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鄉,看不見的鄉愁背後,如何品讀詩與遠方?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加榮


每次聽到人們談論鄉愁的話題,我都感覺非常不解,因為我從家裡出來差不多十年了,但是對家鄉沒有一點的思念。我也不知道是別人太敏感了,還是我自己太麻木了。反正我的感覺是這樣的,只要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看著中國字,聽著中國話,看著周圍的中國人,我就覺得心裡特別平靜,跟在家裡一樣,從來沒有身在他鄉的感覺。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並不止我一個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寫過一首題為《種桃杏》的詩: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

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我對白居易這首詩中的觀點非常認同,因為我在現實中感受到的就是這樣的。白居易在另外一首題為《初出城留別》的詩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

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此外,作為白居易的崇拜者,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中表達過相同的觀點: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我每次讀到這些詩的時候,都會有心有靈犀的感覺。另外我還發現了一點,就是在外面遇到的大部分都是陌生人,交往的時候反而更直接,少了很多客套。不像在家裡那樣,每個人都是從小看到大的,只要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要應酬。所以,我常常感覺在外面比在家裡更自由更隨便,只要不觸犯法律,沒有人會干涉你的生活。而且外面什麼樣的人都有,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沒有人會對你的生活方式說三道四。


史海水手


花開花落總相見,我愛紅顏千百遍。

踏雪尋梅問春天,佳人作伴向故園。

萬紫千紅梅先豔,春江水暖柳色鮮。

大雁北飛向草原,老牛拉犁耕春田。

鴻雁捎書越千山,直寄麗人到門前。

薺菜花開田野邊,紅杏出牆幾浪漫?

蒲公英花黃豔豔,愛在飛翔年復年。

桃紅柳綠春風暖,蝶飛鶯啼燕呢喃。

小河彎彎向江南,牧童笛歌越千年。

十里桃花映笑顏,鄉女洗衣春水邊。

小小村落小河邊,裊裊炊煙向藍天。

燕子剪春野花鮮,幾家鵲巢高樹端?

春雨如酥落麥田,風中楊柳碧玉顏。

菜花飄香笑牡丹,梨花帶雨問春天。

豌豆花開思童年,紫燕銜泥飛堂前。

荷塘蛙鳴柳如煙,稻花香裡說豐年。

槐花飄香思故園,千年美食盤中餐。

南風輕撫金麥田,榴花欲燃五月天。

櫻桃紅熟棗花豔,雨打芭蕉幾思念?

粽子飄香思屈原,思念飄飛楚江邊。

子規啼歌三夏天,田家收種無人閒。

荷花映日盡笑顏,同一首歌幾金蟬?

螢火閃亮樹林間,星星眨眼思念甜。

王母斷情劃銀漢,牛郎織女恨千年。

金風玉露總相伴,桂花飄香八月天。

一行大雁向江南,中秋明月幾時圓?

一片紅葉染秋天,愛晚亭邊幾思念?

蘆花飄飄秋水寒,衡陽雁去鄉路遠。

殘荷聽雨謝流年,鷹擊長空覓美餐。

雪花紛飛北風寒,夢裡紅顏何時見?











楚國一郎


回不去的故鄉,我理解為這是一群人的無奈,身在異鄉,卻不能回去,那種朝思暮想的無奈;亦或是故鄉在自己的念想裡消失了。即故鄉面貌,故鄉的人情已經不是記憶裡的樣子了。正如魯迅在故鄉里所寫的那樣,只剩下荒涼了啊。物是人非是作者悲哀的理由:閏土不再那麼單純,不再那麼和自己無縫對接,而是隔膜了,楊二嫂變得刻薄。現在社會,作為故鄉的地域概念依然存在,就是我們兒時生活的地方,而作為文化心理情結之下的概念已經消失殆盡,已經被現代化的東西取代。故鄉的人,寄託著我們對故鄉的獨有的情結已經不再。

看不見的鄉愁,我覺得是一個人的悲哀。人們忙於經營自己的物質世界,疏離了鄉愁的感受與表達,哪裡能看得見“鄉愁,是郵票,是船票,”,“是嫋嫋的炊煙”,是村子大槐樹上的鳥窩,是兒時的嬉戲與過家家。所有這些,在極力追求物質目的的今天顯得都微不足道,充其量也只是為鄉愁而鄉愁的無病之態了。

故鄉回不去了找不到了,鄉愁看不見了,詩和遠方在哪裡呢?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覺得詩依然在腳下,遠方依然清晰地在前面,只是不要忘了我們自己前進的方向,不要忘了消失的故鄉帶給我們的思考。




木子悠格


回不去的故鄉,看不見的鄉愁。對此我深有體會。回想起前幾年在外打工的時候,一年四季在外漂簸,居無定所,有家不能回,想家想家鄉,那思鄉之苦真是不可言喻的,每個打工者 吃苦受累不說,還得忍受思鄉之苦的煎熬;鄉愁像一條蟲子每時每刻都在齧-噬我的心,想孩子,想老婆,想父母,想朋友,想老同學、老同事。真的太想了,尤其是放假或星期天 ,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就是睡覺,飯也不吃,過年過節更是如此,有家不能回。我非常理解唐朝詩人王維的思鄉詩中的二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境了。唉!有時也想,去他媽的,不幹了回家!回故鄉!但是又一想,不能啊!孩子大了,等我掙錢讀書呢?等我掙錢買衣服,等我掙錢買房子!…

故鄉不是不能回,而是回了以後的生活怎麼辦?靠那幾畝地能養活一家人嗎?不打工就沒錢,沒有錢孩子們就不能有好的生活,就不能買房子,買車子,就不能看病,就不能上學!這就是我的鄉愁,農民工的的鄉愁,才是真正的鄉愁。所以還得繼續打工,繼續掙錢,繼續漂泊在外。有失就有得,通過這幾年在外打工,家裡富了,我學習了很多知識,每換一個工作就學習一個技能,特別是開闊了眼界。每到一個地方打工,就相當一次旅遊,我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瀋陽、成都、廣州、深圳、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方,每去一個地方,都抽時間去旅遊,瞭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祖國大好河山,陶冶了情操,詩在遠方更醉人。說實話若不是出門打工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花那麼多錢去旅遊啊!





