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接受獨家專訪 談“融杭發展、創贏未來”之道

2019-04-16 16:5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楠 李沐子 戴利強 王昊 牟嘉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首屆中國進博會上提出,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繼省委省政府提出“大灣區”建設戰略以後,又一個大的國家級的戰略。

紹興在杭州灣的南岸,在全省大灣區建設中,具有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在整個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後,紹興納入到了國內幾個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大戰略規劃區內,有更加多的機遇。為此,紹興提出的“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的戰略思路。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接受独家专访 谈“融杭发展、创赢未来”之道

但同時,紹興也面臨挑戰,主要是如何在長三角城市群裡邊顯出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對紹興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如何在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更加體現包容、開放、創新的精神,這一點對於紹興來說確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接受独家专访 谈“融杭发展、创赢未来”之道

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 牟嘉 攝

為此,記者赴紹興對市委書記馬衛光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大都市對資源、市場、資本、人才的“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處在杭州(數字經濟)、寧波(海口經濟)兩個大都市中間的紹興,如何才能避免經濟發展邊緣化的危險?紹興如何來應對?

馬書記:

處在幾個中心城市周邊的、能級比較低一點的城市,在發展當中往往遇到兩個方面的挑戰,如果處理得好,能夠實現周邊城市帶來的帶動發展,接受它的溢出效應,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把你一些優勢吸走,這就是所謂的“虹吸效應”。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樹下面好乘涼”、“大樹下面不長草”。紹興在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也遇到過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我們理解,在城市群的發展當中,中心城市的周邊城市往往客觀地會經歷一種被虹吸到被溢出的一個過程。關鍵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如何營造自己城市的能級和特色,所以我們平常就在說,你可以是三線城市、四線城市,但是你可以打造出一線城市的品質和能級,也就是說你的城市的品質和優勢能夠留住自己的要素,同時吸收中心城市的一些優勢,而不是被它所吸走。我們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相對來說前面被虹吸的過程已經漸漸遠去了,現在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溢出的階段。所以,我們也是非常自信地謀劃自己城市的發展,在這個大都市群中接受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實現共同的、錯位的發展。

我是紹興人,在杭州上的大學,然後又在寧波工作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在我們這個杭紹甬同城化一體化當中,這三個方面我都有所體驗。這個經歷也有利於我自己能夠更好分析杭州、寧波的優勢,分析我們紹興自己的優勢,特別是紹興跟杭州寧波相比較,我們相對不足的地方。紹興這幾個優勢非常明顯:第一個優勢是我們的區位條件,我們在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圈的中間,有一個地理上的左右逢源的難得的區位條件。第二個方面,紹興是一個有2500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積澱比較深厚,包括戲劇文化,比如紹劇、越劇、蓮花落等等這些,是三個城市老百姓所共同喜歡的,有非常好的文化上的一些共鳴。第三方面,三個城市雖然都是江南水鄉,但是紹興這個特點發揮更加淋漓盡致。比如說我們的水域面積達到百分之14,像杭州、寧波基本上在百分之11到12左右。一些個別區域,比如說鏡湖新區水面比例更高達百分之22。杭州的西溪溼地他是一個魚鱗狀的溼地,我們紹興鏡湖是一個荷葉狀的溼地,魚鱗大還是荷葉大?相對來說在這個特色上會更加明顯一些。

但是我們也感覺到紹興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開放方面,紹興因為處在兩大都市之間,相對來說開放度還不夠一些,包括在外資引入、產品出口等等,都有不小的差距。還有,我們的高校、科研機構的數量遠遠低於杭甬兩大城市,資源不足非常明顯。第三方面,在一些產業發展方面,相對來說紹興主要還是原來短缺經濟條件下生活性消費品為主的傳統產業比較多一些,比如說紡織印染服裝、化工、金屬加工,這三大產業集中達百分之60。一些高新產業,特別是像杭州互聯網經濟及新經濟業態,我們相對少一些。第四方面,我們人才擁有量和人才的吸引力,還相對不足一些。所以,我們也是比較客觀地看到我們自身的優勢,同時清醒地看到我們的不足。但是我們想,優勢和不足在不同的階段都是可以轉換的,就看我們怎麼樣的來創造條件,來形成我們的優勢。只要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後,努力地去克服,這些方面慢慢會演變成我們新的優勢。

記者:近日杭州出臺的大專畢業生可以入戶杭城的人才政策,同一個水平線上,我們如何吸引人才來紹興?

馬書記:

這幾年,紹興在吸引人才方面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也出臺了非常多的政策。比如說,2017年上半年、下半年連續兩次出臺了相關的人才政策。我們理解。處在中心城市周邊的城市,要吸引人才,政策的優越度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一方面參考周邊城市的人才政策,作為我們政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結合紹興實際,就如何吸引我們所要的一些人才方面,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應該說成效還是非常明顯的,2017年我們吸收應屆本科以上大學生4萬多人,到2018年是6.2萬人,2019年還會超過去年的水平。以前我們在吸引人才中起檔線是考慮本科以上的學歷,主要是考慮如何吸引跟我們產業和事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在這個當中,特別是在產業的發展當中,我們也看到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說企業一方面需要優秀的專業性人才,但是也非常需要一些高技能的人才,能夠在生產一線崗位、有一定技能的專科生。所以,我們現在也在借鑑像杭州等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政策優點,怎麼樣也把這些高級技能的人才吸引過來。

在這個方面的,我們也有一個重要的體會。吸引人才三個要素必須同時發力,而且第一要素是平臺。你要吸引人才過來,你要有自己相應的城市平臺,比如產業平臺、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能夠讓人才發揮才華的一個平臺;第二個,政策;第三是留才用才相關聯的創業創新環境和條件,包括事業環境和生活環境。我們也在這三個方面同時發力,然後在主要城市開出“人才專列”,過去搶人才,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

記者:長三角一體化,紹興深度融杭,將會給紹興和杭州的老百姓帶來怎樣的獲得感?

