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卡哇伊丶筱夢


我國曆史上,首位被正式尊稱為太上皇的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嬴政建秦後,追封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健在時就把王位禪讓給兒子的君主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趙武靈王。

綜觀歷史上內禪的多位君王,有內禪後仍握有實權的,如趙武靈王趙雍、北周宣帝宇文贇、宋高宗趙構、清高宗乾隆等;還有一些內禪的君王是迫於形勢、不得已退位的,如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宋光宗趙惇等。在這些太上皇中,唐高祖李淵無疑是最憋屈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淵自617年晉陽起兵,揮師直指長安,建唐稱帝,掃除群雄,創下大唐基業,堪稱一代雄主。可是在武德九年(626年)的時候,在位九年的李淵便由一位開國皇帝被迫淪為太上皇,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從開疆闢土的開國皇帝到手無寸權的太上皇,巨大的地位反差,李淵的心裡如何不憋屈。

李淵帝位的喪失源於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的那場玄武門兵變。在這次兵變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玄武門遭到秦王李世民的伏擊。李建成被李世民親手射死,而李元吉則被李世民的部下尉遲敬德射死。

李建成、李元吉喋血玄武門,李世民除去了心頭之患。之後,正與裴寂、蕭瑀、陳叔達等重臣泛舟湖上的李淵遭到李世民部將尉遲敬德的逼宮。當李淵看到全身戎裝的尉遲敬德前來“護駕”,頭腦靈光的他立刻對局勢做出準確的判斷:大勢已去。當身邊的蕭瑀和陳叔達都公開表示支持李世民時,李淵也只好順水推舟,連聲說:“這一直也是我的心願啊!”乖乖地交出了兵權,親筆敕令各軍由秦王李世民的節制,玄武門之變這才徹底平息。


斬草必須除根。隨後李世民又斬殺了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五子,並把他們從宗室名冊中刪除。面對李世民的血腥殺戮,李淵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可憐他已手無寸權,已無力保護自己的兒孫。

李淵此時身居皇位,只是一個擺設,只不過是兒子李世民發號施令的一個工具。玄武門兵變三天後,李世民就被立為太子,所有的政務先由太子李世民裁決,再上報皇帝,李淵完全成為一個傀儡。

李世民做上太子後,馬上把太子宮、朝廷、軍隊的官員進行了大換血,所有重要職位全部由李世民的心腹充任,李淵完全被架空。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八日,李淵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還要作秀一番,面對父親的內禪,他欲迎還拒,百般推辭,最後“不得已”做上了皇位。


李淵退位後,還一直住在太極宮。太極宮是唐帝國的正宮,李淵退位後由於一直沒提出遷宮,李世民也沒有立即將李淵趕出太極宮,畢竟表面文章還需要做的。直到貞觀三年(629年),李淵才從太極宮遷到大安宮。大安宮原名宏義宮,建於武德五年。本來是為嘉獎秦王李世民克定天下有功,李淵特意為李世民而建,最終卻成為李淵的終老之所。

李淵、李世民父子間始終是有芥蒂的,父子倆也是極少見面。當時,監察御史馬周曾上疏指出太宗李世民很少看望父親,並陳奏大安宮狹窄侷促,並不適宜太上皇李淵居住。他還接著指責李世民去夏宮避暑時,李淵卻在長安捱受酷熱。而當李世民力邀父親李淵一起避暑時,李淵卻堅辭不受。於是,李世民就在宮城附近興建大明宮以便父親避暑,但大明宮還未峻工,李淵於635年便去世了。


李淵很識時務,退位後便不再插手政事,只是偶爾象徵性出席宮廷禮儀,為兒子李世民錦上添花。

貞觀八年(634年),西突厥使臣來唐,李世民、李淵宴請來使。李淵遙想當年還曾與突厥合作反隋,而今突厥已歸順大唐,不禁大發感慨,大讚李世民之蓋世功績。而李世民也不忘給老爹戴上高帽:這都是按照您既定的方針辦的,兒臣我是辦不到啊!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做了九年的皇帝,又做了九年的太上皇的李淵病重。在留下“園陵制度,務從儉約”遺詔後,李淵病逝,終年六十九歲。


