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黃帝的求學之路(29)茶話會

小說:黃帝的求學之路(29)茶話會

舊石器時代的伏羲部落科技高度發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交流的豐富內容。

說話是很容易口渴的事情,因此部落人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經常會備一些水解渴。開始是涼水,容易拉肚子,後來是熱水,沒什麼口感,之後有了茶水,形成了相對模式化的交流之道,也就是中國最早以水待客的“禮”文化和以茶水待客的“茶”文化。

茶葉自先代伏羲從崑崙山得到的茶樹種子長成了茶樹,取茶樹葉子放入口中,有“茶香”,跟平常的樹葉乾煸苦澀的味道形成強烈對比,於是先代伏羲要求部落的人們外出勞作時採集附近的植物樹葉回來並派專人進行研究,對那些有“茶香”的樹木加以規模化種植。

伏羲部落最早規模化種植的茶樹在今天的陝南地區,那個時候對茶葉沒有我們今天這麼細緻的劃分,種植的茶樹統稱為“陝青”。

舊石器時代的伏羲部落在生活器皿上已經大量使用陶器,陶器在製造過程中含有大量的裂紋,茶水經年沉澱在這些裂紋裡,使得茶器即使不用來泡茶也會散發出茶香,因此作為收藏品來說,茶壺往往比其他陶製品收藏價值更高。

中國也以其他材質的材料製造茶杯茶碗,但都不如“茶陶”更有味道。特別是名人使用過的茶陶,留有名人喜歡的茶的味道,收藏者聞茶壺味兒也可以達到名人的思想境界或者內心世界,更有利於感悟生活和靈感創作。

因為茶葉自初次使用就與語言交流密不可分,所以中國人通常“以茶會友”“以茶論道”甚至“以茶調情”。茶樓也就成了年輕男女最早相親和約會的地方。調解糾紛矛盾也是特別費口舌的事情,自水而後的茶,味道清香柔滑,同樣發揮著調解作用。

“茶”不一定只是兩個人交流的紐帶,較有權勢的人還會組織“茶話會”,這是一種規模弘大的場面,傳入日本以後更改了名字,叫“大茶會”,在日本非常有名的茶話會是“北野大茶會”。

茶因為和語言交流密不可分,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與西方的宗教功能媲美,這其實也避免了中國神話故事被曲解,使得中國的神話故事沒有像西方宗教那樣的洗腦作用,反而神話故事成為了人們調劑生活的喜聞樂見的情趣。

正逢春節,萬物復甦,一切都懷有美好的願望。伏羲院長主持了一場部落茶話會,黃帝吃著瓜子,看著歌舞表演,拿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著那動人的歌謠。

甘肅嘻哈大叔伏羲院長“服you,這個倍兒爽”,伏羲部落茶話會進入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