馬書記:

在城市的融合發展,或者說一體化發展當中,我們也非常注意普通老百姓所獲得的政策紅利,或者說一體化的便捷。我們感覺到有幾個方面,我們也在努力。一個方面,有一個同城化一體化的交通框架和交通條件,比如說這兩年,我們跟寧波,尤其是杭州之間,除了高速公路,高鐵相連之外,我們現在還在打造地鐵相連相通、高架快速路相連相通、主幹道路的相連相通。也就是說,讓我們紹興的老百姓進入到杭州這個城市就像在一個城市裡邊一樣,能有一個非常便捷的一個條件,我們都在快速推進,時間標誌點就是到2022年杭州亞運會開幕之前,這些交通的相同相連全部實現。第二,雖然我們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政區域,但是可以是一個同城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群,也就是說你可以工作在杭州、生活在紹興,或者工作在紹興、生活在杭州。第三,市民生活相關聯的同城化政策體系。比如說教學的打通、醫療保障的打通、文化設施上的打通、體育設施的打通,以及市民卡的通用,這些方面實際上對老百姓來說是最具有獲得感的一些方面。我們現在跟杭州、寧波,包括跟上海,都在互相探討同城化一體化的條件。最近有兩個方面已經感覺到:一個,杭州是全國5G商用的試點城市,我們就藉助同城化一體化把杭州的5G商用試點政策覆蓋到紹興來,雖然我們不在第一批試點城市中,但是我們可以實實在在的享受。另外一個方面,紹興可以申請杭州區號的固定電話現在已經在實施了。目前申請比較多的是房地產公司,還有是外貿公司和科技型的公司,也是借杭州的一些便利條件。這些我們都在積極推進,讓市民在不同的行政區劃和不同的城市當中能夠享受同樣的市民待遇。

記者:此前不久,紹興發佈了濱海新區和科創大走廊、文創大走廊的“一區兩廊”規劃,可謂“大手筆”。紹興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紹興的科創大走廊如何與長三角區域其他科創走廊對接?

馬書記:

一區兩廊實際上也是紹興響應省委省政府大灣區戰略而形成的整個的經濟和產業佈局的一個考慮,也就是說把我們最有優勢的地理空間和我們相對集聚的一些要素在我們一個區域,就是紹興濱海區,將近600平方公里這個區域,作為我們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當中重點佈局生產要素和高端教學科研資源的一個重點區域。那麼在這個區域裡邊如何凸顯我們的主線,我們就提出了“兩廊”——科創大走廊、文創大走廊。科創大走廊實際上也是對整個大的科創規劃空間下,我們紹興的一個響應,一個特色性的安排。因為長三角一體化他提出來一個G60的科創大走廊,我們紹興也是積極的響應和爭取,紹興科創大走廊是科創大走廊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第二個,我們省內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的甬江科創大走廊,實際上在杭州灣南岸就差我們這一段紹興的科創大走廊。

所以,我們這個科創大走廊一提出來以後,無論是從長三角的角度,還是從浙江大灣區的角度,這個科創大走廊實際上是一個環環相扣,一個非常整體發力的一個科創走廊空間。也就是說,現在市委市政府也想利用紹興的一些優勢,尤其是我們原來有些不足,現在努力趕上去以後,有一些好的後發優勢,在科創方面能夠集聚一些高端的要素。這個方面從這兩年來看,也有些好的成效。

尤其是今後的鏡湖新區裡邊,既是紹興城市中心區裡邊能級最高的、功能最好的一個城區,實際上也是集聚一些科創資源最集中的一個平臺。文創大走廊最主要的是想發揮紹興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把紹興文化資源的厚度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想要實現這種轉換的一個重要平臺。所以,“一區兩廊”實際上就是呼應長三角一體化和浙江大灣區戰略的一個載體,同時又是重要的抓手。

記者: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我們如何打破行政壁壘?如何創新體制機制?

馬書記:

都市群體裡邊的同城化一體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你可以不是同一個行政區劃,但是可以在經濟和市場規則下,實現一體化的政策和規則。比如說,在產業佈局和聚集方面,我們不一定按照行政區劃來佈局,而是按照經濟區劃佈局。最近幾年,紹興在吸引新興產業項目當中,享受到了這方面很好的一個成果,就是按照最高層級的研發和總部可以在上海、可以在杭州,但是高端製造可以佈局在紹興,實現非常有利的整個產業集群的佈局。現在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環境中,我們的一些政策體制已經能夠創新來適應產業佈局和發展趨勢。包括剛才講的一些人才的吸引機制,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

記者:四月底將在杭州舉辦杭州紹興周活動,這是杭紹甬一體化中,紹興主動融入的表現,在杭州紹興周活動中,我們有怎麼的預期?

馬書記:

本月下旬我們會到杭州,6月份我們會到寧波,接下來還會到深圳、北京。主要包括這兩個內容:一個是兩個城市間的高層互動,也就是請求杭州的市委市委政府給予支持,有哪些方面如何更好為杭州城市服務;第二方面,在產業、商貿、文化旅遊方面的互動,杭州與紹興雖然非常接近,但是又有不同的特質,我們也想借杭州周,向杭州各界宣傳紹興這幾年的發展變化和今後的重點發展內容;第三方面,把文化和旅遊產品要杭州市民做推介,讓他們更好享受體驗紹興的文旅產品。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接受独家专访 谈“融杭发展、创赢未来”之道

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 牟嘉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