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一首古詩詞需要兩明

第一步就是要能夠讀懂它。讀不懂,鑑賞也就無從談起,所謂"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在"讀懂"這一步上,至少要達到前人所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要著重把握好兩個字:

一、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要明瞭每個字的含義,達到字字落實的地步。有時候,對一首古詩(詞),哪怕是有一個字未理解,也會影響對整首詩(詞)的理解。比如:讀《詩經﹒周南.卷耳》,倘若對詩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的"頃筐"弄不明白,就很難理解全詩。"頃筐"是一種簸箕形狀的淺筐,對其形狀不明瞭,尚不要緊,但若不知這乃是一種淺筐,就會影響對全詩的理解。此詩寫女子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懷念。她採卷耳,連"頃筐"都採不滿,由此可見她心不在焉,也可見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對"頃筐"不能正確理解,我們就很難體察詩中女子對出門在外丈夫的懷念之情,也就不能說是真正讀懂了這首詩。

鑑賞一首古詩詞需要兩明

二、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對詩詞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詩詞,不用典故,我們閱讀的障礙相對來說要小些;而有些詩詞,運用典故較多,而且運用得頗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就很難讀懂,或者說,很難正確解讀其內涵。比如,讀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鑑賞一首古詩詞需要兩明

我們弄明白了此詞所用典故,就不難理解其思想內容。詞的上片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三國時吳國國主孫權(字仲謀)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業;另一個是用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貧,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並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為帝。詞的下片,也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為其年號)事,他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另一個是用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廉頗的故實,他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

鑑賞一首古詩詞需要兩明

趙王以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棄疾在此詞中運用這些典故,恰到好處,有助於詞人懷古傷今,表現其收復中原失地的強烈願望與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讀此詞,惟有明瞭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讀懂它,也才能領悟其用典之妙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