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中,打的朱棣一度要投降的盛庸結果如何?

流年等待-


盛庸是受到朱棣迫害,最終自殺。

盛庸(14世紀-1403年),籍貫不詳,是靖難之役的中央軍主要將領之一。曾在靖難之役多次痛擊朱棣,朱棣即位後歸降。但在之後,遭千戶王欽、都御史陳瑛彈劾而自殺。

可以說朱重八將開國功臣屠戮殆盡,留給朱允炆的將領都資質平平,朱棣能篡位成功和朝中無大將有很大關係。

盛庸在明太祖時官拜都指揮。建文初年,以參將身份隨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後,他又隸屬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敗於白溝河,逃往濟南。燕軍追擊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與山東參政鐵鉉全力固守,燕兵圍攻濟南三月不下。盛庸、鐵鉉乘夜出兵襲擊,燕兵大敗,解圍而去,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九月論功時,盛庸被封為歷城侯,食祿一千石。盛庸隨即被命為平燕將軍,任總兵官。

燕軍進逼濟寧,盛庸率軍駐紮東昌進行攔擊,在這次戰役中,燕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盛庸軍聲威大振,建文帝為此祭廟告捷。

建文三年三月,燕兵又南出保定。盛庸軍紮營夾河。雙方互有勝負,兩軍都已疲憊,忽然東北風大起,飛塵遮蔽天空。燕兵乘風大喊,左右橫擊。盛庸大敗,逃回德州,從此士氣低迷。

建文三年冬,南京有宦官因犯錯被處罰,逃到朱棣處,告知南京守備空虛。朱棣遂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京師。

建文四年(1402年),中央軍在靈璧戰敗,六月初一,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後的抵抗。燕軍戰不利,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殊死力戰,擊敗盛庸。

朱棣進入京城,盛庸率餘部投降。永樂元年(1403年),盛庸退休。不久,千戶王欽揭發盛庸的罪狀,朝廷立即進升王欽為指揮同知。於是都御史陳瑛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盛庸上書辯駁,盛庸無奈自殺。

盛庸作為建文帝的舊臣,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擊敗朱棣,朱棣“於情於理”都不可能放過盛庸(老朱家的人都是殘暴的死心眼)。不僅是盛庸,耿炳文、平安(靈壁之戰降)、何福、梅殷等將領投降後都受到迫害自殺身亡。

據說平安有事面見朱棣,朱棣見到平安後,半天沒有吭氣,朱棣莫名其妙的問到:“原來你還活著呢?”當天晚上,平安就自殺了。


卑微的活著


盛庸死了。他本來以為自己投降了,朱老四就會放他一馬,沒想到朱老四睚眥必報,自己僅僅比不肯投降的鐵鉉多活了幾個月。

朱老四對盛庸可謂恨之入骨,因為靖難之役,朱老四吃的兩次大虧都和盛庸有關係。或者說,盛庸就是踩著朱老四的臉步步高昇的。



第一次是在濟南。盛庸當時還是參將,與參政鐵鉉全力固守,燕兵圍攻濟南三個月不克,日漸疲乏,盛庸、鐵鉉乘夜出兵襲擊,燕兵大敗,解圍而去,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盛庸因此被封為歷城侯,平燕將軍,任總兵官。



第二次是在東昌。盛庸背城列陣,迎戰燕軍。朱老四親自率軍直逼盛庸軍的左翼,盛庸軍不動。又衝其中堅,盛庸張開隊列放進朱老四,再以兵包圍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朱老四乘機突圍而出。但朱老四最喜愛的大將張玉死於陣中。在這次戰役中,燕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盛庸軍聲威大振,建文帝朱允炆為此祭廟告捷。

不過此後盛庸就不行了。在保定之戰中,盛庸雖然又殺燕軍大將譚淵,幾乎擊敗燕軍,但東北風大起,飛塵遮蔽天空。燕兵乘風大喊,左右橫擊。盛庸大敗,逃回德州,從此氣沮。因為,當時的人講迷信,認為這大風太不正常,朱老四當皇帝也許真是受命於天,所以,軍心惶恐,士氣一落千丈。



