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行業無統一排放標準,業界急盼科學合理標準

身為可再生能源,卻要執行燃煤鍋爐排放標準,甚至是更加嚴格的“超低排放”標準,約束了行業發展。

不同種類的生物質燃料有成分差異,其燃燒熱值、排放廢氣濃度各不相同,然而無論是脫硫、脫硝裝置,還是相應鍋爐裝備,對生物質燃料都沒有專門適用的門類。針對這一問題,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認為,建立專門的生物質能環保排放標準及完善的環保監測體系,已成為生物質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多年來,生物質作為一種燃燒熱值不輸於煤炭的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供熱等領域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但記者從多家企業瞭解到,隨著國家環保標準趨嚴,多地要求生物質鍋爐也要像燃煤電廠一樣,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給生物質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對生物質採用燃煤鍋爐排放標準是否合理,生物質行業是否需要專門的排放標準?

生物質發電行業無統一排放標準,業界急盼科學合理標準

生物質用途廣闊

屋簷處的排放管道冒著白色的煙霧,山東省陽信縣一戶村民正在用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為自家取暖。“用生物質代替燃煤供熱沒什麼味道,家裡面積100平米左右,政府給了補貼,一個供暖季成本也就1200塊錢。”村民告訴記者,與過去使用燃煤不同,用特定鍋爐燒生物質成型燃料,只要燃燒充分,就不會出現黑煙滾滾的現象,取暖清潔了很多。

鄰村李連芳村則使用的是小型生物質鍋爐,為減少採暖季的大氣汙染、控制農村散煤直接燃燒,作為陽信縣生物質清潔取暖改造的試點村,李連芳村2.8蒸噸生物質鍋爐實現了村裡76戶人家的區域供熱。

而在安徽省阜陽市,由安徽國禎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安徽國禎”)建設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更為壯觀。作為生物質燃料,堆成小山的玉米秸稈等農林廢料放置於工廠內,配備有大型冷卻塔、脫硫、脫硝及除塵裝置,由地下的傳送帶進行自動填料,生物質燃燒產生的熱量能夠用於提供可再生電力、工業園區供熱等,鍋爐排放的白色煙霧在高處升起。該熱電聯產項目總投資為4.9億元,2018年全年消耗農林廢棄物38萬噸,發電量達到了2.377億度,上網電量為2.11億度,供熱量達到了53萬吉焦,對周邊地區110多臺分散小鍋爐進行了替代。

據安徽國禎總經理丁海介紹,為提高項目經濟性,生物質燃燒後的灰分也能夠用作土壤修復劑,作為肥料用於治理酸化嚴重的農田土壤。

排放無統一標準

然而,記者走訪時瞭解到,各地不論戶用或大型生物質利用項目,採用的大氣排放標準並不一致。

據陽信縣當地工作人員介紹,參考山東當地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村用生物質鍋爐能夠達到相應的排放濃度限值標準。但據記者現場觀察,儘管生物質成型燃料不會產生滾滾黑煙,也沒有明顯異味,但不論是農戶自用生物質爐具還是小型生物質鍋爐工廠,均沒有實時環境監測系統。

與陽信縣不同,安徽國禎使用的則是自主研發的“超低排放”裝置。在安徽國禎生物質熱電聯產鍋爐總控室中,實時監控的環境監測儀表數據顯示,SO2排放為4.67mg/m3,煙塵為4.63mg/m3,NOX為14.83mg/m3,達到目前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標準。

而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為經濟開發區多家企業、園區供熱的武漢光谷藍焰有限公司康師傅(武漢)生物質鍋爐清潔供熱示範項目,在排放標準方面參考的卻是天然氣排放標準,即煙塵排放低於5mg/m3、SO2低於35mg/m3、NOx低於100mg/m3。

生物質發電行業無統一排放標準,業界急盼科學合理標準

業界急盼科學合理標準

生物質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通常被視作是化石燃料燃煤取暖的替代或補充,在各地制定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時,生物質發電鍋爐和生物質供熱鍋爐往往也與煤炭劃為一類。對此,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相關專家指出,根據實地調研情況,多地生物質利用已能夠達到國家火電標準,但由於燃煤和生物質燃料特性不同,直接執行各地針對煤電制定的、嚴於國家標準的“超低排放”政策,則制約了行業發展。

據記者瞭解,按照燃煤“超低排放”NOx小於50mg/m3、SO2小於35mg/m3、煙塵小於10mg/m3的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生物質利用最難達標的指標是氮氧化物。同時,從環保設備來看,不同種類的生物質燃料有成分差異,其燃燒熱值、排放廢氣濃度各不相同,然而無論是脫硫、脫硝裝置,還是相應鍋爐裝備,對生物質燃料都沒有專門適用的門類。針對這一問題,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認為,建立專門的生物質能環保排放標準及完善的環保監測體系,已成為生物質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目前生物質整個行業的體量還太小,這也是為什麼一直沒有專門的生物質行業排放標準的原因。”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主任徐海紅坦言,“生物質原料成本較燃煤更高,是否投入那麼多達到‘超低排放’環保標準,對企業來說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據記者瞭解,一臺30MW生物質發電機組若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其成本投入將達1000餘萬元,且每年需要的維護費用也達到800萬元以上,原料成本高昂的生物質行業因此會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資金負擔。

對此,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陳小平指出,未來生物質排放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制定統一的指標體系;二是確定哪些指標是必須的,設置合適的參照物,要高標準做好;三是標準不可“一刀切”,建議提供循序漸進的發展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