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城市規劃?

嘻嘻哈哈哈嘿嘿123


在中國,一提到一線國際化大都市,就會說“北上廣深”。廣州,無論是從城市國際競爭力還是城市國際化發展水平等國際化進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走在國內大都市前列。截至2018年,隨著天河區落戶10家全球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發展的世界500強企業破300大關。為了更好地推進國際化發展進程,小編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了廣州推進城市國際化發展的三大建議。

一、擴大琶洲國際展會知名度 吸引國內外企業和投資商

在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廣交會,是廣州的一張名片,更是廣州國際化發展的重要促進活動。每年都有國內外重要的參展商匯聚廣州尋找商機,投資和考察。所以,廣州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充分發揮廣交會的重要意義去打造廣州成為國際知名會展中心和投資考察的重要樞紐城市,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的企業家和投資商到廣州投資和考察,合作共贏,促進國際貿易事業的發展。

二、完善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競爭力

城市基礎建設,無論是本城市居民還是外來的精英人才,投資商,企業家等等在一個城市生活和工作倖福的基礎考核條件。城市建設,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底蘊,基礎設施比如城市公交系統,城市綠化條件,城市醫療配套設施以及生活設施等等,至關重要。

來來往往的遊客或者投資考察的人,對於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座城市的建設。所以,廣州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加強完善城市建設,提升廣州市的整體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三、完善交通立體路網建設,建立國際樞紐中心

廣州已成為中國和東南亞,乃至印度洋國家和澳洲國家的重要樞紐,與此同時,廣州市還是我國三大電信樞紐與國際互聯網接入中心之一,中國四大鐵路樞紐以及中央高速鐵路樞紐。不過,廣州仍面臨白雲機場容量難大幅提升、機場與城市中心區的銜接不暢、國際航線網絡覆蓋面不夠廣泛等問題,與國際一流的航空樞紐相比還有相當差距。

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國際化進程,廣州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實施的有利條件,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以國內外先進航空為榜樣,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航空大都市,航空元素濃厚的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和海空鐵高度融合的國際航空經濟中心。


財經趣彈


廣州確實可與北京,上海一比,北京是首都舉全國之力建設,但只是內陸,沒有大呑吐量的工具,上海是東部最大城市地位,沿海沿江。廣州是中國南大門。廣州的好,優暫些不說,廣州白雲機場通往廣州主城區地鐵,公交🚌最起碼要延長至深夜兩點,甚至更長。廣州主城區越秀,海珠,荔灣,天河基礎交通建設,綠化,衛生,河道清潔,市容市貌還要努力,應逐步向四周擴張發展。廣交會影響力下降是廣州宣傳,功底不力,沒充分借勢轟動全國效應,要力爭舉行國際性大型比賽提高知名度。


用戶9878514834406


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是我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中之一。那麼他的最新城市規劃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跟著章魚哥,去看看吧。最近的一個規劃是2035年。規劃那麼到2035年我們廣州市將變成什麼樣的呢?



整體來看城市設計讓生活更美好,將把品質滲透到每一個城市的細胞。市規劃設計提出的總目標是建設活力全球城市。文化上要打造中國南方。交互之港空間上打造江海,匯聚世界目標。品質上營造廣州標準,品味都市。不是,明確三大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文化,發展理念灣區發展理念。巡視包括了北中南三大風貌區北部突出生態山林風貌特色中不突出現代都市風貌特色,南部突出濱海。風貌特色



亮點一將沿著珠江兩岸60km打造早,親水空間,塑造北起燕寧公園,南至海珠區南海心沙島的現代城市中軸線。

未來廣州將有三個城市客廳。包括花城廣場周邊石室聖心教堂廣場周邊。英雄廣場周邊三大城市客廳建設。與他們進行空間環境整治及景觀的提升。周遭16個交易也公園串聯成景觀翠環包括白海面溼地公園蓮花山風景名勝區天鹿湖森林公園滴水巖森林公園等。



你老廣州文化的一些保護。將打造十公里的古城環城道。主要是顏秀山明城牆遺址人民路一德路萬芙路,越秀路。規劃打造十公里古城環城道,還將建設市民親近,大江大海的景觀一號公路。連接廣州,第二中央商務區和南沙新區。



廣州的小夥伴們看到這些是不是都很激動啊,覺得章魚哥說的好。請關注我喲


章魚雜談


不久前廣州發佈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下面挑重點解讀這份規劃。

城市定位:逐步建設成為“引領型全球城市”。

目標願景:“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中心城區範圍: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全部,白雲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除九龍鎮以外地區。

以珠江為紐帶,優化提升“一江兩岸三帶”!

