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真菌”來自何方?中國一所醫院披露15例感染

導讀

由於這一新型真菌容易被誤鑑定為其他真菌,該真菌真實的流行情況可能被低估。不過專家指出,相較於美國60%的死亡率,目前中國感染者死亡率明顯更低,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全文2668字,點擊文末鏈接可暢讀全文,也歡迎參與文末評論。

“超級真菌”來自何方?中國一所醫院披露15例感染

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菌株(Candida auris)。中國已有至少18人感染了一種新型“超級真菌”。此種名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的多重耐藥真菌已在全球多地肆虐,僅在美國就有587例已知感染病例,死亡率達60%。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已經將其列入“緊迫威脅”的細菌名單。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官網

文|實習記者 葛書潤 財新記者 馬丹萌

中國已有至少18人感染了一種新型“超級真菌”。此種名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的多重耐藥真菌已在全球多地肆虐,僅在美國就有587例已知感染病例,死亡率達60%。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已經將其列入“緊急脅迫”的微生物名單。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傑告訴財新記者,耳念珠菌是近些年新發現的一種念珠菌,國內有分離,但較為少見。截至目前,中國已確認18例耳念珠菌臨床感染病例,首例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王輝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廣華合作研究並報道,15例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被發現,另有2例由軍事醫學科學院鑑定得出。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尚紅及其團隊在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由於這一新型真菌容易被誤鑑定為其他真菌,該真菌真實的流行情況可能被低估。

不過,截至目前,中國感染者死亡率明顯低於美國。一名接近前述醫院檢驗科的專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該院發現的15個病例全部存活,但中國感染者死亡率較低的原因仍待研究。

何為新型“超級真菌”

耳念珠菌最早發現於2009年。當時,日本一家醫院的一位女性患者的外耳道中分離出的一株子囊真菌,被證實為一種新型的念珠菌,它也因此被命名為“耳念珠菌”,其拉丁文名C. auris中的 auris即有“耳朵”之意。據日本科學家Kazuo Satoh等人論文,耳念珠菌當時看似無害,且與尋常易治療的真菌十分相似,仍可以使用臨床上三大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即唑類、多烯類和棘白黴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2013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個耳念珠菌致死的疑似病例。2017年,一名美國婦女被確認在術後感染耳念珠菌離世。此後,英國、西班牙、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都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耳念珠菌感染疫情,英國衛生部於2017年發聲明稱,英國已有55家醫院中的200多人感染該真菌,其中3家醫院已出現大規模流行,且難以控制。

2018年,一篇發表在《菌物學報》上的綜述指出,耳念珠菌可在不同環境中長時間存活,包括乾燥或潮溼的表面、空氣、皮膚、鼻腔和病人的內部組織等。這意味著其極易停留並傳播給他人,甚至造成院內爆發。

中國發現18例,可能被低估

中國第一株耳念珠菌分離自一位76歲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此前其患有腎病綜合徵和高血壓。去年五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王輝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廣華帶領的團隊通過合作研究,報道了該病例。

研究發現,中國菌株與印度、巴基斯坦和法國等國家的分離株親緣關係較接近,且毒性在小鼠身上釋放的毒性遠小於白色念珠菌。耐藥性方面,與多個國家報道的多重耐藥菌株不同,中國菌株BJCA001對臨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普遍比較敏感。

而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此前有15名患者的臨床標本被分離出35株“希木龍念珠菌(C.haemu-lonii )”,尚紅及其團隊對這35株菌株進行經再鑑定時才發現是耳念珠菌。

多重耐藥菌肆虐全球

耳念珠菌的猖獗或需讓人們重新審視當今醫療領域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細菌與真菌的耐藥問題。

“超級細菌”、“超級真菌”是臨床上對攜帶多個耐藥基因的多重耐藥菌的泛指。如對細菌而言,其可通過不斷變異,出現耐藥基因,當某種抗生素對細菌無效時,臨床上可以採用其他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但“超級細菌”攜帶的抗藥基因可以在細菌之間轉移,會使宿主菌不斷擴充對抗生素的耐藥種類,從而形成越來越強大的“超級細菌”,對抗生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抗生素的濫用可提升細菌們的“升級”速度。

在“超級細菌”之後,像耳念珠菌這樣的“超級真菌”也走入視野。與細菌類似,真菌也不斷進化著自身的防禦以適應越來越強效的抗真菌藥物的打擊。

熱門文章:

藥房託管落幕

他們為何吃藥成癮

國產腫瘤免疫藥圈地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

爭議國家版輔助用藥目錄

一種誤診漏診率近9成的疼痛

為什麼每年走失50萬老人?

壓床:ICU不能承受之重

死在旅居養老路上的老人

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

在中國研發孤兒藥

百白破疫苗憂患

塵肺病案中案

變色的“淡藍

罕見病移民

更多相關文章:

耐藥“超級細菌”危機再現 [2016-06-20]

近一個月以來,“超級細菌”這個詞彙再次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據路透社2016年6月12日報道,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水上項目競賽所在地附近發現“超級細菌”。5月底,美國也公佈一起本土性“超級細菌”的病例,震驚全美。在中國福州,5月中旬,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在前來就診的一位11歲男孩鼻腔分泌物中發現了一種名叫“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臨床上對攜帶多個耐藥基因的多重耐藥菌的泛指。當某種抗生素對細菌無效時,臨床上可以採用其他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而“超級細菌”攜帶的抗藥基因可以在細菌之間轉移,使宿主菌不斷擴充對抗生素的耐藥種類,從而形成越來越強大的“超級細菌”,對抗生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美國“超級細菌”事件再敲抗生素濫用警鐘 [2016-05-30]

2016年5月26日,美國微生物學會刊物《抗生素與化療》報道了美國本土首例人感染攜帶MCR-1基因的大腸桿菌(E.coli MRSN 388634)病例。

該大腸桿菌的質粒上編碼了15種耐藥基因,並且對被稱為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的粘桿菌素(Colistin)具有耐藥性。媒體和公眾都陷入了對於這類抗藥性極強、抗生素無能為力的“超級細菌”的恐慌之中。

“超級細菌”,主要是指對多種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的細菌,而不是指其對人體的殺傷力很大,濫用抗生素被公認為是產生超級細菌的一大原因。

中國圍堵“超級細菌” [2010-11-01]

一種在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首先發現的“超級細菌”,終於在中國露出行蹤。實際上,它在中國這個抗生素濫用最為嚴重的國度,已經潛伏了至少半年以上。

此前,研究人員8月11日在《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刊文披露,有一類攜帶新基因“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下稱NDM-1)的超級耐藥細菌,幾乎所有抗生素對其都束手無策。

當時,中國內地尚未有這種“超級細菌”的報告。但事實上,它已經隱藏在中國的某些地區。

10月2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稱中國疾控中心)舉行媒體通氣會稱,在寧夏兩名新生兒和福建一名老年患者身上,共發現三株攜帶NDM-1耐藥基因的細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