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信陽一點兒也不像河南的?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意、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原文首發於2019年3月28日,標題為《為什麼信陽沒有“河南範兒”?》,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俯瞰信陽。圖/圖蟲·創意

關於河南的身份認同,信陽人向來很是矛盾。

信陽有多矛盾?矛盾在懷疑自己屬於南方還是北方;矛盾在恍惚自己究竟屬於河南還是湖北;矛盾在自己為何不會說河南方言;矛盾在米飯與麵食究竟哪個更美味。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地理位置。繪圖/Paprika

1

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作為河南的南大門,信陽從不認為自己是北方城市,但在其他南方人的眼中,信陽這個河南城市,卻又不那麼“南方”。

信陽位於河南最南端。與河南大部分平原城市相較,信陽被山地包圍。東西綿延的大別山坐落在信陽南部,西接險峻秀麗的桐柏山。一道淮河自桐柏山噴湧而出,向東奔騰千里。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淮河流域。繪圖/Paprika

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將中國南北地緣安排得明明白白。流經信陽北端的淮河,定義了信陽的南方“血統”。

處於南北地緣的分界嶺,信陽很難逃脫南北地緣、南北文化的“過渡”命運。過渡有過渡的尷尬之處,卻也有著碰撞、融合的“混血”之美。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西九華山。攝影/石耀臣

自信陽向北跨過淮河,便是廣闊無垠的中原腹地,向南越過大別山,則是富庶秀麗的江漢平原。黃河流域的豪邁與江南景緻的溫婉,在信陽交織。

介於丘陵與平原之間的崗地是信陽的常見地貌,星星點點的湖泊點綴在信陽的版圖之上,層疊的梯田、縱橫的河渠、鬱鬱蔥蔥的茶園,讓信陽成為河南當之無愧的“北國江南”。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桃園茶場。攝影/石耀臣

信陽從不缺水。縱橫密佈的水系,讓信陽頗有些小橋流水之感。淮河自信陽北部穿境而過,在信陽境內蜿蜒363.5公里,史河、灌河、溮河、白露河、潢河、竹竿河等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匯入淮河。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溮河。圖/圖蟲·創意

信陽南高北緩,與坐落在城區南側的大別山不無關係。綿延數百里的大別山脈,區分了淮河與長江流域。山麓北側的河流匯入淮河,山麓南側的水則一道流入了長江。
南北季風在此交匯,山南山北的氣候植被天差地別。也正是因為這大不相同的景觀,讓這座山在史書上很早就擁有了姓名。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在大別山上遠眺。攝影/石耀臣

相傳漢武帝祭祀南嶽天柱山時,途徑大別山。在登上大別山主峰觀賞南北兩側的景色後感嘆:“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果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的名號因此叫了起來。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商城縣。攝影/晏榮榮

在全國十大宜居城市裡,信陽作為河南唯一的城市榜上有名。這當然與信陽“不南不北”的氣候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作為地理過渡帶的信陽,氣候溫和溼潤,很少出現極端的天氣情況。山高水潤,空氣質量相當優越,信陽可以說是河南人的“洗肺聖地”。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雞公山。圖/視覺中國

“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雞公山,是大別山的支脈,在清末民初時就被各界人士“盯上”,成為納涼避暑的優先去處。美、英、日、俄、法等23個國家的別墅洋房,爭先聳立在信陽雞公山。時至今日,信陽雞公山仍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攝影/石耀臣

2

中原文化vs楚文化vs吳越文化

大抵三省交界的城市,都有一種身份認同障礙。這一點,在信陽尤為明顯。

信陽可謂三省通衢,位於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之處。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三種類型迥異的文化體系在信陽你來我往。因為楚文化勢頭較猛,春秋時便已在信陽佔據主流,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信陽人篤信自己屬於楚文化體系。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羅山皮影。圖/視覺中國

當然,信陽並非一早就姓“楚”。溯回到戰國以前,信陽的主流文化一直都是中原文化。

西周時期,信陽境內分佈著申、息、弦、黃、江、蔣等小諸侯國,各諸侯國拱衛中原,由中原政權分封而立。作為中原政權的南緣,信陽成為了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