航空,航運,科技創新三大國際戰略樞紐引領,強化多點支撐。

其實以上的介紹都是常規操作,這份規劃裡面最顯眼的地方是南沙副城市中心的確立,是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門戶,重點發展國際航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創新金融、科技創新、國際交往等功能。

未來十年南沙房價很有可能肩比深圳,希望廣州發展越來越好,不斷超越,進入全球頂尖城市領域。


火車上遇見666


2012年3月30日《廣州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1-2020)》獲國家住建部批覆,按照住建部要求,《廣州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總規》)成果編制工作正式啟動。

本次《總規》規劃區範圍為廣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花都、番禺、南沙、蘿崗10個市轄區以及增城、從化2個縣級市,面積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和規模

一、城市性質

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南方國際航運中心。

二、發展目標

堅持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戰略性基礎設施、戰略性主導產業、戰略性發展平臺實現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態文明水平、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將廣州建成廣東省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和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全面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規模

根據國家住建部對《廣州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1-2020)》的批覆,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萬人(包括戶籍人口和非戶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務人口2000萬人(包括戶籍人口、非戶籍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等在內)。

四、城市總體發展戰略

從城市到區域,強化區域中心

在全國層面,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與競爭,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層面,加強區域合作,拓展腹地,成為廣東服務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輻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層面,深化粵港澳合作,攜領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在廣佛肇經濟圈層面,加快廣佛肇經濟圈建設,重點推進廣佛同城化發展。

從製造到創造,發展現代產業

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發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製造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從實力到魅力,建設文化名城

保護歷史傳統文脈。重點保護與修復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嶺南文化中心地、中國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間載體。凸顯現代特色風貌。以珠江文化生態帶、傳統中軸線、新城市中軸線為重點,打造傳統與現代呼應的城市名片。統籌利用各類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具有多元、包容、創新精神的文化創意之都。

從安居到宜居,構築宜居城鄉

加強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公交優先,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優化公共中心體系。全面提升“花城”、“綠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城市”。

從二元到一體,實現城鄉統籌

高標準、高起點推進鎮村規劃編制,實現城鄉規劃全域覆蓋。逐步完善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健全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從粗放到集約,強化組團發展

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各組團空間結構與功能佈局,促進土地利用與城市交通的協調互動,完善城市功能組團的綜合服務功能,實現職住相對平衡,強化緊湊集約發展,構建舒展的緊湊型多中心網絡型空間結構。

重點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分流外來人口,提升人口素質。優化用地開發強度,引導居住、就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的相對平衡,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城市空間結構

繼續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十字方針,促進城市空間發展從拓展增長走向優化提升,形成“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區、三個副中心”的多中心網絡型城市空間結構。

一、一個都會區

是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載地。重點發展現代商貿、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醫療健康、商務與科技信息和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優化佈局區域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提升都會區用地效益和環境品質。

二、兩個新城區

指南沙濱海新城和東部山水新城,是帶動率先轉型升級的兩個戰略性新區。重點完善綜合配套,注重提升新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實現居住、就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協調及與產業同步發展,吸引人口加快集聚。

三、三個副中心

指花都、從化、增城三個副中心,是城鄉統籌的重要載體。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承接都會區人口和功能的疏解,輻射帶動鎮、村整體聯動、共同發展。

產業發展與佈局

一、規劃目標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推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有機融合。

