書

美國2001年遭受恐怖襲擊後,基地組織所在的阿富汗成了布什政府眼中的“反恐中心”;阿富汗在很多人眼裡成了恐怖、暴力、貧瘠、落後的代名詞。隨著戰爭的深入,人們渴望更多地瞭解這個國家,阿富汗有關的書籍也開始暢銷;但直到2003年,美籍阿富汗醫生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追風箏的人》在美國出版,才有了第一本與阿富汗相關的小說。

小說一經發行,立即受到了文學評論界的好評,並雄踞《紐約時報》等權威暢銷書排行榜長達101周。《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自2003年6月第一次出版後,該書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好評,並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銷售量超過一千萬本。

此外,該書還成為2006年度法國讀書會首選書及美國圖書協會推薦書目。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所犯下的過錯進行救贖的心路歷程。

關於作者

胡賽尼父親為外交官,母親是教師。從他的家庭情況上,他本人接受的教育情況的是非常好的。後來,全家搬遷到巴黎居住,但是因為阿富汗政權極不穩定,便沒有返國。之後,蘇聯入侵阿富汗,其父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移民美國。

在美國,開始經濟貧困,領取過福利金與食物券。後期,胡塞尼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1993年拿到了行醫執照後,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實習工作。 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胡塞尼目前度過的人生也算是大起大落。由最開始的家境良好到躲避戰亂、由從事醫生再到如今的全職作家,胡塞尼已經功成名就,脫離了幼年期的戰亂生活。

他來自阿富汗,對於故國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一點從他的三部曲就可以看出來。他講述的故事大多都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身居超級大國的美國人在世界的另一端還有些深受苦難之人,飽含深情的傳遞出他對故國的愛意與同情。

本書金句

1.為你千千萬萬遍。

2.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

3.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4.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

5.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核心內容

一、阿富汗幸福的童年時光和靈魂的放逐;

二、移民美國後的生活;

三、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內容解讀

一、阿富汗幸福的童年時光和靈魂的放逐

這一部分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裡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

在這一段中,阿米爾對與哈桑的友誼,有兩次背叛:第一次是在風箏大賽中,哈桑在為阿米爾追最後一個風箏時,被阿塞夫堵住並逼迫他交出風箏,可哈桑堅定地拒絕了,寧願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強姦。躲在巷口的阿米爾目睹這一切,內心經歷著激烈的鬥爭,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無數次為他挺身而出一樣,但最終卻選擇了沉默,始終沒有出手相救。對風箏的嚮往,對父愛的渴望,也許哈桑必須付出點代價,哈桑的命運就像被任人宰割的羔羊。

為了擺脫內心的折磨,阿米爾再一次選擇了逃避自己虧欠的人,做了一個他認為既可減少哈桑的傷痛也可以緩和他的苦楚的決定。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面對忠實的哈桑最後一次捍衛他的榮譽時,他“身體緊縮,好似被人扇了個耳光”,幾乎在真相面前崩潰。但是一番掙扎過後,他的心底卻出現了隱隱高興的念頭,以為“趕走他們也許會痛苦,但生活會繼續”,他想要做到遺忘,想重新呼吸,所以當阿里朝他瞟來,帶著冷冷的不可諒解的眼神,阿米爾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了他的真面目,他覺得自己裝得太累了,他希望能從哈桑的離開中獲得解脫,哪裡知道這只是徒增內心的罪惡,讓他陷入更深更痛苦的自責中,日夜忍受良知的折磨。作者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

二、移民美國後的生活

父親帶著阿米爾從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歷盡艱辛,最後輾轉到了美國。 在這一路上,特別要說的一件事情就是車途中,遇到俄國士兵的檢查,俄國士兵想以擁有車上美麗的少婦為代價來換取一車人的放行,他挺身而出。“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期更需要它。”而對於小慫包阿米爾,溫和無害的表象下,藏著洶湧的劣根性,如果生活平靜,那就一直溫和無害下去,一旦發生變故,很多不好的東西會被激發出來。其實跟很多很多人都會很像的,阿米爾的形象只是個普通人,倒是哈桑,是生活中非常難得一見的一種人。

三、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講 述:

楊槍槍

繪 圖:小蜜蜂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