關於李淵的陵墓,李世民提出按照漢高祖劉邦長陵的規格營造。但秘書監虞世南認為長陵營造了數十年,而現在以數月的時間營建如此規格的陵墓,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於是李世民就採納了房玄齡的建議,以稍遜於長陵的劉秀的原陵的規格為父親李淵營造了獻陵。

李淵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一手創立了大唐基業。在玄武門兵變之時,他順應時勢,交權遜位,在權力非正常交接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局勢的穩定,避免了內耗的進一步擴大。可以說他的退位也是無奈的明智之舉。

李淵退位之後不問政事,也不與朝臣往來,明哲保身,從不給兒子李世民添堵,對李世民毫無威脅。雖然玄武門兵敗搞得他們父子倆的關係微妙而尷尬,但總體來說,李淵與李世民父子倆的關係還是相對平和的,李淵退休的生活也是比較平靜的。


歲月是一條河流


617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李淵擁立楊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表弟楊廣為太上皇。沒想到,過了不到十年,在626年的八月初九,李淵自己也被逼著退位為太上皇,而且還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李世民給逼著下了臺。人生的兜兜轉轉也真是很有意思。之後的李淵又活了九年,在這九年中,發生了很多比較有意思的事,也能從中看出李淵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強大。

626年,李世民發動政變,在玄武門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逼迫李淵交出權力。八月初九,李淵正是退位,離開了權力中心,從此開始了幽禁般的生活。最開始的兩年多時間內,李淵並沒有搬家,還是住在太極宮,雖然行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質生活倒還是不缺的,後宮也並沒有裁減。到了628年,李世民將太極宮中的大部分宮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宮女放歸家中嫁人,這次放歸是大放,號稱有三千宮女被放回,其中絕大部分就是伺候李淵的宮女,自此,太極宮較以往又安靜了很多。

到了629年,李淵搬到了太安宮(大安宮),即當初的宏義宮。說起來也很有意思,這個宏義宮原本是李淵在622年特意下旨為李世民建的宮殿,李世民最開始住在承乾殿,李淵念李世民克定天下有功,於是建了宏義宮讓李世民居住。沒想到到最後成了自己的晚年居所。當時的李世民是秦王,所以宏義宮無論是位置還是規模都不能和太極宮相比。

李淵搬進了大安宮之後,父子倆就很少見面了,李淵在大安宮幾乎從來不出門,就住在這一方小天地裡和為數不多的妃嬪過活,娛樂什麼的是很少的。但是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六十多歲的李淵卻還有生育能力,滕王李元嬰正是出生在大安宮。

而在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績滅了東突厥,擒獲了頡利可汗。要知道,當年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還曾派劉文靜跑到突厥尋找合作,而現在,在貞觀時期,東突厥就被大唐給滅了,李世民自然不能不讓李淵知道這件事。李淵知道後自然是有一番感嘆,表示自己將皇位傳給李世民是多麼正確的一件事啊。於是李淵就和李世民見面了,當時還有十餘位重臣以及王爺王妃等在凌煙閣大擺筵席,酒酣之際,李淵還情不自禁的彈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則跳起了舞蹈,可以說是其樂融融,晚上才結束。

但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大部分時候是互不相見的,632年,李世民在酷暑的季節決定避暑九成宮,但並沒有叫上李淵,監察御史馬周就看不下去了,就上疏建議李世民將李淵住的大安宮進行修繕加高,而且建議李世民應該每天都要去大安宮看一看年邁的李淵。李世民答應了。將大安宮做了一番修繕,但到了第二年,李世民邀李淵去九成宮避暑的時候,李淵卻拒絕了。

634年是李淵再次有點小活躍的一年,這一年的三月初二,李淵再次大擺筵席,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的使者,李淵在宴會上對長孫無忌說:“當今蠻 夷率服,古未嘗有。”長孫無忌祝福了一下李淵。然後李淵給李世民賜酒,李世民捧起酒杯為李淵祝壽,流著淚說:“現在百姓安康,天下歸附,正是我奉太上皇的旨意才做到的啊,又哪裡是我自己的功勞?”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侍奉李淵吃飯,融洽的好似又回到了從前。

