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的國寶!巴黎聖母院怎麼就燒掉了?

剛剛過去的凌晨,大多數中國人還在睡夢中,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法國總統馬克龍正準備針對“黃背心”事件發表全國講話,此刻也不得不擱置政治問題,火速趕往現場刷臉。

文 | 高流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馬前卒工作室”(ID:MQZstuido),首發於2019年4月16日,標題為《石皮木心聖母院 借火災翻新是所有大教堂的命運》,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火災發生時的巴黎聖母院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火災現場的馬克龍

火災持續5個多小時,巴黎聖母院大部分頂部結構已被燒塌: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直播截圖

1

被燒是宿命?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歐洲著名建築都是磚石結構,似乎不應該發生如此大的火災,至少不會燒幾個小時,以至於結構坍塌。

但這只是外觀帶來的錯覺。古代和近代歐洲建築雖然貌似磚石比例高,但主要體現於牆體券拱與穹頂結構,樓板與屋面的橫向延伸大多仍然用木結構實現。比如城堡從外面來看幾乎沒有木結構,“剖開”看就發現可燃物不少: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城堡建築內部結構示意,注意樓板是木板

純磚石結構當然也有,但施工難度太大,成本太高。普通的教堂,連穹頂都是木結構的,下面是法國18世紀初建造的呂納維爾城堡小教堂的屋架圖: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雖然比這些小廟的地位高,但也大量運用了橡木屋頂結構,而不僅僅是裝修: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飛扶壁結構,注意大量木構件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剖面,注意坡屋面都是木結構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屋頂內部照片

大部分人對巴黎聖母院的印象是西立面的雙塔。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西立面

但這隻反映了巴黎聖母院的一小部分。聖母院的佈局是由巴西利卡演化而來的拉丁十字模式,主體部分是磚石立面後面的中廳、唱經樓與耳堂——上面的屋頂就是這次火災燒掉的部分: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典型拉丁十字教堂平面圖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徐家彙天主堂,清晰地體現了法式教堂格局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耳堂屋頂內部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耳堂屋頂已經燒光,玫瑰窗後空空如也

從航拍角度看得更清楚: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燒出的十字形

西立面雙塔也一度失火,所幸被及時撲滅: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法國的門面在燃燒

目前,頂部結構已經全部燒塌: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直播截圖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對比火災前的東立面

最震撼的,還是尖塔燒塌的瞬間: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國內也有類似的樣板——澳門大三巴牌坊(聖保羅大教堂遺址)。因此不要覺得歐洲建築看起來石頭多不會著火——燒起來一般只留下“臉面”上的磚石。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澳門大三巴 背後曾有一個完整的大教堂

2

救不了,也沒法救

巴黎聖母院大火燒了五個多小時,巴黎市政府緊急動員了400餘名消防員參與滅火,但怎麼看都有點杯水車薪的意思。特朗普隔著大西洋發推特出主意,建議法國人上消防飛機: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特朗普推文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直播截圖

憂心忡忡圍觀火災的巴黎市民也發出質問:為什麼不像撲救山火那樣,讓消防飛機直接從上面澆水?大型消防飛機一次能拋下74噸水,足夠壓制巴黎聖母院的火頭了: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波音747消防飛機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加拿大CL-215兩棲滅火飛機撲救山火

非是法國政府不願,而是不能。巴黎聖母院貌似堅固的坡屋面下,是飛扶壁托住的高牆,以及薄弱的拱頂,幾噸從天而降的水彈會直接擊碎建築結構: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結構剖面示意

之所以選用木結構搭建坡屋面,就是為了在兼顧防雨的同時,儘量減輕結構負擔。巴黎聖母院作為哥特式教堂的典型代表,在中世紀被修築時只有一個目的:夠高。為了達到中世紀結構難以承擔的牆體高度,古代建築師用複雜的飛扶壁體系分擔主體結構壓力,拱頂根本沒有承受衝擊載荷的餘量。如果消防飛機來撲救,我們將看到世界大戰以來巴黎最壯觀的轟炸。

因此巴黎消防員只能一邊慢慢噴水控制火情,一邊祈禱拱頂不會被燒塌或被墜落物擊穿。回顧前面的火災航拍,主體結構的外窗沒有透出火光,看來大廳內部沒有失火——這意味著大量文物可能得到保存,不幸中的萬幸:

巴黎聖母院火災航拍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巴黎聖母院大廳內部

然而,這畢竟是巴黎,是世界級都市的核心區。從直播視頻看,巴黎消防隊的滅火效率實在不怎麼樣,放到中國還達不到省會水平。現場有限的滅火水槍不能從高處噴水,只能遠遠的在建築外圍低點“射擊”,用拋物線方式把水打入火場。甚至消防隊員站立的登高平臺也太矮,對火情的掌握不足。直播照片還顯示火場道路上鋪滿了水帶,這說明市政水源的泵送能力很低下,缺乏配套的水泵接合器,進而限制了同時進場的消防車數量: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火場道路鋪滿水帶

