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堅持“雙帶”,讓脫貧成效更穩定

—分享—

紅網時刻4月16日訊(醴陵站通訊員鄧立平 劉澤林 汪陵安)昨日上午,醴陵市左權鎮永興村,生態園內200餘畝櫻花競相開放,遊客紛至沓來,帶火了村裡的農家樂、農副產品和小商品銷售。“3天時間,收入就有近5000元。”園區附近某農家樂忙得不亦樂乎。

園區帶村,旅遊扶貧初見成效

離醴陵城10公里的永興村,地處淥江河畔,交通便利,村裡有桂花、紅葉石楠、紅楓等景觀樹,楊梅、葡萄、草莓、香瓜等水果採摘基地40餘處,具備發展休閒觀光旅遊的條件。近年來,駐該村幫扶工作隊和支村兩委緊密配合,利用好社會資金,以打造生態園為突破口,以點帶面,積極探索“旅遊+扶貧”模式。

醴陵:坚持“双带”,让脱贫成效更稳定

(櫻花園內的遊客)

隨著園區內櫻花的開放,遊客增加,該村積極引導村民和貧困戶發展農家樂、採摘園、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旅遊產品。今年,共新增農家樂5家,商鋪4家。園區於2011年5月啟動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1.2億元。在建設過程中,採取定期支付土地流轉金和開發旅遊項目、安排勞動力就業等方式,增加村民和貧困戶收入。目前,流轉貧困戶土地80餘畝,為50餘人勞動力提供就業,其中10名貧困戶。先後發放貧困戶工資近5萬元,帶動7戶貧困戶脫貧,實現了園區帶村促貧困戶增收的良性互動效應。

“這段時間在這做事,工作不累,維持園區秩序、花樹的剪枝工作,半個月不到園區給我發了1000元的工資”。在該園區做事的貧困戶胡亮表示。

胡亮一家四口人,老婆殘疾,兒子讀小學,母親上了年紀無勞動力,胡亮平時靠打點零工來維持家裡的開支,2014年被納入貧困戶。在鎮、村的幫助下,他家享受了教育助學、醫療救助、危房改造、產業扶貧等幫扶政策,同時,介紹他到該園區和該村合作社務工,每天有100元收入。他家於2018年脫貧。

能人、合作社帶戶,增收渠道提質擴面

“現在,人氣就很旺,來村裡茶園拍照、賣茶的遊客有很多。”在該村種茶大戶楊春的茶園裡面,楊孝竹告訴我們,每摘一斤茶就有一元錢工資,這段時間她每天收入100多元。

楊孝竹是該村貧困戶,一家三口,兒子患有輕度抑鬱症,不能外出務工,老伴年老體弱,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後,他家得到了產業扶貧和醫療救助等政策幫扶。2017年4月在幹部介紹下,他來到茶園工作。閒暇時,楊孝竹在家打理三畝魚塘,養雞養鴨等。2017年,全家人均收入近5000元,實現脫貧。

目前,全村通過“能人+”“合作社+”的模式受益的貧困戶有34戶,今年4月,該村又由致富帶頭人牽頭成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0戶貧困戶入股,每股金額5000元。

“截至目前,通過‘雙帶’,全村已有66戶205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4.27%下降到0.35%。”該村黨支部書記胡道明表示,鞏固的提升脫貧成果,是當前扶貧工作的重點,村裡正加力引導有帶富領富能力和特長優勢的黨員群眾,聯繫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