這一年李淵還曾到城西檢閱軍隊。又李世民在未央宮擺宴席,三品以上官員都參加,李淵也出席了宴會,並在宴會上要求頡利可汗跳舞,父子倆不免又是一番感嘆。這時候的李淵已經是79歲,人生已經所剩無幾。

635年五月,李淵病危,下詔讓李世民一切從簡,喪服遵循漢制,陵墓的選建也要從簡。五個月之後,李淵葬入獻陵。至於獻陵和第二年長孫皇后去世後建的昭陵的對比,這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蕭曉四姑娘


李淵建立了唐朝,卻沒有多少自己的嫡系,朝中的大臣不是站隊李世民就是追隨李建成。一山難容二虎,李世民和李建成早晚會掛掉一個,只是李世民成了最後的幸運兒。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又逼迫李淵立他為皇太子,並“禪讓”與他。面對父子相爭,骨肉相殘,李淵無可奈何。貴為天子,不僅控制不住局面,甚至連自己的兒子、孫子也保護不了,李淵的挫敗感與身心的打擊可想而知。

退位後的李淵不用處理朝廷公務,也不需要參加繁瑣的禮儀,人輕鬆了,自由卻沒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養尊處優。

李世民繼位後,自己住了皇宮,將李淵遷居到狹窄的太極宮。兒子住大房子,父親住小房子,李淵就開始發牢騷。

後來,李世民將李淵遷往大安宮,可居住情況也沒改善。大安宮不僅狹窄,而且潮溼。李淵年事已高,時間久了會得風溼啊!一個太上皇,居然連自己住的地方都得不到妥善安置了。

晚年的李淵,就一直被“居住”在大安宮,只有幾個小兒子陪伴。朝中大臣,沒有一個敢主動探視李淵。由於李世民已經掌握絕對的權威,李淵只能面對人走茶涼的現實。

為了在世人面前“表演”孝道,李世民還派人每天給李淵送去瓜果蔬菜,自己很少親自慰問。御史馬周看到李淵待遇不佳,上書李世民,要求給太上皇分配大房子並且避暑時帶上太上皇。

賦閒後的李淵,寶刀不老,依舊還在生兒育女。

歷史上關於李淵退位後出席的正式活動記載,僅有兩次。

貞觀八年,李世民宴請西突闕的使者,很少露面的李淵參與了宴會。李淵對長孫無忌說“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長孫無忌起身祝賀,給李淵敬了一杯酒,李淵很高興,把酒賜給李世民。

李世民端著酒又來敬李淵,淚流滿面地說道“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面對李淵的客套話,李世民心裡也清楚,這功勞有一半都是太上皇的。

就在同年,李世民邀請李淵一起到軍中慰勞將士,並在未央宮舉行宴會,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參加。

宴會上,頡利可汗跳起了胡人舞蹈,南越酋長馮智戴吟詩作賦。李淵看到此情此景,感慨“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李世民敬了一杯酒,說道“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李淵聽後非常高興,酒宴進行到深夜才散。

公元635年,李淵在太安宮一命嗚呼,終年七十歲。

李淵與李世民的關係能夠維持表面上的和諧,主要是因為他“遊心道素,志存清儉”。無慾無求,不過問朝堂之事,才能安心地享受天倫之樂。

對李世民沒威脅,李淵就是太上皇;威脅到李世民,李淵就是階下囚。太上皇與皇帝的父子關係要相安無事,必須建立在“無為”的基礎上。


秋媚讀史


專注歷史與文化,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先是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改年號為貞觀元年。

一直到貞觀三年,李淵都沒有搬出他原先居住的太極宮,這段期間,李世民一直居住在原太子東宮。

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李淵不肯搬出太極宮,自然反映了李淵內心對權力的眷戀。

雖然此時李淵權力已經基本被架空,但權力總是令人慾罷不能,哪怕只是佔住這一隅之地,這象徵帝王居住的宮室,也能讓大權被奪的老年李淵心裡好受些。

但是李世民並沒有體恤父親李淵的這份心情,也不願意去體恤。

自從李淵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中,漸漸傾向李建成開始,李世民對這個父親的感情就漸漸地淡去。只要自己在鬥爭中失敗,等待自己的只有死亡,李世民很清楚這一點,因此,當李淵開始著手拆分天策府,瓦解李世民勢力時,李世民對這個父親充滿了怨恨。