巴黎的消防車控制高度不夠,可能是因為巴黎缺乏高層建築,平時用不上高噴消防車。從直播看,現場最高的消防車僅是30米級的——這個平臺高度更多是用於登高救人。

由於歷史原因,法國巴黎、馬賽的19萬志願消防隊都歸屬陸軍工程部隊編制,所有出勤救援都是公款開銷。上百年來的習慣,巴黎居民大小事務都要找消防隊,消防隊一年出勤360萬次,59%是為了幫助居民(如為病人提供第一時間救助),21%是燃氣洩漏、電梯事故等突發狀況,10%是處理交通事故,剩下的10%才是滅火……

大量公款維持的消防部門,主業卻與消防無關,硬件採購因此“跑偏”,更多地考慮日常雜務處理。巴黎消防部門一度考慮收費來緩解壓力。

在火情基本得到控制後,馬克龍發表了簡短講話。馬克龍說:

“即便火情控制不夠理想,但避免了最糟糕的情況……這(巴黎聖母院)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學、我們的想象力、我們所有偉大時刻發生的地方……我們將重建巴黎聖母院。”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馬克龍現場講話

3

人禍?

火場照片中,似乎暗示了火災原因。起火點周圍密佈著腳手架: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直播截圖

在起火前,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維修——法國人張羅了好幾年的工程。

由於環境汙染導致的酸雨常年腐蝕,聖母院建築老化嚴重,不僅雕像裝飾陸續損毀,後殿結構主體也出現了穩定性問題。此次維修預計耗時3年,費用超過1.5億歐元,錢從哪兒來成了法國政府頭疼的大問題。為了籌集修繕費用,相關基金會甚至呼籲美國人捐款。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年久失修的巴黎聖母院

承包維護作業的,是常年從事修復、保護藝術品與古蹟工作的SOCRA公司。搭建腳手架,就是為了將尖塔處的雕像搬到維修作坊裡: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SOCRA公司切下使徒聖安德烈雕像的頭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整整齊齊…

SOCRA公司雖然宣稱此前經營過法國多處建築物雕像修復工作,但巴黎聖母院的十二使徒和四福音傳教士銅像都在屋脊交匯處,施工作業複雜,實際上是一項建築工程。而建築工程是一門和藝術品修復差異很大的技術。腳手架因施工操作不規範而引發火災,是很常見的工程事故原因。SOCRA公司在2014年,只有35名員工。

近代以來,巴黎聖母院為了避免火災,整個木結構頂部內都沒有安置電線,理論上說不存在建築內部的引火因素。但外部施工過程中,切削銅像濺射的火花,施工用電的走線,都可能引發火災。

800年的国宝!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烧掉了?

SOCRA公司維修工作照片

火災對巴黎來說不是新鮮事,今天的巴黎聖母院是歷史上的第五版。前四版分別在公元743年、858年、962年、1020年燒燬。

拓展閱讀:

新華國際時評:卡西莫多在哭泣

記者 | 韓梁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原文首發於2019年4月16日。

巴黎聖母院15日晚遭遇大火,整座建築嚴重損毀。熊熊火光裡的塞納河畔,聖母院塔尖轟然倒塌,令人心驚心碎。文物之殤,讓法蘭西流淚,也讓全世界傷痛。

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場坐鎮指揮,並在推特上感嘆,“眼睜睜看著我們的一部分在燃燒”。法國《費加羅報》說,這場大火“燒在整個法國的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嘆息,巴黎聖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國和歐洲文化的象徵。

火災現場,有著800多年曆史的教堂被火光和濃煙籠罩。哥特式塔尖傾斜倒塌,成千上萬的民眾站在河對岸或者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這一幕。所有人表情凝重,很多人淚流滿面。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承載著世界共同的記憶。文物的損毀伴隨著文明記憶的消殞,令人痛惜。全球範圍內,文物保護都是重要課題,面臨嚴峻挑戰。不少文物使用易燃材料,不少博物館設施陳舊、保護力度不足,更不用提戰亂地區博物館和文物遭到的洗劫和損毀。

猶記得2018年9月那場大火,將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國家博物館主體建築幾乎完全燒燬,2000多萬件藏品只剩10%,巴西人200年的集體記憶幾乎被“一刀切除”。一個細節是,事發時博物館的消防栓竟然沒水,消防員只能臨時從河裡抽水滅火……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同樣暴露出法國文物保護的弊病。如此重要的文物古建,又包含木質結構,理應提前做好防火預案,杜絕一切安全隱患。相對疏鬆的管理和一時的大意,都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讓這座教堂不僅成為巴黎地標,也成為法國文學乃至文化和精神的地標。那哥特尖頂,入過多少畫作詩篇,成為多少文藝創作的靈感源泉,引發多少流連徜徉和深沉喟嘆。多少人曾為卡西莫多的命運流淚,多少人又曾在此留下美好回憶和夢幻體驗。

歷史長河中的文物,在世代更替中能夠倖存至今的,都彌足珍貴,是人類文明發展一路走來的寶貴足跡。它們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們用更先進的手段、更專業的技術,更智慧的途徑加以呵護。而這,既需要資金支撐,也需要科學管理,更需要理念更新。

從巴西國博大火到巴黎聖母院損毀,每一次文物歷劫都應給我們警示。與時間賽跑,加強文物安全管理,推動文物數字化保護,留存文明記憶,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不能讓歷史從此只存在於回憶、夢境、照片和視頻。要讓文物保持生命力,與時代共同前行。期待巴黎聖母院的重建與新生,祈願文物遠離災難,人類文明生生不息,永續流傳。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編務:謝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