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那些一直在連州流傳的傳說之一,不知道別好意思說連州!

來看看那些一直在連州流傳的傳說之一,不知道別好意思說連州!

傳說1:抬大神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京城皇上的龍床搖晃不穩,皇上和皇后一走近龍床,龍床就搖晃不停。七七四十九天過去了,請了全國各地驅邪除妖高手無數,仍然沒有人能扶正龍床。皇上和皇后不能上床睡覺,精神恍惚,合不攏眼。擔心自己不是龍種,害怕這是上天懲罰,時間長了會動搖民心,所以焦急不安。最後不得不下一道公告:“誰能扶正龍床,除了皇位不給,其他的要求儘可滿足。”但聖旨下來半個月了,還沒有人揭榜,真把皇宮的上上下下急死。

一日,皇上困得打瞌睡,只見一位鶴髮童顏的仙人從天上徐徐飄下,來到皇上跟前打躬作揖,說:“連州附近有個叫黃保義的人能扶穩龍床。”就不見了。皇上大聲呼喚仙人別離開,醒後才知是一場夢。皇上即刻就派人到廣東連州請黃保義上京。

再說皇上派來的人馬有幾百多,隊伍浩浩蕩蕩來到連州,要官吏尋找黃保義。官吏明訪暗查,全縣只有一個人叫黃保義,這些人馬即刻進村。村民從來沒有見此場面,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領頭一下馬就迫不及待的打聽黃保義的住屋,村民不知來者是什麼人,又擔心是官兵抓人,都說沒有此人。這可急死了這幫人馬,不知如何是好,領頭只好在村外找個地方歇息一下。村中的人看到他們不像以前來村就搶掠百姓財物的官兵。

一個長者壯大膽子上前試探來者意思,原來是找黃保義幫扶龍床,就說:“原來如此,不過,本村沒有人叫黃保義,只有一個單身漢叫黃寶一。”

領頭長期被這件事攪得心煩意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急忙把黃寶一送上京城了事。黃寶一終於扶穩了龍床,自此江山穩固。原來黃寶一就是黃保義,長者怕全村人被冠上知情不報者的罪名而定罪,才撒謊說本村沒有人叫黃保義,只有一個單身漢叫黃寶一。

黃保義立了一大功,皇上安排隨從帶黃保義到京城逛逛街,玩樂十幾天後覺得天天前呼後擁的不習慣。皇上要實現諾言,任由黃保義當什麼官都答應。黃保義是老實人,過不慣官場生活就謝絕了。皇上從沒有遇到這麼老實之人,就叫他在皇宮裡任挑喜歡的東西。

黃保義在逛街時羨慕京城的繁華熱鬧,只想把抬神驅鬼的熱鬧儀式帶回偏僻的家鄉,讓家鄉的人見識一下京城的熱鬧。皇上知道就算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下他思家之心,便傳聖旨:黃保義從京城回鄉的馬蹄所踏處的良田,一律歸他所有。但善良的黃保義不願占人田地,就騎馬彎山兜嶺走回家鄉。

從此,他們就有抬神驅鬼的大會,以保一方平安,這個地方就叫“保安”。後來發展成重陽大神廟會,從九月初七下午上福山“請神”開始,至初十上午“送神”結束。

“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穿龍袍坐龍椅頭頂神傘,由八位漢子抬著。前邊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小鬼”開路。之後是香案、錦架、龍獅、八音、十樣錦鑼鼓和小童扮演的故事人物─許仙和白素貞、楊宗保和穆桂英等。

抬大神的隊伍除了抬有“大神”之外,還有“高神”。“高神”站立在“神架”上,被四位漢子抬得高高的。“高神”或數尊,或數十尊不等。“高神”者,當地歷代鄉賢也。

現在,每年的九月初九,保安人都要進行隆重的“抬神”活動。

來看看那些一直在連州流傳的傳說之一,不知道別好意思說連州!

傳說2:春牛舞的傳說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當地人俗稱“春牛”。這是連州星子人較為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

傳說遠古時候,人間沒有牛,農民靠人力拉犁耕地。上帝體恤民情,放仙牛下凡,從此人間便用牛代替了人力犁田。人們為了感謝牛的幫助,就在每年開春之前,舉行活動,唱牛贊牛。並通過這一形式傳授生產知識,祈求農業豐收。

唱春牛前,各家各戶都把耕牛栓在村口的大坪上,人們相互誇獎,盡說好話;老人則向後生傳授相牛知識。此時很少議論別人耕牛的短處,忌說不吉利話,使活動皆大歡喜。在鑼鼓聲中,各家主人又為自己的耕牛賀歲。

賀歲人先用一片菜葉裹著餈粑讓耕牛嚥下,然後把剩下的如湯圓大的餈粑由頭到腳分別粘在耕牛的各個器官部位上,並念起“賀歲”詞。詞曰:粘你大嘴巴,食草快如車;粘你鼻,一撇一拉要聽使;粘你耳,主人賊佬(聲音)要聽清;粘你角尖尖,對付老虎莫放輕;粘你肩,千斤牛贈莫辭難;粘你腰,拖犁拉車莫放趵(跳躍);粘你尾椎骨,年年肥壯壯;粘你尾,會出也會歸;粘你肚,明年生頭大牛牯;粘你腳,耕田莫絆索(牛繩)……”

賀歲完畢,各家牧童便興高采烈地爬上牛背開始放牛去了。

春牛舞的道具要事先準備好,春牛的製作是先用竹篾、鐵絲,紮成一牛頭骨架,然後糊紙和繪形,牛身一般為內襯草蓆,外罩一層灰布或黑色被單,另取一節短的彎木纏上棕絲繫於臀後作牛尾……整個造型,比一般的真牛稍大,酷似一頭威勢的雄性水牛。

春牛舞表演時人物一般七至九人,分別扮成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表演時小生提著紙紮的小牛,丑角扶著小木犁,小旦分別擔著花籃(飯籃)、小水桶,婆旦拿著大葵扇,在鑼鼓聲中載歌載舞,舞步以“十字步”和“矮步”為主。春牛舞的曲調流暢開朗,鑼鼓與舞蹈和諧、奔放,唱詞既抒情也敘事,朗朗上口,易唱易懂。春牛舞的樂器主要有嗩吶、芒冬鼓、小跋、高邊鑼、硬鑼,最具特色的是硬鑼,打擊時發出“嘟嘟”之音,清脆悅耳,所以春牛舞也俗稱“嘟嘟”。

春牛舞主要有春牛出欄、春牛上路、春牛吃草、春牛背軛、春牛耕田、春牛擦癢、臥地聽歌等內容。每當表演過一段落時,扮耕夫者即放下木犁,進行插科打諢,並向觀眾及配合表演的一旦一醜提議:“梨了這麼多田,等我的牛歇口氣,大家來唱條小調散散心好不好?”此時,配合表演者附和道:“好!”於是,弦管演奏《春牛調》或《十二月花》等民歌小調過門,表演者接著演唱各種以農事活動為內容、抒發農家盼望來年風調雨順的山歌。

春牛舞至今還流傳,經久不衰!據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連州文工團幾度對“春牛”進行改編創新。春牛歌舞劇《山村春早》、《春花吐豔》曾參加了韶關地區的文藝匯演並獲獎。

來看看那些一直在連州流傳的傳說之一,不知道別好意思說連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