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東購為什麼走下坡路?

格瓦拉103631796


就事論事難以看清真相,上升一個緯度,站在全局會更清晰。雖然東購的沒落有諸多細節的原因,卻有歷史的必然性。我們就從大視角試著去做解讀。

1.新技術框架下的商業改造

馬雲的阿里巴巴大家都知道,馬雲做的就是基於新技術下的商業改造,比如電商平臺、支付工具、雲技術、知識產權等等。特別是電商發展,很多純銷售型的線下零售業態受到致命打擊,像百貨類產品等均可以通過網絡購買。線下開始轉向體驗性為主的業態,讓萬達、萬象城這樣的綜合體迅速崛起。東購作為老牌的百貨,並沒有嗅到其中的血腥味,落後捱打再正常不過。

2.競爭的加劇導致顧客分流

看看石家莊的零售業態,萬達、東勝、勒泰、樂匯城、北國、新百、萬象天成、海悅天地、榮盛廣場等等,不斷拔地而起。原有客流不斷被分流。加上第一點提出的,東購壓根就沒有進入競爭的門檻,所以經營變得雪上加霜就不足為怪了。

3.車站搬遷導致區位尷尬境地

火車站搬遷之後,巨大客流消失,導致整個附近區位失去中心勢能。東購未能臨近大的交通路口,導致交通不便。西來客流被新百和萬象城截取,東部客流被勒泰、樂匯城截取。這種境遇之下,頹廢之像日漸明顯。

4.銀座併購由主角變為配角

東購被銀座收購之後,就成為銀座體系下的一顆棋子,只是佈局中的一步,顯然不會像原來的地位。這種角色的轉變,相信對團隊的士氣會有極大影響,不免會遇到高管的變故,影響經營的延續性。

5.改名字是一大敗筆

東購這個名字在石家莊家喻戶曉,具有強大的認知和聚客能力。至今石家莊人還未改口稱呼銀座,還在說東購。

大概從這組合方面對東購進行簡單分析,爭取能讓大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歡迎大家關注“老胡談定位”,一起交流如何打造強勢品牌!🙏


老胡談定位


不走下坡路才怪呢,別的不說,昨天去修手機帶要等兩個小時,打算帶孩子去看電影消磨時間,六樓的金熊影院竟然要我給兩歲的寶寶買張25元的票,說影院規定,去那個影院也沒說要兩歲的孩子買票,更何況也不是動畫片,網絡購票沒提示,影院售票處也沒明顯提示,我爭論半天從一個旮旯角里拿出一展示牌說你看這有提示,當時就氣暈了,最後在我的據理力爭下還是進去看了,大家說就這樣的地方誰還想去第二次。


青青86542281


因為東購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單位,就說兩句。1996年東購開業時,那時的董事長是祁永貴,總經理是張自然,都是那個年代商業的風雲人物,雖然說是港資,其實大部分資金都是從海南信託投資公司轉過去的,當時東購,還有瀋陽都有投資。開業之後,開始生意也不好,就把當年海南樂普生商廈的王連生給空降過來擔任總經理,當年的樂普生商廈遠沒有東購的體積大,但拒售Sony的事情讓王總在中國商業名氣大振。

王連生也不負眾望,開始大量的減少自營,轉為租賃和保底分成,為了防止批發市場的價格影響,大規模的提升品牌形象和服務。管理人員也從全國各地調了很多人過來。資金上依靠中行,因為當時都是中行的貸款,後來把主樓都轉給了中行。在那個比較保守的年代就提出了全場八折的價格戰。當時北國也比較保守,大家後來也就逐漸轉為送券等形式了。

後來,海南信託出現問題,股份都轉為中行了,進入到中行主政的一段時期,但是對於銀行來說,這利潤太小了,所以轉給了銀座。銀座也是大的商業集團,但是和本地的商業保護相比,自然就不行了,連個活動都得和城管協調很長時間。

派來的高管說白了就是一個店長,根本沒有決定權。不管如何吧,銀座購物已經22年了,年輕人都不知道東購只知道銀座了,但是萬達啊,邢臺的家樂園啊都是東購老的同事在運作,還是培養了很多的商業人員。現在的商業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但是管理體制很重要,也許穩健經營也不是一個壞事。


產業經濟研究


石家莊東購(現在的銀座)為什麼走下坡路,我想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我曾經是東購的供應商,咱可以分析一下。

1.客觀因素,老火車站的搬遷,導致客流量的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

2.管理層的不作為,感覺銀座很牛,什麼都無所謂,供應商去找他們做個活動促銷,還愛搭不理的,那找的次數多了,他還不耐煩,(在北國,只要你做活動,經理,主管都是笑臉相迎)。