二、產業佈局

形成“一核三帶”的產業佈局。“一核”為現代服務業集聚核,“三帶”為東部產業集聚帶、北部產業集聚帶、南部產業集聚帶。

三、戰略性地區

1、建設13個現代服務業戰略性地區:天河中央商務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白雲新城商貿文化功能區、白鵝潭現代商貿功能區、城市新中軸線高端服務業功能區、黃埔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天河智慧城、廣州國際創新城、廣州南站商務區、越秀核心產業功能提升區、南沙濱海新城核心明珠灣區、慶盛樞紐高端服務業合作區。

2、建設9個先進製造業及新興產業戰略性地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空港經濟區、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花都西部先進製造業基地、龍穴島港口物流基地、從化經濟技術開發區。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一、規劃目標

形成多中心、多層次、網絡化的公共中心體系,優化文教、衛生、體育、社會服務設施的佈局。

二、公共中心體系

形成“兩主、六次、多地區”(兩個主中心、六個次中心、多個地區服務中心)的公共中心佈局。“兩主”將承擔起為全國、廣東、珠三角地區的服務職能,包括北京路傳統主中心、珠江新城主中心(含廣州國際金融城、琶洲地區、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六次”將發揮市域服務的綜合職能,包括白雲新城次中心、白鵝潭次中心、廣州南站次中心、黃埔臨港商務次中心、東部山水新城次中心、南沙明珠灣區次中心。“多地區”將發揮地區服務的綜合職能,包括花都新華、從化街口、增城荔城、蘿崗中心區、番禺市橋等綜合職能型公共中心。

綜合交通規劃

一、交通樞紐體系

按照“內三/外三”樞紐總體佈局,優化升級都會區內的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和廣州南站綜合交通樞紐;同時,加快建設外圍片區的北部空鐵聯運綜合交通樞紐(白雲機場和廣州北站)、東部(新塘)綜合交通樞紐、南部(萬頃沙)綜合交通樞紐。

一、對外交通系統

1、航空

鞏固白雲機場在全國三大樞紐機場的地位,建設成為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新建第二航站樓和第三跑道,最終形成5條飛行跑道(4F等級飛行區),2個航站區,輔以公務機基地、海關監管區、聯邦快遞(FedEx)亞太轉運中心、空港物流園區等。完成第二機場階段性選址研究,已著手進行用地控制。

2、水運

強化廣州港區域性樞紐港口和廣東省、泛珠三角對外貿易口岸地位,成為南方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樞紐港、我國沿海集裝箱運輸幹線港。打造四大海港港區,即內港港區、黃埔港區、新沙港區和南沙港區,以及三大內河港區,即番禺港區、五和港區和新塘港區,完善水運相關設施。

3、鐵路

確立全國四大鐵路客運中心地位,成為輻射湖南、廣西、貴州等泛珠三角地區的南方鐵路主樞紐,國家高速鐵路、城際軌道等幹線鐵路中心;加強鐵路運輸在廣州市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引導運輸結構優化調整。

4、公路

構築以廣州為中心的區域高速公路格局,構建泛珠三角高速公路網絡中心、公路客貨運輸樞紐。加強機場、港口、鐵路樞紐與高速公路的聯繫,強化高速公路、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銜接,構築一體化綜合運輸網絡。

三、道路交通系統

構建“暢順、通達、宜人”的道路系統,打造“102060”機動車交通時空圈,即保證機動車在市域範圍的各重點發展區、重要節點進入高快速路網絡系統不超過10分鐘,由任何一點進入高快速路網絡系統不超過20分鐘,進入高快速路網以後主城區至市域任何地區不超過60分鐘。

幹道網絡系統規劃由“四環十九射”高等級道路和主次幹道所構成。道路總長度9689公里,其中高等級道路長度2133公里,主次幹道長7556公里。

四、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實現2020年全市“3060”時空目標,即中心城區範圍30分鐘內可到達市中心,市域範圍60分鐘內可到達市中心。

打造以“環+放射+十字快線”為主骨架的軌道線網,2020年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線路19條,線路總長度817公里,站點383座。近期重點建設新型有軌電車海珠環島試驗線。

城市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

一、規劃目標

貫徹“平戰結合、平災結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強化預警、準確預報、快速反應、措施有效”的原則,在完善單一災種防抗系統的基礎上,建立現代化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確保城鄉安全。

