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01

好方案未必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從前東家辭職後,很多人都問林依娜為什麼。因為她在那家公司呆了5年,又是大領導直接管轄的部門,大家想不明白為什麼她一定要走到辭職這一步。

5年間,林依娜從一名普通的行政專員轉崗做人力資源,經歷了從基層員工到人力資源部經理的升職加薪歷程。

但她始終覺得內心裡缺少點什麼,直到確定自己一定要辭職的那天晚上,她才明白,原來自己內心最渴望收穫的是——認同感。

2018年7月,老闆提出要對公司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優化,讓人力資源部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林依娜仔細評估了一下,她認為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項目,通常都應該與專業的管理諮詢公司合作。但公司沒有這筆預算,一切都得她自己想辦法找資源。

她決定先從高潛人才的培養入手,而後再慢慢優化職業生涯管理體系和培訓管理體系。

為了拿出實操性強的方案,她使出渾身解數,動用了自己能動用的人脈關係,搭了不少人情,終於請到了一個曾經在某知名管理諮詢公司工作過的師姐幫忙。

師姐給了她不少有價值的建議。憑藉師姐的專業建議,加上自己幾年的工作經驗,林依娜拿出了一套非常不錯的方案。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麼好的方案在經理辦公會討論時,遭到了幾個領導和同事的反對。他們刻薄地攻擊她,最後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慢條斯理地說:“你再完善完善。”

經過幾輪班子會的討論,林依娜發現,無論她怎麼用心修改方案,都會有人反對。她像個靶子一樣,被“反對派”圍攻。而每次,老闆都不表態。

林依娜想到自己和團隊的小夥伴,在三伏天里加班加點改方案,汗珠子掉地摔八瓣都得不到領導的認同,一怒之下辭職了。

之後,林依娜陸續接到了獵頭公司推薦的幾個職位。其中一家公司,在業內非常有名氣,是林依娜前東家的競爭對手。

面試時,這家公司對林依娜曾經操刀設計的人才培養體系非常感興趣,願意高薪聘請林依娜來公司工作,並希望她能儘快在公司全面開展高潛人才培養項目。

對此,林依娜很忐忑,她不希望重蹈原公司的覆轍。她問我:“怎樣才能讓好想法、好計劃在新公司中贏得廣泛支持?

我看了她做了方案,除了細節上需要一些調整外,大方向沒有什麼問題。

關鍵是如何應對反對派的抨擊

“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02

職場人要贏得認同

需要避免的四個誤區

林依娜在前公司遇到的工作困境並不是個案。實際上,很多職場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有一個創新性的工作方案或你需要跨部門溝通,本來你覺得自己的計劃或方案比較完美,但總會有人跳出來反對。

有時你覺得他們反對的理由很Low、很蠢,但恰恰是這些很Low、很蠢的理由,讓你的計劃或方案陷入僵局甚至夭折。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在《認同:贏得支持的藝術》一書總結:很多人在推動變革、工作計劃或進行跨部門溝通時,經常會走進四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好計劃自然會贏得他人的認同

人們的普遍認知是:我有一個好計劃,利人利己利社會,多數人都會支持的。但他們都低估了反對派的力量。

人性是複雜的,職場中的變革創新、計劃推進、跨部門溝通,其實都是一種博弈。在一些保守的人看來,你的好計劃與他無關,他要的是維持現狀,不做改變;在一些當權派看來,你的好計劃威脅到了他的聲望地位,必打擊而後快。

甚至有些人反對你的理由很無厘頭:不反對你,怎麼能讓別人注意到我呢?