3.原來老東購的服務,在石家莊那是數一數二的,北國都是向東購學習的。報紙,電視一到過年過節報道都是東購,北國,新百,到後來都是北國,新百,萬達,東購都消失了。

4.公關能力不足,跟城管和交警關係一般。原來的南小街和金橋北大街都是打通的,但是現在是關閉的。最早東購的時候,交警和東購的關係是很融洽的,但是現在,據說很緊張。

5.沒有與時俱進的思想,隨著老火車站的搬遷,商場的定位就要及時的調整,但是銀座本身就反應慢,加上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直到病入膏肓才感覺到問題的嚴重,再調整,為時已晚。

綜所以上所分析,這樣的商城能不走下坡路嗎?拙見,望大家海涵。


蔡大帥48880086


石家莊東購的沒落原因有很多:

1地理位置其實並不像北國商城這麼中心,當然,位置也不錯,可不是最中間。

2老火車站搬走後,這個地段人流量減少。

3東購的管理層格局有限,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眼睜睜看著萬達、勒泰崛起卻毫無辦法。

4這個地段人流結構和勒泰、北國、萬達的有很大差別,很難構成強購買力。

5後續投入太少,不像北國商城那種可以大刀闊斧的推倒翻蓋。

如今,東購已成過去,現在是銀座了,但銀座依然無法改變很多客觀存在的因素,所以也難成大器。

以上。

可愛的時光,石家莊獨立的吃喝玩樂點評自媒體,一個有趣的靈魂。


可愛的時光


東購的沒落真正的原因是運營問題

沒有一種經營模式可以永恆不變的,百貨的迅速消亡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說到火車站搬遷,可是並沒有搬到勒泰去,勒泰怎麼就崛起了?

說到人流量少,裕華萬達原來的地方也沒有人啊!

說到底,是落後的經營模式和跟不上消費方式的變化,故步自封,不思進取造成的。

第一,現代的商業,是以吃喝玩樂為主題的消費,有幾個人為了買東西去商場?網上購物的便捷早就敲響了購物性商城的喪鐘,靠著躉貨賣貨扒皮生意的時代沒有了,這不是電商衝擊,是落後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被淘汰的必然結果!電商衝擊,ZARA 、UNIQLO怎麼崛起了?怎麼海底撈、呷哺呷哺上市了?怎麼各種院線紅火了?

第二,在大家拼命的吸引客戶、提升服務質量、方便客戶消費、自我監督、網絡監督、增強客戶消費粘度、唯恐哪裡做的不好的今天,你再看東購的服務,話不多說了。

第三,業態同質化嚴重,沒有自己的特色。這個需要管理層下下功夫學習一下現代商業的業態定位了。

第四,汽車保有量井噴,你見到哪個購物中心的停車問題像東購一樣嚴重?佔了太和的水洩不通,卻沒有太和的人氣,呵呵,也是沒誰了。

想做好商業,只有一個問題:購物中心到底給消費者提供了什麼良好的體驗?就像飯店門口天天站幾個大美女,逮著人就說“歡迎光臨”,就是飯菜很難吃,你覺得這個飯店開的長嗎?

別忘了經營之本!


匯順行趙劍川


我說一個最簡單的現象 我每年回一兩次老家石家莊 今年過年去東購 想到地下超市買東西 當時背一個雙肩包 進口處的工作人員啊不讓進 讓把包存上 我轉身出來了 後來到新百地下超市 我主動問工作人員用不用存包 人家衝我笑笑讓我直接進去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 也反映出經營理念不同 希望東購改進


半步76610762


幾年前的事了,那會老火車站剛搬走,我們去太和買東西,想著東購的停車場應該是正規停車場不亂收費,就把車開到了東購門前的停車場,結果一下車收費的過來了,張口就要十塊停車費,我問你這不是東購的停車場嗎,不按時間收費嗎?人家就說十塊錢愛停不停,我就把車開走了。這就是一件小事,但是哪個商場的停車場是這樣收費的?不跟太和周邊那些佔地為王的亂收費人員一樣嗎?就這樣的小事就能看出他管理的混亂。


一二三七八


最大的問題是管理及運營模式,當初的東購(未被銀座收購前)管理團隊也絕對算的上石家莊商場數一數二的了,人員配置合理,運作靈活多樣,店堂設計裝修及品牌引進也頗顯檔次,合理舒服的動線引導,東購也絕對稱得上一流,此商圈的新百廣場就遜色很多,自從銀座收購之後、各種調整,商場管理人員沒有了任何動力,以逸待勞,運營推廣偏離石家莊本地消費群體需求,尤其是改了商場入口之後,商場人氣一落千丈,屋漏偏逢連夜雨,地鐵1號線修路,中山路大修,火車站搬離,銀座東購徹底就落寞了。就和保龍倉的宿命一樣,自己本地人運營火的很,一旦被外來公司收購,管理偏離了本地軌道、迅速衰落。相對新百廣場,管理團隊一直是北人集團,一直是本地人在運營,新百廣場倒是越發的火熱。


贏之天下19


服務員態度不好,服務質量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