二、規劃內容

堅持“堤庫結合,以洩為主,洩蓄兼施”的方針,防洪排澇重點建設堤防和排澇體系。貫徹“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方針,健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防禦、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使消防隊伍成為廣州市防火滅火和緊急應對各種災害事故的常備突擊隊。規劃新增270個普通消防站、29個特勤消防站、6個戰勤消防站。重大危險源佈局體現“便於管理、相對集中”的原則。廣州屬於國家一類重點人防城市,規劃建設配套完整、佈局合理的人防體系,實現人防建設適應防禦現代戰爭及防治平時重大災害事故。切實加強對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宏觀調控與指導,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率和損失。建立 “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和應急體系。

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

一、市域生態綠地系統

規劃全市人均公共綠地不少於10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範圍內),建成區綠地率3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市域森林覆蓋率達到42.5%。

形成“七核九片,六廊多帶”的市域生態綠地結構。規劃2個自然保護區、4個風景名勝區、7個郊野公園、8個溼地公園和49個森林公園。

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1、中心城區人均公共綠地不少於8平方米,綠地率達34%,綠化覆蓋率達38%,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

2、外圍城區人均公共綠地不少於12平方米,綠地率達45%,綠化覆蓋率達50%,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

三、綠道網規劃

區域綠道規劃總長度1060.7公里;城市綠道(包括各區綠道以及沿道路、河涌和環島綠道)長度1990.2公里。

四、水系藍線規劃

凸顯嶺南水鄉特色,建設生態水城。提高城市水面率和河網密度,恢復城鄉水系生態網絡,規劃水面率達到11%。

明確需要保護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體,劃定城市藍線,明確城市藍線的保護和控制要求,促進水質不斷改善,修復水生態環境。

五、岸線利用規劃

綜合考慮城市發展對岸線的需求和岸線資源保護,協調生產、生活、生態和港口岸線功能。規劃生活岸線總長254公里,佔18%;生產岸線總長48公里,佔3%;生態岸線總長919公里,佔66%;港口岸線總長178公里,佔13%。

六、環境保護規劃

1、環境質量: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城市地表水功能區水質和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噪聲穩定達標。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2、汙染控制:城市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95%以上,萬元GDP固體廢棄物產量小於0.20噸,生活垃圾資源化回收率達40%以上,危險廢物安全處理率和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重點工業汙染源汙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率大於98%,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達到80%以上。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一、規劃目標

建立“市域歷史文化遺產——歷史城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及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體系,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科學、合理、有效地保護與利用各類歷史文化遺產。

二、整體城市風貌格局

保護“山、水、城、田、海”的整體城市格局。重點保護白雲山及其山體輪廓、視線通廊;重點保護珠江水系;重點控制中山大學北門廣場—白雲山、鎮海樓(越秀山)—白雲山、珠江—琶洲塔等景觀視線通廊。

三、歷史城區

劃定歷史城區範圍20.39平方公里。保護古城輪廓與風貌、傳統中軸線、歷史水系格局、特色街道;保護4片騎樓街;控制10條視線通廊的建築高度。

四、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風貌區

劃定23片歷史文化街區和23片歷史風貌區,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實施保護與規劃管理。

五、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1、重點保護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番禺區沙灣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2、重點保護5個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天河區東圃珠村,蘿崗區九龍鎮蓮塘村、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花東鎮高溪村、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

3、保護歷史村鎮,積極申報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

六、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53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3處。

七、其他文物古蹟

1、嚴格保護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136處,區縣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446處。

2、保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和近代工業遺存,加強城市考古及對地下文物的勘探保護工作。

市域旅遊規劃

一、規劃目標

整合優勢旅遊資源,完善旅遊服務和配套設施,將旅遊業打造為廣州市現代產業體系的主導產業,把廣州建設成為全球性旅遊目的地和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二、總體佈局

形成“一心一軸四片”的市域旅遊發展總體佈局。“一心”為中心城區旅遊發展綜合中心;“一軸”為沿珠江水系發展軸;“四片”為北部生態度假旅遊片區、中部都市文化旅遊片區、東部生態休閒旅遊片區、南部濱海體驗旅遊片區。

