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宣佈投資DNA存儲研究,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

今天,在深圳舉行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董事徐文偉宣佈成立戰略研究院。每年投入3億美金,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等的創新研究。華為戰略研究院最重要的是看未來,擔負起華為在未來5-10年技術領域的清晰路標。面向未來,確保華為不迷失方向,不錯失機會。同時,開創顛覆主航道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確保華為主航道可持續競爭力。

華為戰略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方向是:DNA存儲,以便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

華為宣佈投資DNA存儲研究,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

我們都是知道在信息時代,數據量是指數增長的,而且是累積的,其增長的速度遠高於摩爾定律,那麼,存儲的容量要求越來越大,勢必導致成本不斷增加,而這種增長不可持續,存儲已經成為IT產業中成本最高的部分。

因此,要麼把一些數據不斷地丟棄,要麼尋找容量更大的存儲技術。

眾所周知,基因的信息是巨大的,人的一個基因信息有幾十個G,存儲基因信息的DNA是非常高效的,那麼,能不能用DNA來存儲信息呢? 一個立方毫米DNA就可以存儲700TB的數據,相當於70個今天主流的10T硬盤,按照這樣測算,一公斤的DNA可以存儲今天所有的數據,容量達到驚人的程度。寫數據的過程是基因編輯,讀數據的過程是基因測序。但是,今天基因存儲離商用還非常遙遠,因為數據讀寫的速度還非常低,比如,寫5MB的數據需要4天時間,這就需要我們發掘新方法和新技術來突破這些瓶頸。

華為還宣佈投資原子製造,突破摩爾定律極限

華為宣佈投資DNA存儲研究,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

今天,精密製造達到了納米級,如10納米。但是,這是用“宏觀製造”的方法,達到了“微觀尺寸”的水平,今天,更精密的製造,用宏觀的手段,越來越困難,即摩爾定律的天花板。

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能否在原子尺寸的層面上直接進行製造呢?從單個原子開始,直接將其裝配成納米結構,然後,再將這些納米結構組裝成更大的微器件。實現“原子到產品”的製造模式。原子的尺寸是十分之一納米,也就是說原子製造技術可以把摩爾定律提升100倍。

第三個投資方向是光計算,探索異構計算發展之路

華為宣佈投資DNA存儲研究,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

我們知道現在數據的種類越來越多,並且受摩爾定理限制,一種計算架構實現所有數據的處理成本非常高,因此,異構計算是突破摩爾定理的路徑之一。

華為投入光計算的研究,利用光的模擬特性,實現數據處理中的複雜邏輯運算。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計算量的80%是矩陣變換、最優求解等,這些運算用CPU做,效率非常低,如果用光計算,性能會提升百倍,因為光本身的衍射、散射、干涉等天然特性,就是具備這樣數學特性,光計算省去大規模的數模轉換的過程,在這些特定的領域有著天然優勢。試想一下,隨著計算量向AI等轉移,80%的計算量可能更加合適用新的計算架構,效率百倍地提升,那麼,摩爾定律的困境,就會很大程度上被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