這就是帝王家,帝王家無小事,有的只是政治,政治不容親情,政治只有殘酷。

父親不願搬出太極宮,李世民也不能明著把父親趕出去,至少,對外,必須做出父慈子孝,其樂融融的和諧表面現象,以顯示李世民的孝心,以及政權的合法性。

但李世民有的是辦法。

從登基開始,李世民就開始逐步推翻武德年間(李淵執政時的年號)的各項政策,並在各種場合進行抨擊,以此暗示李淵執政的錯誤。李世民對於父親執政時的各項措施,非常的不留情面。

除了必要的場合,需要李淵到場以外,李淵幾乎被限制自由,軟禁在宮中。

在一系列的行動下,李淵正逐漸被人們遺忘。

後來,李世民公開放逐了裴寂,裴寂是李淵的老臣,更是老友。裴寂這一去,再無回來的可能,暮年的李淵,失去了權柄,又失去了最好的老友,心中的落寞可想而知。

而李世民不但放逐了裴寂,還公開給劉文靜平反,這又是給李淵一次深重的打擊。兒子又一次用行動嘲諷李淵。

最終,不堪壓力的李淵搬出了太極宮,搬去了又偏又小的大安宮。

李世民對李淵充滿了恨意,即使李淵搬去了大安宮,李世民也很少去看他。

李淵原先很喜歡打獵,他是個很豪放的男子,但自從退位之後,李淵就從此深居簡出,被軟禁在宮中。

李世民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去九成宮避暑,但從沒有帶上李淵。

後來,李世民建造大明宮,對外宣稱要為父親建造宮殿避暑,可是此時的李淵已經中風臥床不起。

貞觀九年,也即玄武門之變後九年,李淵就離世了,享年70歲。

作為一個開國君主,本該在位上大展宏圖,享受萬民敬仰的,卻半道上退位賦閒。在政治上,李淵是不幸的 。但是退位後的李淵,卻更加不幸,老友的離去,親人的隔離,使晚年的他無人陪伴,無比寂寞;李世民幾乎推翻了他所有的政策,兒子的冷漠傷透了李淵的心。

曾經一日之間,他失去了兩個兒子,後來,十個孫子又被屠戮,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他的家庭內部。每每想到這一刻,李淵的心一定會很痛吧。

這就是李淵的淒涼晚年生活。

而李世民,一直到了晚年,才體會到自己對父親的冷漠和傷害,但為時已晚,李世民也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對著月亮,輕輕哀嘆。

天下人都只知帝王之樂,又豈能知帝王之苦呢?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李淵晚年的生活快樂又痛苦,從私人生活上來說,他是日夜笙歌,美女相伴,醉生夢死;從政治角度講,他活的憋悶無比,被李世民監視,被止步宮內沒有更大的活動範圍;從感情方面看,作為父親,看到兒子為了皇位自相殘殺,兒子死了那麼多,孫子孫女也都被李世民給殺盡,說不心痛才怪。

私人生活上李淵過得醉生夢死

李世民對於奪皇位心裡還是有點愧疚的,為了彌補,他儘量滿足李淵的要求,並且在李淵私生活上也是照顧的極為細緻。作為男人,女人方面是肯定安排周到的,李世民為此蒐羅一大批絕色美女陪著李淵喝酒、尋歡作樂,以排解寂寞。對於女人,基本上男人不會拒絕的,更別說絕色美女,這些女子經過培訓後對於飲酒作樂,吹簫彈琴自然駕輕就熟,李淵也是樂不思蜀。

李淵在政治方面已經完全被架空,私生活也被李世民完全監控著

李淵年輕時有兩大喜好,美女和狩獵,對於女人李世民安排的周到,但那些女人也是李世民的耳目,而狩獵活動曾是李淵的最愛。

《資治通鑑》記載:

“上獵於華山;上校獵於富平;上校獵於華陰;上校獵城南;太子、秦、齊王皆從。”

史書記載李淵年輕時瘋狂喜歡狩獵,並且狩獵時也經常帶著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太子、秦王、齊王等,但自從李世民登基後,為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李世民停止了他父親的狩獵活動。