所以,你有一個好計劃,在公開討論前,請做好迎戰的準備。

第二個誤區:想方設法說服反對我的人

由於人們的利益、立場、價值觀不同,有些反對派你很難撼動,所以不要試圖去說服他們。約翰·科特教授認為:沒必要在反對派身上找認同感,那些相對中立的第三方才是你最該爭取的對象。

很多人都看過奇葩說。奇葩說辯論的時候,正方和反方從來不指望去說服對方。他們賣力地表現,不過是為了爭取廣大聽眾的支持。

很多聽眾都是第三方立場,即:沒有明確的預設立場,他們的立場會隨著事態的變化不斷搖擺。

在工作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支持者是少數,反對者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處在第三方觀望的狀態,有時連老闆也在觀望。所以,一定要把爭取第三方的支持作為主攻方向,而不要在反對派身上浪費時間。

第三個誤區:把反對派“擋在門外”。

林依娜曾經犯過一個錯誤。有一次,她趁著兩個反對派領導出差的機會,組織了一次項目方案研討會。

會上雖然少了些反對派的聲音,但是原先那些中立的第三方一臉懵逼。他們不願意積極表態,而且都認為:XX經理缺席,這件事等人都聚齊了再討論吧。

約翰·科特教授認為:要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反對派的抨擊,以公開討論的方式吸引關注。

中國有句俗話叫:“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反對派對你抨擊越猛烈,圍觀的人就越多,這樣也就有更多的人被扯進這件事情中。

此時,是你回應反對派,贏得廣泛支持的最好時機。

第四個誤區:心細如髮,面面俱到

我們說要用公開討論的方式吸引關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往往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心細如髮,面面俱到地回應反對派。

他們恨不得把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解釋得一清二楚。心細、嚴謹是好事,但在回應反對派的攻擊時顯得繁瑣無力。

回應反對派,要像周杰倫唱過的那首歌一樣:一記左勾拳右勾拳。第三方本來就沒有預設立場,他們經常會對冗餘的細節失去耐心,所以,回應時要快速有力。

“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03

見招拆招,如何應對反對派的抨擊

趙本山在小品《三鞭子》中有句經典臺詞:“大坑套小坑,小坑套老坑,坑裡還有水,水裡還有釘,下去就沒影!”

職場也是一樣的,大坑、小坑、陷阱,一樣都不少。那麼,反對派會給你挖哪些“坑”呢?

約翰·科特教授總結了反對派經常挖的四種坑。

1、製造恐慌

對於創新和變化,人們會本能地思考:這些事情有哪些利弊。反對派會利用人們的謹慎態度,把負面問題誇大,引發人們的恐慌情緒。

比如:有人反對商品房限購,他的理由是:“房屋和任何商品一樣,可以自由買賣。今天限制買房,明天就能限制買車,後天就能限制我們的人身自由。”

這套說辭顯然是荒謬的,有什麼跡象能表明,限制買房之後就會限制買車、限制人身自由呢?

他們的思維模式是,把因果不相干的事情強行捆綁到一起,然後告訴你,一件事情搞砸了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

實際上,多米諾骨牌也有牌和牌連接不上的時候,何況這些事本來就沒有前後的因果關聯。

對付反對派挖的“恐慌坑”,最好的方式是按照他的錯誤邏輯舉個荒謬的例子。

比如,“依照你的邏輯,大家刷抖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呢!刷抖音會佔用你很多時間,佔用你很多時間就沒辦法更好地工作,沒辦法更好地工作就不能創造業績,沒有業績就會被老闆辭退。被老闆辭退就沒有工資,沒有工資就養不了家,養不了家老婆就和你離婚了。”

這麼一來,將對方的邏輯漏洞清晰地展現出來,他給你挖的“恐慌坑”也就只能由他自己填了。

2、無限拖延。

反對派還有一種隱蔽的挖坑手法:他們會以你的計劃不夠完善為由無限拖延。就像林依娜碰到的軟釘子一樣。

比如,反對派抨擊林依娜:“你這個方案,不過是多加了幾節培訓課程而已,這對我們的人才隊伍建設能起到啥作用啊?再完善一下吧!”