春秋戰國時期,楚王施行文治,大敗晉國,一舉稱霸,楚文化隨著楚國的崛起成為一種高度發達的文化體系。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新縣-敬火龍。攝影/晏榮榮

此時,信陽地區最大的諸侯國息國(今信陽息縣)已經被楚國收入囊中,楚文化自然成為信陽的新晉之主。

當然,具象的國家可以滅亡,讓一種文化形態消失從來都沒有那麼容易。長久以來,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信陽齊頭並進,也因此,信陽向來有著“豫風楚韻”的說法。

群雄逐鹿的時代,各路勢力都想問鼎中原。隨著吳楚爭鋒,吳越文化也隨之來到了信陽,成為中原文化、楚文化之外的第三種存在。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古村丁李灣,唱戲的人引來圍觀。攝影/晏榮榮

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六國,龍爭虎鬥的爭霸時代告一段落。此時楚文化已經佔據信陽的主流地位,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政權大一統時期,無論行政區劃怎樣變更,信陽大多時候都劃在河南的區屬之下。

雁過留聲,一種文化是否來過,總要有些蹤跡可供追循。信陽溮河港西周青銅器出土點、光山黃夫人墓、長臺關楚墓、固始吳太子夫人墓等一批古代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物及上面刻寫的文字,是三種文化在信陽留下的印記。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晨肇貯”銅角(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86年信陽市溮河港出土。圖/視覺中國

幾千年來,包容開放的中原文化、浪漫飄逸的楚文化與務實進取的吳越文化在信陽交織共融,共同塑造了信陽的獨特氣質。

3

不會說河南話的信陽人

“弄啥嘞!”“乖乖!”“可得勁!”這樣的河南話,幾乎每個河南人都能說上幾句,但是信陽人不會。

並不是說信陽人只講普通話不說方言,而是信陽方言實在與河南通行方言相差過大,大到像是兩種語言系統。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新縣箭廠河鄉列寧小學。圖/焦瀟翔

豫南山脈並沒有險峻到隔斷信陽與中原其他地市的交流。信陽方言為何與河南方言有著如此大的差異,還要回溯到三百多年前的那場血腥屠城事件。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老的封建王朝,朝代更迭,受苦的永遠是最底層的、手無寸鐵的百姓。

明朝末年,李自成揭竿起義,率軍南下攻陷了光州(今信陽潢川縣),並殘忍地下令對光州進行屠城。一時之間,被稱作“豫南小蘇州”的光州,從人聲鼎沸的繁華之地變成了血流成河的靜寂死城。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光山縣紫水塔。攝影/晏榮榮

向來人丁興旺的江淮平原,怎能任其蒿草叢生,出現一座百里不見人煙的空城?於是,清朝建立後,清政府下令讓江西南昌、九江(時值湖廣、閩、贛填四川)等地的百姓遷往信陽,填補這座城市的人口虧空。

根據《羅山縣誌》記載,信陽光山、羅山一帶的不少人,歷史上都來自於江西。所以,信陽地區的現居民,如果翻開家譜去追根溯源,大多都能尋找到江西族人的蹤跡。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光山縣淨居寺。攝影/晏榮榮

清朝初年,江西南昌、九江人來到信陽後,信陽地區的主體方言自然是與中原官話完全不同的贛語和客家話。

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間,信陽一直屬於河南的行政區劃,但是因為地緣的因素,信陽一直與湖北、安徽往來密切,並且深受影響。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古村。攝影/晏榮榮

正所謂“十里不同音”,在信陽亦是如此。信陽北部方言更接近於中原官話,南部接近於江淮官話,至於西部則頗受湖北方言的影響。

信陽方言是多地區方言交融雜燴的結果,不會講河南地區的通行方言,倒也讓信陽多了些與眾不同之處。

4

黃土地上的魚米之鄉

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乾旱缺水是常態。但河南的黃土地上,卻“隱藏”了一座魚米之鄉。

提起河南,人們的腦海裡出現的是黃河、是燴麵、是一望無際的麥田而在河南南部的信陽,卻是另一番景象,奔湧的淮河、蔥鬱的茶山以及金黃的稻田。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潢川張集鄉夏季農田風光航拍。攝影/賣藝的

