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上廣深,未來誰還會成為“超大城市”?這四個城市最有可能

除了北上廣深,未來誰還會成為“超大城市”?這四個城市最有可能


“超大城市”,是我國城市規模的最頂端,目前指的是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是大城市中的大城市。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僅有北上廣深四個,但“特大城市”已經有了後備力量,具體都有哪些城市?哪個城市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特大城市”呢?有你的家鄉嗎?一起來看看吧!

城區人口規模對一座城市的輻射力十分關鍵。

超大城市是指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在目前新一輪落戶政策中,除了超大城市之外,都要放開放鬆落戶限制。

可見,超大城市是我國規模的最頂端,是大城市中的大城市。

1

超大城市指標要看城區人口

截止目前為止,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僅有北上廣深四個。

很多人說,2017年成都全市人口 1604.5 萬人,武漢已經有1089萬了,都算超大城市嗎?這樣說,其實是沒弄懂超大城市的概念。超大城市的人口過千萬指的是城區人口,而武漢和成都的人口過千萬,是指全市人口過千萬,是全域人口的概念。

在現有的體制下,絕大多數地級以上城市都轄有數量不等的縣和縣級市,並不能算入城區人口的概念,例如像臨沂和保定都是全域人口過千萬了,但這兩個城市連大城市都算不上。重慶總人口超3000萬了,若按全域人口計算,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了,但重慶總面積達到了8.24萬平方公里,主城區不到千萬,比京滬還是要小很多。

其次,市轄區人口也不等於城區人口。因為市轄區尤其是一些偏遠城區,往往還有大片農村地帶,擁有大量農業人口。比如武漢雖然已全部是市轄區,2017年總人口1089萬,但武漢城區人口還是沒有超過1000萬。

根據國務院於2014年11月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提出,城區是指“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而市轄區內的農村地帶,並不計入城區範疇。目前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是對各大城市城區人口最為詳細的統計。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城區人口統計,包括了城區人口和城區暫住人口。當然,由於各地統計口徑可能存在的差異,部分城市的數據也存在一定誤差。

從目前數據看,重慶、天津這兩大直轄市,以及武漢、成都、南京、杭州、鄭州這5座省會城市組成了“超大城市”的主要“後備軍”。

從7個後備城市來看,有5個城市是傳統的大區中心城市,包括了武漢、重慶、天津、南京、成都,大區中心城市的基礎普遍比較好,集聚的資源要素多。這7個城市中,有5個是國家中心城市,包括武漢、成都、重慶、天津、鄭州,這也說明國家中心城市將是未來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一開始龍頭城市不會太多,就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但未來可能有8個、10個乃至十幾個。未來,武漢等國家中心城市都會發展成為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相當於在一線城市之外,有更多的超大城市來引領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7個城市城區人口規模

除了北上廣深,未來誰還會成為“超大城市”?這四個城市最有可能

單位:萬人。重慶主城區人口為865萬。

2

武漢重慶天津成都領銜

在後備軍中,重慶、武漢、天津處於第一梯隊,目前城區人口都超過了800萬人。

其中,重慶的城區人口最多,達到了1500萬,不過重慶總面積達到8.2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箇中等省份,很多城區如萬州、黔江等地與主城區開車都得好幾個小時。因此這裡採用主城區的概念,2017年重慶主城區人口為865.06萬人。

也就是說,重慶遠城區縣的人口就佔了至少三分之二。過去郊縣的人口除了流向主城區外,更多流向了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但近幾年,隨著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郊區縣人口很多就不再流向沿海,而是選擇留在重慶,進入重慶主城區工作,主城區規模也快速擴張。

重慶之外,武漢2017年城區人口達到了868.5萬人,在強二線城市中領跑。

作為大區中心城市之一和“九省通衢”,武漢是我國高校最密集的5大高教重鎮之一,集中了中部地區最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得益於武漢在高教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以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數十家家上市公司,是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讓武漢成為目前最具產業競爭力的二線城市之一,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城市規模也快速擴張,並且呈現向東快速發展的態勢。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武漢原有的區域分工比較明顯,漢口主要是商業,武昌是行政、高教為主。最近二十年高校規模擴大很多,另外加上近年來高教優勢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武昌吸引的人才和人口都比較多。

作為直轄市和重要的傳統工業基地,天津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城區人口就達到了382.9萬,僅次於京滬。現如今天津的城區人口在846.9萬人。

這三大城市之後,來自西部地區的成都雖然城區人口沒有超過800萬,但目前也達到了766.7萬人,也可列入第一梯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西部的人口遷移,除了到沿海發達地區外,其他大多數是由省內普通地級市向省會城市集聚,尤其是隨著高鐵的發展,加速了這種集聚的態勢。

作為西部第一人口大省四川的省會和國家中心城市,未來隨著四川城鎮化的加快,大量的人口也會向成都中心城區集聚。

3

南京、杭州、鄭州在緊追

除了上述幾個城市,南京、杭州和鄭州的城區人口也超過了600萬大關,構成了超大城市後備軍中的第二梯隊。

這其中,南京作為大區中心城市,也是我國的高教重鎮之一,高教實力僅次於京滬,城市基礎較好,城區規模一直都比較大。

相比之下,杭州雖然原有的基礎較弱,中心城區較小。不過,在信息經濟的帶動下,電商之都杭州連續4年新增常住人口飆漲。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杭州新增常住人口分別飆漲了12.6萬、17萬、28萬、33.8萬人,呈現快速增長、持續增加的態勢。

在信息經濟的帶動下,2015年,杭州接收應屆畢業生首次突破7.5萬人,此後進入高位運行階段,且每一年增長態勢都十分明顯。實施新一輪全球引才“521”計劃等人才工程,全年新引進高層次人才、應屆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11.4萬名,增長16.2%。

江蘇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對第一財經分析,一個城市城區人口的變化有多種因素,包括經濟發展、行政區劃調整、自然地理條件變化等。

其中,杭州近幾年城區人口規模快速擴張也跟行政區劃調整有關。2017年8月,在富陽撤市設區兩年多之後,臨安也終獲批撤市設區,杭州的市轄區由此達到了10個。富陽、臨安先後改區,有利於緩解杭州市區空間的不足、減少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對杭州大都市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杭州類似,中部省會鄭州原有的底子比較薄,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作為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會,鄭州的城市規模擴張很快。

數據顯示,2017年鄭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30.97平方公里。與2016年相比“長大”了8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長高達11.6%。

彭智敏說,近年來城鎮化過程中,河南大量人口流向中心城市鄭州,城區面積也在快速擴張,未來鄭州城市擴張的潛力還很大。“當然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城市規模增長必須要有產業的支撐。”

文|林小昭,原載於第一財經(ID:cbn-yi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