李淵所居住的宮殿,李世民說是保護李淵的安全,但實則是安排了護衛監視李淵,而宮女的侍女、作伴的女子也在監視這李淵。

雖然對於李淵還是保持著戒心,但畢竟生自己的親身父親,如果說李世民沒有一點孝心也是不可能的,當然他也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

晚年後的李淵對於喪子之事越來越沉痛,李世民心懷愧疚,便讓李淵十八子李元名等一批子女全都搬去跟李淵一起住,這讓李淵對於天倫之樂稍稍滿足些。李世民後來也多次請李淵到九成宮居住,但他嫌棄隋文帝死在這座宮殿就沒去,因為這事,李世民便下令建造大明宮讓李淵避暑,但不曾想宮殿還沒建成,李淵就患病去世了。

貞觀九年,李淵在垂拱殿去世

對於李淵的陵墓,李世民希望能按照漢高祖的陵墓修建,漢高祖長陵為九丈規模,但是由於時間緊迫,最後只能建成漢光武原陵六丈的規模。在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已經沒有了任何自由,李世民對晚年的李淵一直在監視中,而李淵自然也明白,再後來李世民想到李淵一人在宮中忍受著喪子之痛、孤苦伶仃,雖然有美人相伴,但沒有兒孫膝下承歡,最後李世民才慢慢對他犯下戒心,讓其幼年的弟弟妹妹搬進去陪伴李淵。

總的來說太上皇李淵的晚年生活還是不錯,有兒女陪伴享受天倫之樂,有絕色美女相伴縱意尋歡,李世民後來也慢慢放下戒心,父子兩人和漸漸和好,雙發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有感情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


大國布衣


太上皇李淵晚年的幸福生活,神仙都羨慕的日子?

太上皇李淵的晚年生活,非常的如意,過得是神仙都羨慕的日子。

下面,我給大家講解一下。

首先,李淵不是一個胸懷大志、貪戀權勢的人

李淵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這一點從李淵起兵的時候,拖拖拉拉,不想起兵。全靠李世民,設了計謀,逼迫李淵不得不起兵造反,所以說李淵起兵全都是李世民的功勞。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已經是一個60歲的老人了,人生六十古來稀,以古代的生活水平來說,已經算是高壽了。兄弟相殘,對這個老人的打擊很大,不管是內疚也好,心灰意冷也罷。在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三天,李淵就將國家的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李世民,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就直接對大臣們說,國家的大事、小事,都交給太子處理。

又過了兩個月,李淵就主動禪位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當了一個太上皇,國家大事也不管了,直接就整天吃喝玩樂,日子可開心了。

其次,李世民為了表示孝道,滿足李淵的所有要求

不管李世民是為了表示自己孝順,還是真的孝順,但是,他對於李淵的各項要求都滿足了。

李淵退位當太上皇以後,皇帝治理天下的太極宮,一直是李淵住著,一直住了三年,才從太極宮搬了出來,到了大安宮。從此,李淵在大安宮過著,“宅男”般的生活。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宴會,幾乎不離開大安宮。

不管是李世民囚禁的李淵,還是李淵真的不想出去。但是,李淵在大安宮的生活是特別幸福的。怎麼說呢,李淵60歲以後,當太上皇期間,還給唐太宗李世民生了17個弟弟,18個妹妹。不要忘了,李淵這個時候已經是六十歲的老頭了,還給李世民生了這麼多弟弟妹妹,可見日子是過得特別舒心的。

李世民,對於這麼識趣的太上皇,肯定也不會說是故意去為難他。就算是為了給自己留一個好的名聲,肯定是對於李淵的要求都儘量滿足。

李世民登基以後,將將大唐周圍的國家都打怕了,被尊為“天可汗”。在八方來朝,招待外賓的宴會上,李世民特意邀請李淵參加,這裡面可能有李世民向李淵炫耀的意思:“你看我這個皇帝做得不錯吧?你將皇位交給我就對了”。並且在宴會上當著外賓對李淵稱臣,並說:“我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太上皇的指導下取得的”。

所以李淵雖然當了太上皇,不掌權了,但是有這樣的兒子,享受的是皇帝的待遇,這樣的太上皇,換誰也願意當啊。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中國歷史一直有個誤區,總是為了神化某位皇帝,而去黑化其他人。

漢武帝擊敗匈奴留名青史,但要是沒有前面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休養生息,漢武帝哪有錢做這事?

