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借勢金融科技 突破"資金+獲客"兩大瓶頸

互聯網銀行借勢金融科技 突破

隨著民營銀行牌照落地5年來,由於難以藉助線下物理網點大規模發展業務,部分民營銀行選擇依靠金融科技率先嚐試以互聯網模式開展運營。

“金融科技帶來的是銀行產品、風控、運營的全方位變革,可以彌補物理網點和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為批發式開展小微企業和個人業務奠定基礎,也可以助力民營銀行達到優化銀行收入結構、提高經營效率等目的。”近日,四川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趙衛星看來,儘管17家民營銀行充分創新,為銀行業注入了創新力量,但民營銀行仍面臨資金方面的限制以及多元化提高獲客能力等現實難題。

金融科技將是民營銀行彎道超車引擎

《中國經營報》:目前有多家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這類民營銀行給整個市場和行業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趙衛星:經過幾年的試點探索,17家民營銀行充分創新,為銀行業注入了創新力量。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為代表的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藉助金融科技手段,在降低融資門檻、提升融資效率、踐行數字普惠金融及創新銀行運營模式等層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具體而言:

其一是有效降低融資門檻。以上三家銀行積極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眾多缺乏信用記錄和抵質押品的客戶獲得信貸支持,有效降低了融資門檻,服務那些主流銀行服務不到、服務不好的“長尾客群”,擴大普惠金融服務半徑。如新網銀行79%的客戶分佈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其中,通過身份證OCR(身份證地址含有地址村、鄉、屯)識別,能精確到農村的用戶283萬。通過在線純信用、無抵押的信貸服務,新網銀行助力農村綠領、家庭農場主等群體快速獲得生產生活資金,助力其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其二是創新風控手段實現提速降本。以上三家銀行以數據化的風控系統替代傳統銀行人工處理,實現自動化、批量化、低成本的流水線式信貸放款,有效減少了貸款客戶申請和銀行審核的時間,達到“秒申秒貸、實時放款”的客戶體驗。如新網銀行99.6%的線上貸款申請均由機器進行自動化、批量化審批,只有0.4%的大額信貸和可疑交易需要人工干預,減少了貸款客戶申請和銀行審核時間。目前,新網銀行信貸審批時間最快7秒,平均僅40秒,日批核貸款峰值超過33萬單,同時也減少了銀行運營成本和客戶融資成本。

其三是豐富了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有些民營銀行針對不同類別客戶的融資需求和現實困難,豐富信貸產品,改進信貸流程,幫助拓寬融資渠道,有效緩解了小微商家因缺少抵質押和經營數據而難以獲得融資的問題。

其四是創新銀行運營模式。以上三家銀行都採用“沒有存款,沒有網點,沒有現金櫃臺,全面在線化、數字化獲客及展業”的模式。沒有物理網點,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輕;不需要大幅攬儲,平臺業務規模輕;沒有過多的線下風控和防範需要,因此管理體系上較輕,總體呈現出輕量化運營的特點。與此同時,為了擴大服務半徑,幾家銀行紛紛對外連接,將數字金融能力對外輸出,進一步提升整體行業的數字化能力,提升金融融通效率,為銀行業發展開闢了嶄新模式。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金融機構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注入,對於民營銀行的發展而言,金融科技有哪些意義?

趙衛星:金融科技將是目前民營銀行實現彎道超車的強大引擎動力,也是能夠讓銀行站穩腳跟、實現差異化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金融科技帶來的是銀行產品、風控、運營的全方位變革,可以彌補物理網點和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為批發式開展小微企業和個人業務奠定基礎,也可以助力民營銀行達到優化銀行收入結構、提高經營效率等目的。

目前各項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愈加成熟,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入應用,數字化監管的日益成熟,以及各類公共數據的整合,我們認為金融科技可以在合規的範圍之內發揮出更大的能量,也能助力金融風控更加精準,效率進一步提升,最終能夠實現“人人都有云授信”這樣的局面。

資金來源及拓客雙重限制待解

《中國經營報》:與其他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的合作已經成為民營銀行發展中的常態,你怎樣看待這種合作關係?如何開展合作?在合作中,民營銀行需要哪些資源,又能給合作機構輸出哪些資源?

趙衛星:我們認為,在這樣的時代下,合作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發展模式。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其他金融機構、場景平臺機構,大家在合規的邊界之下,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在共贏中求發展。

合作不僅可使民營銀行在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時,彌補資本金不足的缺陷,還能讓同業金融機構擁抱互聯網金融,形成優勢互補,同時在場景獲客、用戶體驗等多個方面能讓民營銀行拓展產品和服務範圍,提升對客戶的競爭力。

截至到目前,新網銀行已經與200多家金融機構達成了戰略合作,與多家科技公司達成了深度的場景合作。“數字普惠、開放連接”是新網銀行的特色化經營,我們希望依託金融科技能力、大數據風控技術和高效的互聯網開放平臺運營模式,向合作伙伴提供連接服務,讓更大範圍內的用戶和需求、產品和服務進行連接並適配,做金融服務領域的“開放連接器”,並進一步服務小微群體、支持實體經濟、踐行普惠金融。

《中國經營報》:新時代背景下,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在經營發展中有哪些困難和挑戰?

趙衛星:以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為例,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及挑戰。

如資金來源限制重重。“一行一店”模式使得吸存能力弱,線上獲取資金的重頭戲——個人賬戶I類賬戶的遠程開戶並未放開,各家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於股東資本金及同業資金,但監管規定同業負債不得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很難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進一步影響了互聯網銀行的資產規模。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銀行探索出了一條“聯合貸款”的新模式,即通過按比例聯合出資、各自多重風控、風險各擔的創新模式,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一般是30萬元以內)和小微企業(一般是100萬元以內)提供在線信貸服務。該模式可以讓缺乏資金來源的互聯網銀行,獲得較為低廉的資金,從而降低給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有助於緩解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貴”問題。但此模式目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除了資金方面的限制,在獲客層面,目前頭部民營銀行依託股東優勢獲取海量客戶資源,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紛紛依託微信、支付寶等大流量入口,實現低成本獲客。但其他並未依託強股東資源的銀行,隨著進一步發展壯大,如何多元化提高獲客能力仍有待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