軍心受挫,這仗沒法打了。朱老四率軍南下渡淮渡江,盛庸都沒能攔得住,最後朱老四成功進入南京,當上了皇帝。盛庸遂率餘部投降。

不過盛庸也知道自己得罪朱老四太狠,而且不止朱老四,他手下的心腹將領都得罪過,所以乾脆辭官了。

盛庸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一辭官,立刻牆倒眾人推。有一個千戶王欽上書揭發盛庸有罪,什麼罪名史書上沒說,估計也就是捕風捉影之詞,朱老四沒有明說這揭發有真憑實據沒,只是提拔王欽為指揮同知。

於是大家都明白了,都御使陳瑛第一個站出來,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盛庸也明白了,朱老四這是不打算放過自己呀。他也算聰明,為了不連累家人,索性自殺了。

朱老四長相很粗豪,心眼卻一點都不大

朱老四是個當了**還要立牌坊的,一見盛庸被逼死了,為了穩定大批降將降臣的人心,宣佈盛庸為冤案,公開恢復名譽。

另外一個與盛庸齊名的建文名將平安,下場也是一樣。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巡幸北平,翻閱奏章時見到平安的名字,對左右說道:“平保兒(平安小字)還在世嗎?”,平安知曉後,識趣地自殺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盛庸在投降不久後,便自殺了。說起這個事件,不得不說在明初發生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明代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進行削藩,這次削藩的對象都是建王帝的叔父輩而且都是擁有重兵的藩王。燕王朱棣不願被剝奪兵權而發動所謂的“清君側”的“靖難之役”。


盛庸,是當時抗擊燕軍的將領之一。曾經兩次打敗身經百戰的燕王朱棣,差點讓朱棣功敗垂成。這兩次大戰就是濟南防禦戰和東昌之戰。

濟南防禦戰

當時燕軍準備先取濟南這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戰略要地,然後再進兵南下取南京。當時盛庸與鐵鉉率幾萬殘兵在濟南駐防,後來鐵鉉造了幾個朱元璋的神主牌,迫使朱棣不敢攻城,而後明將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退,朱棣進退不得,在撤兵回北平時又被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被佔領的德州,至此,濟南防禦戰結束


東昌之戰

朱棣在朝廷的軍隊準備北上時,再度率軍南下,並攻佔領山東北部,威脅山東德州、濟南等南部地區,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與燕軍決戰。戰初,盛庸多次用計擊敗燕軍,並把燕軍重重包圍,幸得燕軍大將張玉、朱能引兵救出朱棣這才殺出重圍。次日,朝廷將領平安率兵與盛庸合兵作戰,再次打敗燕軍,朱棣隨後撤兵。至此東昌之戰結束。

盛庸在朱棣奪取南京後而降,朱棣登基後,繼續任用盛庸,但在盛庸辭官後,被當初跟隨朱棣起兵的功臣多次彈劾,被指有異心,加上朱棣本人在心裡也十分痛恨他。所以盛庸無奈,選擇自殺

以上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看官在評論區予以指導,喜歡的可以點個贊哦!謝謝各位的閱讀


小小歷史顯微鏡


明朝建文帝消藩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反抗,燕王以“清君側”的名義開始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的軍隊和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交戰數次,李景隆屢戰屢敗。

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建文帝撤免了李景隆的大將軍職務,代之以盛庸。

  建文二年,盛庸率兵北伐,數次打敗燕王領導的軍隊,盛庸率南軍於東昌將朱棣包圍,燕王的大將張玉陣亡 ,後來在朱能的接應下燕王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

朱棣攻進南京後,盛庸帥眾投降,朱棣為了表現大度,暫時繼續任用盛庸。後來盛庸在朝廷裡鬱郁不得志,盛庸不久就辭去了官職,辭官回家後多次遭到彈劾,被指有懷有異心,盛庸無法分辯,萬般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自殺。


劉煒大老虎


建文年間,盛庸率軍與燕王朱棣作戰四年,前期多次將朱棣擊敗,並斬殺朱棣帳下好幾個將領,後逐漸不敵。朱棣攻入京師後,盛庸舉眾投降,朱棣繼續任用盛庸。永樂元年(1403年),盛庸辭去官職。不久,千戶王欽揭發盛庸的罪狀,朝廷立即進升王欽為指揮同知。於是都御使陳瑛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盛庸因而自殺。


會挽滿月射天狼


。永樂元年盛墉退休。後來都御史陳瑛劾其圖謀造反,其料到沒有好的結局,自殺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