康熙和乾隆爺孫倆締造了盛世,但中間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哪來的國力?

唐朝開國,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李世民的功勞,歷史書上更是把他的父親李淵描寫成慫蛋,因為兒子的逼迫不得不起兵。

這位孤獨的帝王,目睹了兒子間的互相殘殺,孤獨的晚年更是落寞,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李淵。

玄武門陰影

貞觀九年五月,公元635年,69歲的李淵,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人們只關注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卻忽略了玄武門之變後日漸蒼老的李淵,歷史就是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李淵去世前的九年,玄武門之變的那個上午。

玄武門之變前夜,二兒子李世民對他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愕然,命令他們三兄弟明日一早當面來對質。他不知道,這是李世民血腥政變埋下的一個炸彈。

那一天李淵起得很早,但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激戰的時候,李淵正在長安城的太極宮裡,召集大臣在海池裡泛舟,或許是為了排解憂鬱的心情。

當看到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穿著鎧甲手握長矛衝進來的時候,李淵才知道出大事了。隨後,李淵被尉遲敬德脅迫寫下一道手諭,要求所有軍隊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指揮。

一天之間,二兒子李世民殺了同父同母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同時又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斬盡殺絕。屠刀之下,父親李淵感受到了深深的惡意和恐懼。

他非常懷疑李世民會趁機把老子也殺了,不過李世民政變後,跪下來撲在李淵的懷裡痛哭。但李淵還是心生戰慄,甚至想要逃跑。

對於李淵來說,51歲才創業起兵,9年時間他的兒子和部下分別平定天下,眼看人生將要成為贏家,不料家裡卻出了這樣的驚天血案。他的內心充滿了淒涼和驚恐,短短几個小時,兩個兒子和十個孫子全都斃命,這起血案的製造者還是他的兒子。

痛苦還沒來得及消散,李淵就被迫在當天下了一道詔書,大肆斥責李建成和李元吉,讚揚李世民。他已然完全被架空,迫不得已下旨,以後所有的大小國事,通通交給李世民處理。

四處受限

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李世民就迫不及待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讓賢。由於李世民的政變,李建成的盟友廬江王也起兵反叛,之後突厥又趁著唐朝內亂進犯,儘管最後都被平定,但李淵的內心仍是不安。

這位出身貴族家庭的官宦子弟,7歲世襲唐國公,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哥,聰慧仁慈。

李世民對皇位虎視眈眈,三個兒子勢同水火,他早有耳聞,只是在皇帝與父親之間的角色,他始終猶豫不決,最終釀成了子女骨肉相殘的慘案。

李世民對這位父親也是憤恨,雖然父親英明神武,但父親一直堅持正統的嫡長制,偏袒大哥李建成。所以李世民政變後,大肆安排自己的部下進佔要職,為自己登基做準備,隨後又一步步制裁父親李淵。

李淵在入主長安後,短短几年就跟一堆妃子生下20多個小皇子,還到處徵召宮女。等到他退位,手下就開始冒頭攻擊這位太上皇。

貞觀二年,雨水比較少,於是中書舍人上書,說因為皇上徵召了太多宮女,宮裡陰氣鬱積導致乾旱。李世民隨即下令,將李淵身邊的宮女裁員三千多人,李淵知道這是兒子向自己示威,但既然退位,能忍就忍吧。

這還沒完,李世民開始整頓老爸以前那些部下,李淵最信任的裴寂就成了整治的對象。玄武門之變前裴寂是支持太子的,甚至在玄武門之變當天,李淵不知如何是好,別人都在讚頌李世民,只有裴寂沉默不語。

李世民先是免去裴寂的官職,接著又把他流放到四川,讓這位大臣客死異鄉,這一切,李淵都看在眼裡。

夏天酷暑難耐,李世民跑去避暑,卻對父親不管不顧。有官員看不下去,就跟李世民說,老皇帝年紀大了,陛下你不去看望,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李世民根本都不鳥這事,李淵心裡也清楚,自己是被逼退位的,沒有埋怨的份,有地方住就不錯了。

