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或許人們都只看見過在板凳上耍把戲、演節目的,而很少有人看見在板凳上幹農活、種莊稼的,而無獨有偶,本文講述的正是一位:在重慶市江津區南部山區的柏林鎮沙河村七社,有一位雙腿高位截肢,常年在兩條小板凳上幹農活、種莊稼的重度(肢殘一級)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張發權。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圖為區殘聯、沙河村負責人在田間與張發權合影)

陽春三月,正是春耕大忙季節,柏林鎮沙河村黨委書記黃昌佑在下鄉檢查工作時,看見一位沒有雙腿的殘疾人正在板凳上挖土勞作,而且挖得很有質量,這人正是張發權。於是,黃書記當即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發到了同學群裡,並簡單介紹了下情況,頓時,在同學們中猶如熱油鍋裡潑涼水炸開了,同學們都紛紛為這位身殘志堅、勤勞苦幹的殘疾人點贊,有的說他雙腿都沒有了,還那麼的辛勤勞作,其精神真是難能可貴,值得大家學習;有的說熱愛勞動的人會長壽;有的說他的事蹟很典型,值得好好宣傳報道......看了這個報料,為挖掘背後的故事,傳遞更多正能量,教育感染更多人,筆者走進了這位在板凳上辛勤耕耘的傳奇人物。

高位截肢 失去雙腿

今年已是65歲的張發權,1977年,20歲剛出頭就頂替父親工作,成為江津縣糧食局紫雲糧站的一名倉庫保管員,這在同齡人中他是很幸運的。在那個年代裡,能有一份拿工資,吃“皇糧”的工作(特別是在糧食系統工作)那是令人很羨慕的。可哪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令他沒想到是,老天爺不長眼,讓他遭受了三次截肢的折磨,嘗夠了難以忍受的疼痛煎熬。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第一次是1983年,參加工作還沒有幾年的他,因患脈管炎左腿被截除,截除部位是在膝蓋以下五、六寸處。

第二次是1991年,左腿截除後時隔8年,他的右腿又因患脈管炎高位截肢。

第三次是2000年,左腿膝蓋以下的那段小腿,因脈管炎問題未得到解決,配上假肢疼痛難忍,導致再次高位截肢,從此失去了雙腿,成了個“半節人。”

在回憶到他的三次截肢經歷時,老張說:“我一生經歷的三次截肢,所遭受的痛苦,沒有經歷過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板凳相伴 耕耘不息

2003年,因糧食系統改制,職工們被解除勞動合同,不到50歲的老張,因此提前退休回家。在常人看來,老張既是重度殘疾人,又是糧站退休職工,應當是在家人的護理下,過著清閒的生活。可老張不是這樣想的,而是把勞動作為人生的第一需要。剛退休回家就一門心思想著勞動,想著如何多打糧食,給家裡創造財富,讓家人過上幸福生活。“人活著就該勞動,不勞動活著就沒有意義。我的雙腿雖然沒有了,但我還有一雙健全的手,我要用雙手去勞動。”老張這樣說。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最初,老張下地幹活是妻子揹他去的。田間勞動夫妻倆是分工合作進行的:手上活由老張負責;手上做不了的活,則由妻子賀勝滔負責,十六年來,夫妻倆一直都是按照這樣的分工進行生產的,而且配合很默契,從來沒有吵過架。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後來,老張為減輕妻子的負擔,擴大自己的勞動範圍,增強勞動能力,提高勞動效率,他將妻子結婚時孃家陪嫁的兩根小條凳進行加固改造,在小條凳的四隻腳上加了個耐磨的木套,用鐵絲纏繞加固後,在板凳腳下密密麻麻地釘上圓釘,讓板凳經久耐磨,堅固牢實。從此,老張就在這根小板凳上辛勤勞作,日積月累,練就了他一身的勞動本領。“挖土、開窩、除草、施肥、搭田坎、打穀子、砍豬草等手上農活,都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老張驕傲地說。

“打穀子你是怎麼完成的呢?”站在一旁的小鐘感到有些好奇地問道。

“用穀草墊著臂部,妻子把割來的稻穀抱來放在旁邊,我就可以打穀了。”老張回答說。

沒有雙腿的老張,不僅是幹農活、種莊稼的一把好手,而且他還會做傢俱、會竹編。“家裡用的板凳是他做的,用的簸箕、撮箕也是他編的。”妻子賀勝滔介紹說。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老張藉助這“兩條腿”十幾年如一日,在廣闊的天地裡不畏勞苦,辛勤勞作,耕耘不息,取得了一年又一年的好收成,譜寫出了一曲優美動聽的耕耘曲。

而今的老張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可他還耕種了4畝多田土,土裡種有玉米、紅苕等雜糧,每年產玉米2000多斤,紅苕6000多斤;田裡種了水稻,年產2000多斤,既解決了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又解決了餵豬的飼料;每年都餵了兩條大肥豬,殺一賣一,既解決了家人的吃肉問題,又增加了家庭收入。2015年,老張用他辛勤勞動積蓄起來的20多萬元資金,蓋起了200多平方的小洋房,讓全家過上了小康生活。

