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用什麼擊敗了匈奴?

聽故人吟


西漢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儘管在文景之治時期國力大為恢復,但是對匈奴採取的仍然是和親政策,漢武帝通過文景之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馬匹,漢武帝上臺後利用這些資源整合國家的軍事,通過騎兵對騎兵的策略,任用了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不世的名將為帥,才能北驅匈奴。然後到了漢宣帝時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明君,漢宣帝。這位帝王通過各種手段分裂了匈奴,一部分驅逐一部分拉攏,徹底解決了匈奴的問題。

從公元前133年的誘敵戰開始,漢朝天威所至,匈奴望風而逃。而且在漢武帝之前,儒家學說影響很大但是卻被黃老學說擠佔了朝廷大位,原因是漢朝需要修養生息。自漢武帝開始,為了推行有利與中央集權措施和彪悍的民風,開始推行儒家學說。

漢武帝即位之初(前122年),諸侯王勢力和中央政府的矛盾到了新的地步,其中勢力最大的淮南王劉安欲起兵反叛,少年天子當機立斷,派出中央特是將陰謀扼殺於搖籃之中,並逼迫劉安自殺。一個皇帝最大的英雄氣概莫過於身為帝王而能主動反省自己了。公元前89年,漢武帝拒絕了派遣士兵屯兵輪臺以東,介意威懾西域的建議,並藉此機會頒佈了著名的《罷輪臺屯田詔》的罪己詔書,公開承認自己窮兵黷武有錯,並從此息兵務農。


歷史趣聞請點我


漢朝用什麼擊敗的匈奴?

這個問題問得好,但是問得不夠仔細,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漢朝擊敗匈奴,並不是靠某一種器械,或者某一種兵器,也不是靠某一個將領,更不是靠某一批軍隊。

漢朝之所以能屢次擊敗匈奴,實際上是綜合了很多因素。

我這裡總結的因素大致有三個。

一,匈奴內部不團結

二,西域諸國的幫助

三,漢朝將領有勇有謀,軍隊素質很高

我們先說第一個,匈奴內部不團結的問題。

漢朝的時候,人們雖然把北方的少數民族都統稱為匈奴,但實際上,匈奴也分為了好幾個部分,匈奴左賢王廷,匈奴右賢王廷,匈奴單于王庭。

這三個王廷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經常你打我我打你,他們之間的內鬥,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他們的力量。

而且在劫掠中原的行動上,因為各自所處的地域不同,這三個王廷的路線和時間也不是一致的,因為路線不一致,就直接導致了匈奴總體力量的分化。

如果匈奴這三個王廷全部團結起來,戰鬥力起碼要增加好幾倍,漢朝要贏,不是那麼容易。

除了匈奴自身不團結,第二個原因便是漢朝每次攻打匈奴的時候,都得到了西域諸國的幫助。

當時西域的國家有很多,樓蘭,大宛,月氏(至),烏桓,烏孫,烏揭,丁零等等等等。

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闢,這些國家和漢朝互通有無,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匈奴所處的位置,和這些國家都捱得很近,在匈奴人眼裡,漢朝雖然富得流油,但是並不好搶,防禦力太強,柿子要挑軟的捏,搶不了漢朝,他們便將目標放在了這些小國的身上。

動不動就欺負他們,讓他們稱臣納貢。

這些小國家被欺負得久了,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時刻盼望著漢朝這老大哥能出兵幫他們一把。

漢朝每次出兵的時候,他們都瞅準了機會,與漢朝的軍隊聯合,共同打擊匈奴。

因為漢朝距離匈奴很遠,每次出征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運糧草都得運很多,所以漢朝也希望能得到西域諸國的幫助,讓他們湊點人手,也不要多,湊個三五萬就行。

然後沿途再準備一些糧草作為漢朝軍隊的補給,這樣可以減小漢朝廷的負擔,當然,對於那些長期被匈奴欺負的小國,這些事情,他們是很願意做的。

因為有西域諸國兵馬援助,沿途也有糧草補給,所以大漢西征匈奴才能帶著那麼多人走那麼遠,若是沒有這些國家的幫助,漢朝想要擊敗匈奴,還真不容易,畢竟幾十萬軍隊的糧草供給,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漢朝軍隊有著極高的素質,而且將領大多都謀略過人。

先說說漢朝的將領,漢朝有那些名將呢?多的不說,就說幾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首先是官拜大司馬的長平侯衛青,然後冠軍侯霍去病,飛將軍李廣,以及說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等豪言壯語的關內侯陳湯。

這些人的謀略和膽識,以及勇猛,那都是流傳了千古的,說起來滔滔不絕,這裡就不細說了。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人,那就是周亞夫,為什麼說周亞夫不得不說呢,因為他的存在,可以直接見證漢朝軍隊的素質。

細柳大營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

漢文帝的時候,匈奴入侵邊關,時任河內郡守的周亞夫被封為將軍,駐紮在細柳,以防禦匈奴。

有一次漢文帝去慰勞軍隊,前兩個去的軍營他都可以直接進入,但是到了細柳大營,他的車輦卻被攔在外頭,而且營中將士各個披堅持銳,刀出鞘,箭上弦,拉滿弓,持戰備狀態。

這讓漢文帝很生氣,隨行的人說這是天子御輦,讓守門的將士放行。

守門將士不放,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

細柳大營的典故從此而來,這個典故中可以直接看出周亞夫治軍非常嚴謹,也能看出當時細柳營中的軍隊都有著很高的軍事素質。

但凡名將,統統都治軍嚴謹,而往往就是治軍嚴謹的將領,手下才能培養出素質極高的軍隊。

軍隊素質高,將領有謀略,還有西域國家的幫助,以及匈奴內部的不和諧因素。

綜合以上這些,現在你該知道漢朝為何能屢次打敗匈奴了吧?