孤寂晚年

李世民當了7年皇帝,李淵的生命也剩下不多時間了。唐帝國在李世民的手中,治理得越來越好,並且擊破突厥,震動歐亞。

這一年在未央宮,李世民舉辦了大型宴會,李淵也難得放鬆心情,讓降服的突厥可汗跳舞助興,說胡越一家親,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於是李世民趁機拿著酒杯上前給李淵祝壽,李淵有點愕然,但還是接受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世民心中的憤恨也慢慢沉澱下來,畢竟是自己的父親。

就在李淵去世前一年,宴請西突厥使者用餐,68歲的李淵再次發出感慨,說如今四海都被大唐降服,真是自古未有。宴會上李世民卻留下眼淚,給李淵敬酒祝壽,說自己能有今天多虧父親的教誨。

一直到李淵人生最後的光景,這對皇帝父子,才總算了結各自不能言說的心結。

此時的李淵已經很老了,在玄武門之後的歲月,他一直孤獨、隱忍地活著。貞觀就九年,李淵交代自己的後事,希望自己死後從簡薄葬,不要太鋪張。

這位老皇帝不知道是不是想起自己尷尬的地位,識趣地安排了自己的後事。但這一切已經無關緊要,儘管是大唐開國皇帝,但是他的兒子更加耀眼奪目,以致於連同他的功勞都劃給了兒子。

既然如此,那就平靜地接受好了,孤獨不僅是李淵的宿命,也是大部分帝王的宿命。


林達講故事


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然後奪了太子之位。不久後,他就逼迫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了,當時的李淵也就是六十歲。

可以說這個年紀在古代皇帝之中,絕對不算是高的。

一般皇帝在抓住皇權之後,不到死是不會放權的。你看劉邦是病死在皇帝位置上,漢武帝也是病死在皇帝任上,秦始皇更是......。

但是,李淵不同,他是在當皇帝后,真的還政給兒子李世民了。

至於李淵為何會把皇位傳給李世民,這裡我們就不多討論了。我們接著說,李淵在讓位給李世民後,又活了九年多的時間,這九年他生活的是否如意呢?

李淵退位了,退位的他也就是太上皇了。

太上皇當然沒法和皇帝相比了。但是,他的生活還算說的過去。

這從他退休後還生了兒子就可以看出,都六十多歲的人了,還能生一個兒子。這說明他的妻妾還是成群的,生活還是比較安逸的。吃穿不愁,還不用考慮國家大事了,似乎這對他來說還算不錯的。

對了,李淵晚年生的這個兒子就是李元嬰,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滕王閣就是他修建的。

但是,在這期間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是有多親。

一般兩個人基本上是很少見面的。當然國家有了什麼大事,像祭祀或者打了勝仗要慶賀一番的時候,肯定還是會在一起聚上一聚的。

比如李世民打敗東突厥,頡利可汗的時候,為了慶賀,他們父子專門在一起搞了一些儀式。

這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面子工程吧。

說實話在主動退位的太上皇裡面,李淵的結局算是比較好的了,他畢竟沒有受過窩囊氣。和唐玄宗李隆基比起來,李淵要幸福百倍。

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逃到四川后,就被太上皇了。

因為他的兒子李亨,在西北已經登基宣佈當皇帝了,當時七十歲的唐玄宗只好認命當太上皇了。

等李亨把安史之亂平叛下去之後,他就把父親也就是太上皇李隆基給接到了宮裡。

李隆基就被兒子李亨唐肅宗給軟禁了起來,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監視,活那個窩囊呀,簡直可以用沒有人身自由來形容。

當然,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比皇帝都牛百倍的太上皇,這個太上皇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為了不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在當了六十年皇帝之後,就主動選擇退位了。

可是退位之後的乾隆,還是手握大權。奏摺還是他批准,國家大事還是他管理,新登基的嘉慶皇帝,也就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而已。

總之,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的下場,也就是這幾種,說實話李淵真的算混的不錯的。


史學達人


我們先來看看舊唐書的記載。武德九年,公元629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封李世民為皇太子,然後由李世民來掌管國家政事,並且大赦天下。

