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吳曉波等強烈推薦管理學鉅著《原則》- 讀書筆記 2.1

《原則》是本讓人望而生畏又躍躍欲試的書籍,裡面乾貨滿滿,廢話很少,因此讀起來也特別費勁。內容過多讀完也容易忘記,需要向讀教科書一樣做好筆記,時時複習,才能達到看這本書的效果。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經歷,第二部分:生活原則,第三部分:工作原則。

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書的核心,第一部分屬於個人自傳,對於達利歐本人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其中第三部分“工作原則”內容更多,分為三節,分別是“打造良好的文化”, “用對人”,“建造並進化你的機器”。

原計劃第二部分讀書筆記分一篇發出,但是鑑於字數太多,還是按小節發出,便於察看。即使如此,每篇也在千字以上。一本書的讀書筆記都超過兩萬字,可見這本書多麼值得仔細閱讀了,需要的可以收藏一本。

第二部分 生活原則

考察影響你的那些事物的規律,從而理解其背後的因果關係,並學習有效應對這些事物的原則

1 擁抱現實,應對現實

比爾·蓋茨、吳曉波等強烈推薦管理學鉅著《原則》- 讀書筆記 2.1

1.1 做一個超級現實的人

a.夢想+現實+決心=成功的生活

1.2 真相(或者更精確地說,對現實的準確理解)是任何良好結果的根本依據

當真相與願望不符時,大多數人抗拒真相。這很糟糕,因為好東西會自己照顧自己,而理解和應對不好的東西才是更重要的

1.3 做到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

比爾·蓋茨、吳曉波等強烈推薦管理學鉅著《原則》- 讀書筆記 2.1

a.對於快速學習和有效改變而言,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是價值無限的

b.不要擔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為你的障礙

c.擁抱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將帶來更有意義的工作和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1.4 觀察自然,學習現實規律

a.不要固守你對事物“應該”是什麼樣的看法,這將使你無法瞭解真實的情況。

b.一個東西要“好”,就必須符合現實的規律,並促進整體的進化,這能帶來最大的回報

c.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恆的東西,是一切的驅動力

d.不進化就死亡。

1.5 進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報

a.個體的激勵機制必須符合群體的目標

b.現實為了整體趨向最優化,而不是為了個體

c.通過快速試錯以適應現實是無價的

  • 至少有三種學習能促進進化:
  • 以記憶為基礎的學習(有意識地儲存不斷出現的信息,以便以後可以記起來);
  • 潛意識的學習(從未進入意識的、我們從經驗中習得的知識,但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 與人類思考無關的“學習”,例如記錄物種適應進程的基因的進化。

d.意識到你既是一切又什麼都不是,並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子。

e.你的未來取決於你的視角

1.6 理解自然提供的現實教訓

a.把你的進化最大化

b.記住“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 痛苦讓我們清醒,幫助我們進步。

c.自然的一項根本法則是,為了贏得力量,人必須努力突破極限,而這是痛苦的。

1.7 痛苦+反思=進步

比爾·蓋茨、吳曉波等強烈推薦管理學鉅著《原則》- 讀書筆記 2.1

a.迎接而非躲避痛苦

  • 找到、接受,並學會如何應對你的弱點;
  • 更喜歡周圍的人對你坦誠,而不是隱瞞對你的負面看法;
  • 展現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強行把弱點偽裝成優勢。

b.接受嚴厲的愛

1.8 考慮後續與再後續的結果

如果人們過度重視決策的直接結果而忽視後續和再後續的結果,他們就很難實現目標。

1.9 接受結果

1.10 從更高的層次俯視機器

a.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機器裡運轉的小機器,並明白你有能力改變你的機器以實現更好的結果。

b.通過比較你實現的結果和你的目標,你就能確定如何改進你的機器。

c.區別作為機器設計者的你和作為機器中工作者的你。

  • 成為自身生活的良好設計者與管理者要比成為機器中的工作者重要得多,你就走到了正確的道路上。

d.大多數人犯下的最大錯誤是不客觀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這導致他們一次次地栽在自己或其他人的弱點上。

e.成功的人能超越自身,客觀看待事物,並管理事物以塑造改變。

  • 例如,假如作為設計者和管理者的你發現,作為工作者的你某件事情做不好,你就應該解僱這個作為工作者的你,找到一個好的替代者

f.在你不擅長的領域請教擅長的其他人,這是一個你無論如何都應該培養的出色技能,這將幫助你建立起安全護欄,避免自己做錯事。

g.因為客觀看待自身很困難,所以你需要依賴其他人的意見,以及全部證據。

h.如果你的頭腦足夠開放,足夠有決心,你幾乎可以實現任何願望。

  • 1.不要混淆你的願望和事實。
  • 2.不要為自身形象擔心,只需關心能不能實現你的目標。
  • 3.不要過於重視直接結果而忽視後續、再後續的結果。
  • 4.不要讓痛苦妨礙進步。
  • 5.不要把不好的結果歸咎於任何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