勝馬笀鞋


西漢建立初期,匈奴的冒頓單于開始向周邊民族和地區擴張勢力,給新興的西漢王朝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白登之圍後,西漢更是以和親納貢的方式,和匈奴達成了屈辱的和平。

經過長年的戰亂,西漢初期的中國,是一個地廣人稀,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國家,而且當時的人們裂土封王的思想依舊存在,國家意志並不統一。經過文景之治,與民生息,人口國力得到顯著提升。

正當此時,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劉徹登上了歷史舞臺。經過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到漢武帝時期,削藩並建立中央集權政府已經提上日程。漢武帝經過努力,推出並實施推恩令,逐漸的完成了這一政治體制變革。

削藩的成功,中央集權的實施,使西漢政府大幅度提高了資源收集能力和人員動員能力。一時間國富民強,據傳府庫裡穿銅錢的皮繩都斷了,糧食夠吃三年,這時的漢武帝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擊匈奴,報仇雪恨。

匈奴屬於遊牧民族,由於很強的機動性,沒有辦法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所以他們是軍事貴族制,是由很多的小部落聚集起來的。大單于必須是孔武有力,特別能打的才能使大家聚集在一起,所以匈奴的傳位方式一般是兄終弟及。也因此,匈奴會出現圍繞繼承人問題而產生內亂。

到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升級,國力大幅度提升,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而此時匈奴則出現內亂,分裂為五部分。後來又分為東,西匈奴,西匈奴被滅。

西漢打敗匈奴以後,匈奴又經歷東漢的崛起,又到三國,中原王朝始終抓住遊牧民族繼承人問題這一點,扶持一方,打敗另一方,反覆分割,或消滅或融合等政策,直到晉朝匈奴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所以,西漢用什麼打敗了匈奴?

加強中央集權,積蓄國力。分化弱化匈奴,步步蠶食。此消彼長,匈奴豈有不敗之理?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評論留言哦~


鄭憨子


我是理科生讀歷史,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眾所周知匈奴是遊牧民族,擅於騎射。劉邦時曾以40萬的步兵抵擋單于的10萬精騎,最終遭慘敗,不得已而“和親”。

從戰國時,趙國燕國就開始築造長城,直到明朝才得已形成磚瓦的堅固形態。整個築造過程兩千多年,足以看出各朝代對抵禦遊牧民族的看重。

在劉邦那個年代,馬匹稀缺,騎兵更少,沒辦法,只能依靠長城,但這方法只能防禦,不能去擊敗匈奴。於是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經過兩代的不斷努力,終於馬匹數量暴增,騎兵也多了起來,社會上形成了騎射之風。

在漢景帝時期,晁錯和周亞夫對騎兵進行了改革,由義務兵改為了職業兵,大大加強了騎兵的戰場能力。

這為將來打敗匈奴奠定了基礎。

直到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終於發起了對匈奴的百年戰爭。

因為馬匹精良,戰士也經過不斷的訓練,變得強大,和匈奴之間不相上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一次發動了14萬騎兵,再加上其他軍隊,數量龐大,衛青和霍去病帶兵出征,佔領匈奴重要之地,迫使匈奴逃往“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一帶。

公元前36年,漢軍打敗郅支單于,最終大戰結束。

總結:

西漢能擊敗匈奴,主要原因有幾下幾點:

1.騎兵精強,騎術精湛,數量龐大

2.衛青和霍去病率軍

3.築城,有利於防禦匈奴


理科男讀歷史


我是一名熱愛歷史文化的小青年,歡迎大家來和我交流。

西漢用什麼來擊敗匈奴的,毫無疑問是國家的整體實力。下面我簡單的說說,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補充。

漢初,高祖劉邦出兵,北擊匈奴結果被圍在了白登山。後來的皇帝認識到漢匈之間的視力差距。採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方法,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降低賦稅,經過70年左右的發展,已經扭轉了秦末百姓四處流浪,無地可種的局面,人口基數也大大提升了。另外,漢初漢王朝認識到實力的差距之後,只得忍辱負重實行了“和親”政策,即使被奪河套地區也只能忍氣吞聲。