八月八日,李淵下詔,傳位給太子李世民,自己為太上皇,然後移居到弘義宮,並且改名為太安宮。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淵在兩儀殿宴請使者,李淵對長孫無忌說:如今蠻夷臣服,這個在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長孫無忌向李淵敬酒祝壽,李淵很高興,賜酒給李世民。

李世民也向李淵敬酒祝壽,李世民流著眼淚說:現在百姓幸福安康,四方依附,這個是因我遵循您的旨意才辦得到的,這個不是我的原因呀。然後李世民與長孫皇后輪流向李淵獻食物,就像一家人一樣。

李世民在城西檢閱部隊,李淵也來視察慰問將士。李世民在未央宮設下酒宴,三品以上的官員都參加。李淵說:胡越唐成為一家,這個在以前是沒有的。

李世民舉起酒杯說:我從小受到您的教誨,後來跟著您起兵,平定劉武周、王世充等人,都是在您的帶領下,然後平定了天下。而您器重我,讓我承擔了這個重任,如今上天降福,百姓安居樂業,四方都成為大唐的臣民,這個都是您的功勞呀!李淵聽了很高興,群臣也大呼萬歲,一起飲宴到半夜才散去。

貞觀九年,五月六日,李淵病逝於太安宮的垂拱前殿,終年七十,諡號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十月,葬在獻陵,高宗時,改尊號“神堯皇帝”。

新唐書的記載,就很簡略了,只說貞觀三年,公元619年,李淵遷到大安宮。貞觀九年,李淵在垂拱前殿病逝。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之後,生活如意不如意,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不過他一般呆在太安宮,哪兒也不去。

如果看他與李世民的相處,感覺也比較融洽,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還是很孝敬李淵這個太上皇,也很給李淵面子,李淵如果在玄武門之變後能看得開,還算是安度晚年了。


歷史簡單說


玄武門兵變不久,李世民如願以償登上皇位,高祖李淵以太上皇致仕,並於9年後歸西。9年中父子二人諱莫如深,感情微妙而複雜。

李淵清楚李世民的野心,以及他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只是對結果預估不足,既沒想到他會發動政變,也沒想到他會殺兄戮弟——這對於一個父親來說實在太刺激。退位後的太上皇李淵仍在皇宮正殿住了3年,而後才徙居大安宮,徹底告別政治前臺。之所以充任3年傀儡,也是為李世民背書——玄武門之變只有李世民單方面解釋,而憋著一肚子話的李淵並未發聲已然說明問題。李世民也需要父親坐鎮,以消除玄武門的負面影響。雙方心照不宣,共同掩飾尷尬。

大安宮離宮城不遠卻屬皇宮之外,父子就此相隔。大安宮的條件也跟皇宮沒法比,既無城牆也無門樓,後來李世民一天看不到就想的監察御史馬周看不過去了,上表李世民,說太上皇住的太寒酸,讓外國使者或老百姓看了不像話。同時提醒準備去九成宮避暑的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地方也很熱。李世民於是興建大明宮,準備用於父親居住避暑。同時邀請李淵一起去九成宮,結果遭到拒絕。

馬周建議時,李淵已搬去大安宮3年之久,李世民對父親的居住環境顯然不十分清楚,類似避暑休閒的好事也沒想到過父親,可見二人鮮有交集。尷尬如此,原因應來自雙方:玄武門之變對李淵的創傷是持續的,他懊惱當初的綏靖,內心深處也無法原諒李世民的屠兄戮弟——儘管李世民即位後對兄弟二人進行了追封並隆重下葬;李世民以兵變改變既有秩序,以政治冒險結束情感衝突,既有對父親偏袒哥哥的怨,也有逼宮奪位的愧。二人無話可說,不見面是最好的局面。

孽緣化解於貞觀八年(634年)——亦即李淵離世的頭一年。此時玄武門已成追憶,李淵或者覺得該過去的總要過去,或者覺得李世民政績突出這樣也好,亦或者感覺命不久矣有必要與兒子和解,總之所有事情都在這一年有了了結。李淵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使者,席間主動賜酒給李世民,並給予他“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的政治肯定。李世民感動流淚,和長孫皇后一起進御膳、上御衣,“一同家人常禮”。往事如煙,隨風飄逝,父子二人終於冰釋前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