用戶7123075187600老


" 春夏秋冬又一年,故鄉情愁系夢中。陌上花開壟上行,青梅煮酒賞嫣紅" 。紅塵依舊深,天涯還是遠,道一聲,彼此安好,便是晴天。笑看人間,千姿百態,一切都是回憶裡淡淡的遺憾。花開如海,也躲不過淍零,美人如畫,也奈何不了時光,人生是一場電影,生命是一場盛宴,最終還是要散場。向來情深,無奈緣淺,緣盡隨風去,強忍著內心的波瀾,只求安暖,不論悲歡,塵緣來去,是上帝開的玩,宿命的安排,遠離故鄉,寄託它鄉,既使心不甘,那又何奈,唯有接受,浮生半世,見多無常,為了生活,背景離鄉,老老實實,落戶它方。


昨天的我689


鄉愁是父母的撫養,

鄉愁是兒女的心腸。

鄉愁是士地的芳香,

鄉愁是留戀的地方。

歸鄉之途再次回首,媽媽的味道不曾遺忘。問蒼天,天堂有多遠,白天一樣的苦,晚上一樣痛。隱心的懷念徑常埋藏我心裡,揮之不去。

今天,只有明月寄託我的心願,讓春風送去我的夢想情深,一朵雲,天長地久,永遠懷念那不能忘懷鄉愁的眷戀。


等著你6902


商品大潮的衝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為了追求生治的質量城市鄉村放異了補素的觀念,為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淡化人與人的親親關係,有的只有利用利益關係。

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人與自然環境的被破壞,年青人在不願意在脊溥的土地上勞作,不願向祖輩那樣生存!背井離鄉到凡華的大城市打工在城市漂泊著。既不能在城市安家又不願意回到鄉下,夜幕降臨一顆漂泊無依的心不知何處是家,真是看不見的鄉愁回不去的家。

鄉愁漸行漸遠真不知道何時浮燥的心能平靜下來。城市化進程讓農民工融入這個現代化城市。城市與鄉村才會有詩與遠方。


大城市銀嶺


《詩.遠方.生活——走出自己的樣子》——(奔流)

有首歌唱到:“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她不停地向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遊子……”,“獨在異鄉為異客……”常年漂泊在外的故鄉遊子在閒暇之餘感覺到莫名的酸楚,與故鄉的分離、脫節、牽絆、掙扎、難以割捨,是打工族和外來人的共同意念和心聲。他們(她們)渴望得到家鄉的同情和理解,而整天的忙碌疲勞的身體讓他們無瑕顧及那麼多家鄉親情聯繫,自覺不自覺中被大家疏遠與隔膜,無奈與疼惜只有當事者最清楚。

被家鄉父老誤解誤讀,常被曲解成不孝不敬,他們只好有苦往肚裡咽,有淚往心裡流。我經營廢品站多年,父母也曾收過廢品但不願和我同住,原因很簡單:廢品站活兒忒多又髒又累,我還不願麻煩他們,所以感覺被疏遠了。廢品站並沒有太大利潤空間,只靠體力勞動混個夠吃夠喝,除了家庭開支跟一般打工者沒多大區別,收貨、壓貨、銷貨、欠賬苦不堪言,年頭年尾蓬頭垢面,感覺在親戚朋友面前就抬不起頭。有一年大年初一,我領著孩子去跟父母拜年(父母在弟弟家過年),在去的路上我安排孩子注意對待老人的禮節,心裡忐忑不安。進了弟弟家門看到父母二老我便磕頭下跪連著三個響頭,邊磕邊害羞的說:爹孃,今年壓貨過年借錢也花完了,我也沒有啥禮物給您二老!父親手一擺:別來這一套,來點實惠的,我頓有想鑽地縫的感覺,可是依然讓兒子女兒跟爺奶叩頭拜年。

去年,父親過八十大壽我義無反顧帶著兒子兒媳及小孫女兒千里迢迢回去獻禮祝壽。我想為人父母擔待、理解、溝通是家庭和諧的基本條件。

平日很忙,只要靜下來我也愛寫點小詩歌小文章發到朋友圈,不求點贊,撫慰自己心靈,若能給別人一點啟發也深感榮幸。詩和遠方,流浪和繁忙,只要心靈長草一切並不荒涼。“為你我用了半年的積蓄漂洋過海來看你,為了那份承諾為了那個期許,我忍住不哭泣……”。沒有了愛,沒有了情,沒有了你我還有什麼意義?一切當珍惜,未來走繼續!


奔流30


漂泊了無痕,故鄉恍如夢。冷霜染雙鬢,熱血漸欲冷。把酒明月照,當歌無故人。山高知音遠,何時沐春風。《遊子吟》



潤物細無聲的愛


詩和遠方是心靈的歷練,是追求的凸現,是渴望的希冀。而走向遠方後,那些詩意會隨著時光而趨於平淡,而鄉愁都會更加濃郁。遠方充滿著夢幻的氣息,總是希望山那邊有另外一番風景。詩和遠方與年齡有關,與修養和氣質有關。而鄉愁丶卻是每個人都無法割捨的情節,那裡有童年的記憶,養育自己的親人,以及生命中坎坷曲折時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