河南大部分地市的人都喜好麵食,可謂無“面”不歡。信陽卻是例外,信陽人不可一日無米。

信陽地區多山,地勢以丘陵山崗為主,北部相對平緩的黃淮平原,僅佔全市總面積的24.6%。崎嶇多水的信陽,留給小麥的種植面積並不廣闊,卻給水稻的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羅山縣淮河流域田園風光航拍。攝影/焦瀟翔

中國人向來很有韌勁,無論遇到怎樣的條件,都能將日子過出不一樣的色彩。水稻的大面積種植,讓米飯成為信陽人餐桌上當之無愧的主角。

一碗麵,足以是一頓飯。但米飯,總得搭配些別的配菜。信陽人愛吃、會吃。在吃上面,信陽從來都不遜色於河南的任何一個城市。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全景。攝影/圖蟲·創意

深受楚文化影響的信陽,在飲食上,也打上了楚文化深深的烙印。信陽菜與楚菜類似,擅長羹湯、合燒、醃臘等手法。與傳統豫菜相比,信陽菜口味偏重、偏辣。

野味兒、醃菜、臘肉的製作對於信陽平常人家來講,向來都是小菜一碟,對於依山傍水、物產豐富的信陽而言,特色美食數不勝數。南灣魚、地鍋飯、烤魚、石涼粉、酥油火燒、固始鵝塊、餈粑、勺子饃、熱乾麵(與武漢熱乾麵略有不同,添加了雞湯等小料)等等美食,即便每頓都不重樣,也能連續吃上幾個月。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熱乾麵以及固始鵝塊。圖/網絡

作為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的信陽,空氣溼潤清透,其中自然少不了南灣湖的滋養。75平方公里的南灣湖坐落在信陽市區西南,湖水清澈明淨。

碧綠的南灣湖為信陽城盛裝打扮的同時,饋贈給信陽人一道獨特的美味——南灣魚。好水養好魚。產自“豫南明珠”南灣湖的南灣魚,肉質鮮香細嫩,肥美可口。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鸕鷀的絕技。攝影/晏榮榮

除卻南灣魚,青山疊翠點綴的南灣湖,還養育了數以萬計的野生魚類,鱖魚、鯽魚、青魚、鱔魚、魴魚等比比皆是。若論吃魚,在河南,除了信陽,沒人敢稱第一。魚丸、烤鯽魚、乾煸白魚條、商城筒鮮魚、潢川紅燜甲魚……有多少種魚,就有多少種吃法。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溮河港毛尖茶山上。圖/圖蟲·創意

茶樹是信陽在河南又一項特立獨行的存在。層疊的梯田、朦朧的雲霧,是茶樹最喜歡的生長條件。

信陽有著悠久的茶樹種植歷史,唐朝陸羽撰寫《茶經》時,就已經將信陽劃為中國的八大茶區——淮南茶的範疇。北宋時,蘇東坡對信陽茶讚譽不絕:“淮南茶信陽第一。”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毛尖。攝影/晏榮榮

信陽毛尖是信陽茶類中的佼佼者。葉片細、圓、光、直,捏幾片丟入水中,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蜷縮的葉子漸漸舒展,清澈的水變成透亮的黃綠色,杯口飄出幾縷醇濃的茶香。

茶是信陽人的必需品。飯後來一杯信陽毛尖,這樣的人生才叫圓滿。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河南信陽,盛夏時節,航拍鄉村田園風光,白牆紅瓦的房屋與綠油油的田野交織,宛如一幅畫卷。攝影/賣藝的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信陽的氣質都與河南總體相去甚遠,很多地方也顯得格格不入,但這絲毫不影響信陽依然是河南的一份子。對於河南的複雜感情,或許信陽人自己也說不清楚。

为什么信阳一点儿也不像河南的?

信陽郝堂村,兒時的星空。圖/視覺中國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

為庫叔提供15本《去槓桿化時代》贈予熱心讀者。緩慢增長與通貨緊縮時代的投資策略。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2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總監製:王磊

監製:夏宇

編務:黃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