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碑中之王《瘞鶴銘》:字字都是國寶,何人所書成千古之謎!


《瘞鶴銘》殘碑為摩崖刻字,被譽為“碑中之王”,“大字之祖”,現珍藏於江蘇鎮江焦山碑林北側的一座亭子中。《瘞鶴銘》自宋代殘石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均給予其高評價,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座標意義的傳世名跡。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歷來就有爭議,成為千古之謎。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六朝時期,一位自稱“華陽真逸”的南朝隱士在華亭得到一隻仙鶴,想不到兩年後仙鶴在鎮江竟然仙逝而去。主人在震驚之餘用玄黃的絲綢包裹了鶴的遺骸,將之葬在焦山下,並在葬鶴的土丘旁寫下了一百多字的《瘞鶴銘》進行憑弔。由於《瘞鶴銘》書法絕妙,被人請工匠將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圖為焦山碑林。

歷代書家都把《瘞鶴銘》作為書法學習的重要範本,幾乎歷代所有的名家都臨摹過它。《瘞鶴銘》自宋代至21世紀的千年間得到無數讚譽,被認為是“碑中之王”。 宋代黃庭堅吸取了它的精髓,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焦山讀書時與《瘞鶴銘》朝夕相處。無數文人墨客探訪這篇書風奇特的銘文,在臨摹拓片之後,題詞賦詩。


《瘞鶴銘》名動天下。人們紛紛猜測,瘞鶴銘的作者是誰,而原文內容又是怎樣?學術界傾向於王羲之或陶弘景,但都還缺乏證據。《瘞鶴銘》的作者成為困擾書法界的千年之謎。大約在唐代中後期,因雷擊或塌方《瘞鶴銘》崩落長江中,北宋熙寧年間,鎮江郡守錢子高發現兩塊殘碑,驚為天書,立亭保護,自此名揚天下。不料到明代洪武年間,《瘞鶴銘》的殘碑徹底墜江,沉在江底。圖為書聖王羲之畫像。

《瘞鶴銘》拓本在江戶時期傳入日本,深深影響了日本的書道進程,也成為1937年日本侵華的掠奪目標。日本的“金百合計劃”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掠奪《瘞鶴銘》。面對日本人的掠奪,《瘞鶴銘》殘石被連夜移出。直到1962年,5塊《瘞鶴銘》殘碑才被正式移入定慧寺邊上的碑林,鑲嵌在焦山碑林碑亭內。圖為焦山定慧寺。

清康熙年間,鎮江知府陳鵬年募工再度從江中撈出,粘合為一,可惜僅存殘字九十三個。這就是擺放在焦山碑林的《瘞鶴銘》殘碑。而經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原文應在160字左右。自此,打撈《瘞鶴銘》殘石成為縈繞在學術界的一種“情結”。圖為打撈國寶《瘞鶴銘》。


9年前,鎮江市組織兩次打撈,其中三塊殘石上的四個字被初步認定為《瘞鶴銘》殘字,這幾個字被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稱為字字國寶。《瘞鶴銘》它既是成熟的楷書,又是研究楷書發展過程中篆、隸筆勢遺蹤的重要實物資料,是研究書法藝術的典範之作。圖為打撈國寶《瘞鶴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