漢景帝時期,通過平定國內七個諸侯叛亂,把地方上的一部分權利,財富收歸國有,使得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漢王朝的財富已經達到了“新穀子壓著陳穀子,穿銅錢的繩子都爛了”的情況。在此基礎上一代雄主漢武帝登基稱帝,他是一個擁有著雄心的人,加上國家實力已經雄厚,早就有了對匈奴作戰的想法,為老祖宗洗刷恥辱,因是即位之初,自己根基不穩加上國內各路諸侯還有相當是實力,並沒有一開始急於求成,而是採取各項安國治民的措施,推行“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時派出張騫出使西域,聯繫受匈奴壓迫的國家,結成同盟。


經過前期發展進行戰爭準備,經濟力量也遠超匈奴,後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選拔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另外和西域國家烏孫等聯盟,採取遠程奔襲,各個擊破的方針,先後取得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

後在漢宣帝時期,宣帝採取遠交近攻等一系列措施,加上經濟力量輔助,遷徙人口屯田戍邊。在宣帝時期解決了匈奴之患,在這一時期漢朝處於絕對的強勢局面。當然在東漢時期匈奴反漢實力再次興起,後來還是被漢朝平定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見解,不足之處請大家補充。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歡迎大家我交流,我會給他大家帶來更多的歷史趣事。


很傾城


西漢是怎麼擊敗匈奴?

一是經文景之治後國富民強,財力雄厚,有了對匈奴用兵的物質基礎。

第二對匈奴有了深入的瞭解。

匈奴屬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有戰事時匈奴王下令,傳令快騎嘵喻各部,每戶出馬出丁,立刻就能結集起一支龎大的軍隊,無戰事時,兵丁歸戶各牧牛羊,是典型的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沒有常備軍隊的遊牧民族。

而放牧需要,匈奴各部分散在廣闊無垠的大漠之中,方圓百里只有幾十戶牧民,加之沒有發達的通訊系統,匈奴人很難在和平時期應對突發事件。

西漢前期的皇帝只看到了匈奴兵的驍勇善戰,卻不瞭解匈奴地廣人稀的弱點,所以走了和親的道路,雙方罷兵,免於邊境遭匈奴襲擾。

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卻對匈奴的弱點看的非常清楚,果斷對匈奴用兵,衛青、霍去病率兵直插匈奴腹地,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來不及大規模集結軍隊,只能各部牧民自發迎敵,當然不是漢朝大軍的對手,被殺的狼奔豕突,只能狼狽的逃往西方,越過烏拉爾山進入歐洲。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在西漢歷史上,真正把匈奴驅逐出去的是在漢宣帝時期。從高祖劉邦在白登山被困到宣帝劉洵將匈奴征服,在這期間西漢的君王通過隱忍、和親、君民一心,再到擊退花了近140年時間。西漢初期國力極弱,人民貧苦,沒有可以和匈奴一站的人力,物力,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增強,人民興旺,再到武帝手裡決定征討匈奴,這不僅僅靠的是和親等,沒有君臣之間的相互信任,沒有君民的上下一心,何以有幾十年的邊境太平。最後將匈奴驅逐出去,設立西域都護府自此匈奴再也未踏進中原。


blade14


擊敗匈奴的不是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而是和親。

漢朝初年,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民不聊生,劉邦採用大臣意見,利用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並陪送大量,金錢美食等,雙方互通貿易。

後來的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也都採取了和親政策。這一政策促進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緩解了衝突,邊界人民過上了安全的生活。

漢武帝劉徹時期,國強民富,漢武帝決定不再和匈奴和親,開始征戰匈奴,征戰匈奴多年,雖然勝多敗少,但始終無法真正擊敗匈奴,反而國立衰弱,於是最後決定還是採用和親政策比較好。

事實證明和親最後,選派一名公主或者宮女前去匈奴,去了也是當皇后,又不是降級。而且之後兩家和親生的孩子又是漢朝的外孫,所以親上加親,親戚之前怎麼互打。




路小貓咪


文景之治的強大國力,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衛青霍去病等人的統帥能力,大漢碾壓匈奴的科技。當然最重要,還是大漢子民


杯麵1993


一是經文景之治後國富民強,財力雄厚,有了對匈奴用兵的物質基礎。

第二對匈奴有了深入的瞭解。

匈奴屬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有戰事時匈奴王下令,傳令快騎嘵喻各部,每戶出馬出丁,立刻就能結集起一支龎大的軍隊,無戰事時,兵丁歸戶各牧牛羊,是典型的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沒有常備軍隊的遊牧民族。

而放牧需要,匈奴各部分散在廣闊無垠的大漠之中,方圓百里只有幾十戶牧民,加之沒有發達的通訊系統,匈奴人很難在和平時期應對突發事件。

西漢前期的皇帝只看到了匈奴兵的驍勇善戰,卻不瞭解匈奴地廣人稀的弱點,所以走了和親的道路,雙方罷兵,免於邊境遭匈奴襲擾。

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卻對匈奴的弱點看的非常清楚,果斷對匈奴用兵,衛青、霍去病率兵直插匈奴腹地,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來不及大規模集結軍隊,只能各部牧民自發迎敵,當然不是漢朝大軍的對手,被殺的狼奔豕突,只能狼狽的逃往西方,越過烏拉爾山進入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