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評述:“業績比較基準”將取代“預期收益”

市場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


距離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即將滿一年,按照新規力推的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方向,目前已有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和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不同,淨值型理財不再提供預期收益率,產品實際收益與產品淨值有關。

在大多數淨值型的產品中,“業績比較基準”已經代替了“預期收益率”。以往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就是實際收益率,銀行收取的各類管理費實際與投資者無關。而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一個業績比較基準的概念,但要明確的是業績比較基準不是產品實際收益率。

業績比較基準就是根據該產品過往的業績或者本類別的所有產品的歷史業績,對其可能達到的收益率做出的預估。最後的實際收益會圍繞業績比較基準波動,可能超越業績基準,也可能達不到。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率的參考主要是業績比較基準,這是對該類型投資未來的收益有一個大概的收益預估。

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設定模式可以歸為以下三類:固定值模式、區間值模式、基準組合模式。

固定值模式是選取某一固定數值作為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固定的數字可以給予投資者直觀感受,便於投資者依據自身投資預期選擇配置產品。雖然業績比較基準不作為產品收益承諾,但如果產品最終投資收益較高偏離業績比較基準還是會對產品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因而管理人會盡量保證最終收益與目標值的偏差處於可控範圍內,這對管理人估值方式和投資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區間值模式是根據執行相應產品策略的歷史數據模擬回測,推算出的收益率區間估計。基準組合是綜合考慮產品類型、投資範圍和資產配置比例等因素,利用複合指標作為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區間值和基準組合模式的業績比較基準均為非定值形式,對投資者而言,收益目標相對模糊。但區間值和基準組合模式的業績比較基準與市場行情結合緊密,可更為實際的輔助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

基準組合模式則是綜合考慮產品類型、投資範圍和資產配置比例等因素,利用複合指標作為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商業銀行將預期收益改為業績比較基準,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理財新規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二是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背景下,投資者無法預知產品收益率,該指標可以作為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參考依據。由於該指標只是產品收益的相對參照,並不構成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收益承諾。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產品的投資標的、投資期限、相關風險、開放時間等要素,對於一些業績基準較高的產品,更是要提高警惕,避免過分關注收益,而忽略了隨之而來的風險,謹記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RCWM_NIFD】



市場評述:“業績比較基準”將取代“預期收益”

財富管理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Wealth Management of the NIFD, CASS)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下屬單位,始創於200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