約翰·科特教授說,通常反對派為了攻擊你,會捏造一個“粗糙的稻草人”,這個稻草人顯得渾身都是破綻,經不住推敲。

他們攻擊的根本不是你的方案,而是那個漏洞百出的“稻草人”。這就給圍觀的第三方造成了一種錯覺:哦,原來你的方案確實不那麼靠譜。所以,你要學會接住他丟過來的“稻草人”,並反擊回去。

比如,林依娜如果這樣回答效果會更好:您說得沒錯,單純增加幾節培訓課程確實對人才隊伍建設起不到什麼作用,但那也不是我的方案啊!

我的真正方案是結合任職資格的成果從組織層面、工作層面、員工層面充分分析各序列崗位培訓需求,然後設計培訓課程體系,並將培訓工作與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有機結合起來,在完善公司培訓管理體系的同時,也進一步健全了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這種看似簡單的反駁,能讓你在應對反對派抨擊時把握主動,不讓對方轉移焦點,不讓對方跑偏。

3、混淆視聽

反對派還喜歡挖的一個坑是混淆視聽。他們會把你的計劃總結為A、B兩個部分。只要不做A,就沒法做B,反過來也一樣。

比如,林依娜的同事抨擊她:“你在方案中提到,整個計劃實施下來成本很低,但又說培訓課程非常好。據我所知,市面上好的培訓課程都挺貴的,那到底是成本很低還是課程很好?甘蔗不能兩頭甜,你不可能什麼好處都佔了吧?”

據林依娜回憶,當她的同事說完這番話時,她雖然覺得對方很無禮,但一時竟然找不到合適的話來反駁。

實際上,對方明顯是在混淆視聽,給林依娜挖坑。

她完全可以這樣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不過我們說的是兩碼事。我沒有說過這套方案實施下來成本又低、課程又好。我說的是,它的價格在我們的預算範圍之內,同等價位下,它的性價比很高。

你看,不要被反對派雲山霧繞地胡扯迷惑住,要學會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他拋出的兩種極端中做選擇。

“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4、人身攻擊。

前面說到的這三個坑都是小坑,反對派都是圍繞著“事”給你挖坑。有時他們會覺得小坑不過癮,再給你套個“老坑”,這時他們就把攻擊的目標轉向你本人了。

但凡有點職場經驗的反對派,攻擊你都不會太露骨,他們會用一些更隱蔽的方式。

比如,林依娜的一位同事攻擊她:“你說高潛人才成長不能沒有完善的培訓計劃,這不是指責領導沒有早點關注高潛人才成長嗎?你這是對領導們智商的侮辱。”

林依娜知道同事故意曲解她的意思,以此來誘發高層領導對她的不滿,氣得渾身發抖。

遇到這種人身攻擊,千萬要沉住氣,如果你憤怒地懟回去,那就中招了。

你是為了成事,他們是為了壞事,所以回應的最好方式是保持風度,佔領道德的制高點。

如果當時林依娜能夠這樣回應,效果可能要好很多:如果我的計劃讓各位感覺到有任何指責領導的意思,我道歉。

但這不是我的本意。事實上,我們的高潛人才培養計劃是為了給核心員工提供必要的成長支持。儘管公司在這方面已經做得非常不錯,但是如果有了這個計劃的跟進,將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職場價值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你的各項工作能得到領導及同事的認同和支持。否則你就喪失了展示自己價值和鍛鍊能力的機會。

因此,當你推動變革或制定了一項完美的計劃/方案,亦或是你要進行跨部門溝通時,你都應該在這之前做好與反對派交鋒的準備。

石勇在《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一書中說:遇到挑釁,你對別人做出什麼反應,往往決定了他對你的後續態度和行為。在你造成的印象一再地不利於自己時,想挽救是很難的,因為這意味著要改變他人的心理結構!

人,總是很難由衷地讚美和支持別人。

張方宇在《單獨中的洞見》一書中說:我們非常不願意把讚美給予這樣兩種人:一是在世之人,二是離我們太近的人。前者在時間上離我們太近,後者在空間上離我們太近,不管哪一種近都會讓我們感覺不舒服,因為如果我們不得不承認別人的偉大,那麼我們自己就顯得相對渺小了。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所以,要想贏得認同,本質上不過是覺察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