艱苦奮鬥 勤儉節約

老張身上表現出的“身殘志堅、自強不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是值得人們稱道的。在他退休(2003年)的十六年間,一直都在家裡辛勤勞作,從來沒有上過街趕過場,儘管他家離沙河場(過去是鄉)離他家只有幾公里,可因地處山區,他又沒有雙腿不能行走,加之沒有修通公路,道路坡度大,所以他沒去過一次沙河場上,更沒去過柏林鎮上。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張發權的磨玉了的“兩條腿”)

老張穿的褲子非常特別,每條褲子都是用編織袋上的那種線來一針一線縫補的。問他為什麼要用編織袋線縫補?他回答的理由是:“用編織袋線縫補的褲子才經穿耐用,要不然很快就把褲子磨破了,我穿的褲子一般都有3斤多重。”“他身上穿的這條褲子用的針線算是少的了,我進屋去拿兩條你們看,縫補的線那才叫多喲,而且都是他自己縫補的。”妻子賀勝滔哈哈一笑,邊說邊進屋拿出了兩條洗得很乾淨的褲子,上邊確實縫了千針萬線。

儘管老張左鄰右舍關係處得非常好,但酒席一般他是不去參加的,原因是他覺得自己身體不方便。即使家裡人去吃酒席,為他包了好吃的回來,他也是不吃的。“哪有又吃又包的道理呀,別人的東西我是如論如何都不會吃的。”妻子在說到這事時,老張在一旁接話說到。

他的格言 充滿力量

老張雖文化不高,只上過初一,但他在與筆者的交談中,在許多問題的看法和認識上都有著他獨特的見解,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語言風格,而且充滿著正能量。這裡不妨介紹幾句,供讀者們分享。

“一年四季在於春,不幹農活會生病。”我們去採訪的當天,老張正在離家約一里多遠的山坡上打玉米窩,看見我們一行人到來,他放下了手中的鋤頭,摘下了草帽,與我們聊了起來,談起了他目前的春耕生產情況,以及對勞動的看法。“種莊稼要不務農時,一年四季在於春,要抓住季節。”接著,他又感嘆到:“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幸福,人活著就要勞動。”老張說這是他的觀點。

“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當村黨委書記黃昌佑,邀請他去村上給貧困戶們講講他的勤勞致富的事蹟時,他說:“我沒有什麼好講的,要講我就只講一句話——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在老張看來,人生沒有平坦路可走,困難人人有,櫻桃好吃樹難栽,幸福生活等不來,財富要勞動才會有,要自己有才算有。

“不能動不動就向國家伸手。”當問及他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時,老張隨口答道:“山高必有人行路,水深必有撐船人;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他還說“國家是大家的,沒有國,哪有家呢?自己的困難自己克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動不動就向國家伸手,那成何體統呢?我們不能一有困難,就向國家伸手要這要那”他是這樣想的,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老張是個勤快人,一年四季,年復一年地在兩條板凳上辛勤耕耘著,無能是平路,還是上坡、下坎,他都是靠兩條小凳子上移動前行。老張不僅熱愛勞動,而且思想進步,很顧大局,在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關係上,表現出了他舍小家顧大家的優秀品質。2015年,國家修建津習高速公路佔了他家的自留山,工程放炮震壞了他家的房屋,在賠償問題上,他依理依法,沒說過半句怨言。

精神可貴 幹群讚揚

“老張是個重度殘疾人,本該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還長年累月堅持生產勞動,他的精神的確值得大家學習。”村裡的共產黨員陳中明評價他說。


在板凳上耕耘的莊稼人---張發權

“雙腿高位截肢,沒有雙腿的一級殘疾人,看見他在田肩地頭揮鋤勞作的情景,再看看陪伴他的那兩條磨玉了的小板凳,真是令人很感動。我們要把他的“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勤勞致富、奮鬥不止”的精神總結出來,使之成為我們“沙河精神”的樣板,並組織發動全村黨員幹部和群眾向他學習。”沙河村黨委書記黃昌佑這樣說到。

“他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常人看來,沒有雙腿那是多麼的痛苦,而他卻膽然面對,樂觀向上,心態很好,與人交談,他總是樂呵呵的。他是個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的人。這麼多年來,他從未向政府伸手要過什麼,一切都靠他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沙河村委會主任鄧文才讚揚說。

“一個雙腿高位截肢的殘疾人,常生還堅持在田間勞作,充滿著正能量,值得好好宣傳,讓更多的人們向他學習。”柏林鎮的候鎮長在給區殘聯負責同志的短信中這樣寫道。

當問及他:“這農活你打算還要幹多久?”時,他的回答是:“等到幹不得的時候,我就不幹了。”

老張的“板凳”精神真是可貴,值得人們好好學習。( 李定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