總體城市設計與特色規劃

一、總體設計目標

構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城市景觀網絡;延續城市空間軸線;營造現代城市風貌。結合重點地區建設,形成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和城市環境。

二、自然生態景觀系統

保護白雲山、珠江水系,構建良好的自然景觀系統;保護山體、水系和植被,加強對濱水、植被景觀風貌特色的引導,形成連續性、開放性、景觀性的自然景觀界面。

三、軸線景觀系統

1、傳統景觀軸線:嚴格保護從越秀山到海珠廣場的傳統城市軸線,及其周邊歷史地段。

2、現代景觀軸線:提升燕嶺公園-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員村地區-萬畝果園的現代城市軸線。

3、珠江生態文化軸線:嚴格控制珠江兩岸城市開發,強化濱水景觀帶建設,形成兼具連續性、共享性、開放性和景觀性的生態文化軸線。

四、地標節點

保護鎮海樓、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碑等傳統地標;營造珠江新城、白雲新城、廣州塔、南沙港、掛綠湖等新城市地標,凸顯城市空間特色與可識別性。

規劃實施保障

一、與相關規劃的銜接

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平臺,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建立城市總體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聯動機制;健全近期建設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年度實施計劃與政府年度投資計劃、土地供應年度計劃的協調銜接機制。

二、實施保障機制

建立以事權劃分為基礎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機制,涵蓋規劃編制、實施建設等過程,並將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結果作為各級政府業績考核標準之一。

完善規劃決策,建立重大問題的政策研究機制和專家論證制度,重大建設項目公示與聽證制度,進一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監督檢查制度。各級政府要積極發揮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的作用。發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協、各基層社區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公眾在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監督作用。

推進公眾參與,讓公眾通過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參與規劃實施的決策和監督。加大城市規劃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城市總體規劃及其實施重要性的認識。

規劃編制的依據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

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關於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12號)

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規則的通知》(國辦發(2010)20號)

4、《城市總體規劃審查工作規則》(國辦函(1999)31號)

5、《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建規[2005]146號)

6、《關於加強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審批工作的通知》(建規[2005]2號)

7、《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2008)

8、《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2005)

9、《廣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2007)

10、《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

11、《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

12、關於對《廣州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綱要》意見的函(建規城函[2012]045號)

13、《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發改地區[2012]2915號)

14、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名詞解釋

1、國家中心城市

構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城市景觀網絡;延續城市空間軸線;營造現代城市風貌。結合重點地區建設,形成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和城市環境。

2、管理服務人口

管理服務人口是包括戶籍人口、非戶籍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等在內的全口徑城市人口。管理服務人口規模由城市環境容量和城市發展目標確定,需要城市政府提供服務和進行管理。

3、產業發展戰略性地區

支撐城市長遠發展、承擔國家中心城市或區域職能的主要空間載體,是規劃期內重點建設地區,也是城市政府需要重點協調的地區。包括現代服務業戰略性地區、先進製造業及新興產業戰略性地區。

4、建成區綠地率

建成區各類城市綠地面積佔建成區總面積的百分比。

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建成區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積佔建成區總面積的百分比。

6、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的居住用地面積佔居住用地總面積的百分比。

7、生態岸線

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線,主要包括沿江的尚未開發的林地、農田、園地及要求保持自然特色的風景名勝區、生態旅遊區等所佔用的岸線。

8、生活岸線

指提供城市遊憩、居住、商業、文化等日常活動的岸線,一般分為居住岸線和公共岸線。

9、生產岸線

指工程設施和工業生產所使用的岸線,主要包括工業岸線和倉儲岸線。

10、港口岸線

指港區所佔用的岸線。

11、城市藍線

是指城市規劃確定的江、河、湖、庫、渠和溼地等城市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應當確定城市規劃區範圍內需要保護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體,劃定城市藍線,並明確城市藍線保護和控制的要求。

12、歷史文化街區

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城市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13、歷史風貌區

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佈的,歷史沿革、總體格局、空間肌理、景觀形態等較完整地體現地方某一時期地域文化特點,尚未達到歷史文化街區標準或尚未公佈為歷史文化街區的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