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雷山:組織引領得力 搬出富民新天地

中國新報訊(記者 劉鵬飛 通訊員 楊承鴻)近年來,雷山縣堅持一切工作為脫貧攻堅讓路、一切力量向脫貧攻堅聚焦、一切資源向脫貧攻堅傾斜,在易地移民搬遷工作上,在移民搬遷工作中聚焦建強組織堡壘,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把最好的地段讓出來、最嚴的標準建起來、最全的設施配起來、最準的路子富起來,努力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機制全,高效能推進建設

雷山縣強化組織隊伍建設,建立“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幹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責任制,形成縣、鄉(鎮)、村聯動齊抓的治理格局。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基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基層組織建設、公共服務覆蓋、公共設施建設、民族文化傳承、公共財政投入5個工作專班,按照打造旅遊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統籌推進“一構架三清單”“一進三建”工作。聚焦就業就學就醫、民生社會保障等進一步細化黨建引領便民利民服務清單。建立城南、觀音閣2個安置點社區服務中心,設置黨務、政務、供電、供水、“暖心秘書”等服務窗口,全天侯、全方位動態管理服務,實現便民服務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結。同時,配備了四點半學校、小學幼兒園、衛生室、警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雷山2路、3路公交車在小區設置停靠站,讓群眾感受到搬遷的溫暖和便捷。目前,分別解決城南社區200餘戶315餘人和觀音閣社區678戶1123人入學入園問題。

搬得出,嚴標準謀好規劃

易地搬遷,做好一個規劃,描繪美好生活。在易地搬遷小區的建設過程中,雷山堅持“規劃至上、生態宜居、精緻建設、特色鮮明”的理念,認真做好項目選址規劃。充分發揮城鎮就業吸納能力和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的優勢,將搬遷項目選址集中規劃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匯聚的優質地理位置,增強移民群眾搬遷的意願和決心。做好配套服務規劃,同步規劃建設路、水、電、訊、環衛等基礎設施,提前謀劃建設教育、醫療、出行、購物、金融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徹底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後顧之憂。做好社區管理規劃,立足社區長遠管理,規範移民社區黨組織設置,並結合搬遷規模成立社區居委會或居民小組,將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樓長制等實用管理方法在移民社區中探索推行,有效推動移民社區規範化管理。聚焦建築特色,打造“民族元素”,在移民安置點上建立苗族遊方長廊、苗族特色涼亭、苗族蘆笙場,苗族文化一條街等,所有建築物上搭配有美人靠、青瓦、坡屋頂、小翹角、雕花窗等元素,最大程度的把苗族文化吸納進來,讓搬遷群眾迴歸“鄉愁”。雷山縣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小鎮是雷山縣2017年和2018年易地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集中打造的美麗和諧宜居的特色城鎮,計劃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同步搬遷的非貧困人口3084戶12534人,其中2017年項目搬遷1798戶7598人,2018年項目搬遷1286戶4936人。

穩得住,好地段配優服務

作為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牛王寨把“惠民”做到了極致。小區內專設有3路公交車起始站,距農貿綜合貿易市場300米,距返鄉創業一條街350米,距丹江第二小學700米,距雷山縣文體中心800米,距雷山縣大十字1200餘米……

雷山縣圍繞“全域旅遊化、全縣景區化”的發展思路,堅持“生態立縣、文化興縣、旅遊強縣”發展戰略,按照“守住兩條底線、用好兩個寶貝,加快推進全域旅遊化、全縣景區化,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苗族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戰略定位,高水準編制《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選址規劃》《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佈局規劃》,對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目標、空間結構、開發時序等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力爭實現區域聯動、全域發展,構建要素完整、特色高效的“苗疆走廊”旅遊產業帶,全面打造特色文化小城鎮。通過在移民安置點打造創業脫貧小區。引進苗族刺繡、苗族工藝製作、銀飾等苗族文化特色企業進駐苗族文化一條街,解決搬遷戶尤其是貧困搬遷戶的就業問題,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同時,在移民安置小區修建商業門面,優先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門面經營“0租金”協議,到2020年前,搬遷群眾可免費享受門面“0租金”政策,門面主要經營苗族刺繡、苗族工藝製作、苗族銀飾、苗族土特產等特色旅遊產品,全面打造創業脫貧示範小區。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和社區化管理,確保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豐富的就業和創業內容,確保扶貧搬遷群眾“穩得住”。

能脫貧,強產業補鈣造血 家住大塘鎮水溪村的楊勝軍,如今是“床單”生產車間的一名工人,月薪3200元左右。“我從去年10份開始到這上班,每逢節假日,社區黨支部組織蘆笙隊來我們一起過節過年,老闆給我們貧困戶職工發放節日慰問品,社區還有各種培訓提升活動,讓我們的生活過的越來越滋潤。”楊勝軍高興地說,“村裡搬遷來的村民都在易地移民搬遷點找到了工作,大家逐漸適應了城裡的新生活。”

雷山縣按照“各出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精神,對享受易地扶貧搬遷1.7萬貧困人口實行“五批迭加”方式,多策並舉形成脫貧合力。把“精準”二字貫穿於易地扶貧搬遷脫貧工作的全過程,必須因地因戶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對症下藥,實現精準到村、到戶、到人,確保扶到點上、根上,最終實現穩定脫貧。在就業創業上,在移民安置小區修建商業門面,優先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3年零租金”協議,鼓勵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實現脫貧。在就業培訓上,大力開展脫貧攻堅“雙培”行動培訓,參加培訓人員達370餘人。通過培訓,有效幫助有漢語言障礙的少數民族群眾克服語言障礙,學習刺繡、花兜編制、鄉村旅遊、養殖及廚師培訓等各項使用技能,提升脫貧的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全縣存在漢語言障礙群眾培訓全覆蓋,基本掃除少數民族勞動力的漢語言障礙,確保存在漢語言障礙的少數民族貧困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使用技能,助推全縣脫貧攻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