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民歌與民俗

​​陝北群眾喜唱民歌,其內容上涉及的生活面很廣,其風格奔放、粗獷、渾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民族色彩、鮮明的地方特點,所以研究陝北民間歌謠是民俗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子洲民歌與民俗

子洲縣位於榆林市之南,與延安市接壤,是由綏德、米脂、清澗、橫山4縣部分地區組建的一個新縣,30餘萬人口,居住在大理河、淮寧河流域,位於陝北的中部。可以說,以地理故,子洲民俗在陝北很有代表性,子洲縣是陝北民間風俗的萬花筒。因此,研究子洲之風俗民情對研究陝北之風俗民情是十分有意義的。子洲民間歌謠是十分豐富的,很多民情風俗在民間歌謠中均有反映。

不少子洲民間歌謠概括地反映了子洲民間風俗。就拿歲時節令來說吧,子洲群眾一年過的節令不少,諺雲,四大節,八小節,三十六個毛毛節。這些節令在民間歌謠中有反映: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

二月二,龍抬頭,扛著耩子吆著牛。

寒食節,吃子吹,紀念可憐的介子推。

四月裡四月八,娘娘廟上把香插。

五月裡五端陽,大軟米粽子包砂糖。

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

中秋節,吃雪花,全家團圓樂哈哈。

九月裡,九重陽,家家戶戶收秋忙。

這些民間歌謠中概括了多少豐富的民俗。值得一說的是寒食節吃子吹,子洲懷寧河川民俗,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家家做捏有雀雀燕燕的大饃饃,名曰子吹(其實是子推,是為紀念晉公子重耳的隨臣介子推的)。子洲懷寧河上游叫重耳川,據說晉公子重耳和他的臣子曾避難於此,因此民間尚有這種風俗,可見其由來已久了。

子洲群眾對過年這個節令是十分重視的,怎樣過年呢?在一首反映年節風俗的民謠裡有十分形象的記述:

臘月裡,二十三,

我送灶馬爺上天官;

臘月裡,二十四,

裁下對子寫下字;

臘月裡,二十五,

稱的幾斤黃蘿蔔;

臘月裡,二十六,

割得幾斤肥羊肉;

臘月裡,二十七,

蒸下黃酒盤下曲,

兩口子咋把黃酒做

臘月裡,二十八,

串門子大嫂把銀粉擦,

三根線,把黃毛拔;

臘月裡,二十九,

倒的幾斤乾燒酒。

月儘早,吃早飯,

今這營生幹不轉,

先擔水,後掃院,

窗花對子貼半天。

一更一點半,

涼菜調下幾大盤,

燒黃二酒喝了個歡;

二更二點半,

豬羊二肉白麵饃饃吃了個歡;

三更三點半,

你和麵,我剁餡,

扁食捏下幾大案;

四更四點半,

家家戶戶睡安然,

誰也不到誰家串;

五更五點半,

天明啦,拜年娃娃又來啦,

今年不同往每年,

棗兒不紅核桃空,

柿餅子天陰沒收成,

拿上兩顆瓜籽送人情。

初一初二到初三,

拜年的女婿又來了,

“丈母孃,強健著”,

“丈人給你接順子,

丈母孃鍋裡煮著松雞子

吃的女婿圪蹴著。”

“丈母孃,顧不上,

你女子養了個好小子,

滿月著,請你哩,

量蕎麵,吃餄餎,

量軟米,吃油糕,

嗨著嗨著喲,

我們莊裡鬧秧歌。

這是多麼生動具體的一幅舊時農村過年風俗畫。這些風俗,解放後雖有變化,但基本上都保留著。這首民間歌謠對年節風俗的概括是和強的,感染力也是很大的。

民間歌謠不僅僅是民間風俗的概括和反映,有時民間歌謠還是民間風俗活動中不可缺少之一部分,它和民俗活動渾然一體,配合得十分緊密和諧,這就是民間儀式歌這些儀式歌和群眾的傳統風俗習慣緊密結合著,伴隨著祈雨、祭祀等活動和婚喪大事而詠唱,內容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子洲婚俗,新人進院子,有人(多為乞丐)唱喜歌

太陽出宮紅花開,

家有寶鬥掛銀牌,

壺裡有酒把賓客待,

一旁閃上我念喜的來。

來的不遲也不早,

大喜中間我來到。

新人下馬貴人攙,

一攙攙在八寶龍鳳庵。

新人頭上一枝花,

富了孃家富婆家;

新人頭上兩枝花,

榮華富貴兩親家。

陪了箱子陪櫃子,

夫妻到老一輩子。

穿衣鏡,插花瓶,

耀得家裡放光明。

五斗廚,大立櫃,

花花枕頭睡了個美。

呢子料子一套又一套,

家裡還有大元寶。

門前又栽搖錢樹,

方圓百里數你富,

金斗鬥,銀豆豆,

屋裡屋外樣樣有。

加耳窗,稜子門,

紅綠棉被鋪幾層。

總管廚工你有功,

豬羊二肉待親朋,

賽過三國的諸孔明。

事主人恭喜發財,

夥計們敲打起來,喜錢兩塊!

於是念喜人(多由乞丐擔任)拿出兩塊喜洋,遞給總管,總管笑嘻嘻接下,又拿出兩塊,共是四塊,回贈念喜人,念喜人高高興興地接了賞賜,主人歡歡喜喜地聽了喜歌,賓客皆大歡喜。現在,物價上漲,喜錢也漲了,至少十塊或二十塊,甚至四五十塊。

新人進帳房前要撒帳,撒帳時由一長者持一盛有五穀的碗,邊在帳房裡撒,邊唱

腳足乍吉祥雲,

手端白玉盆,

五穀撒在半空中,

好像天上降甘霖。

一撒金,二撒銀,

三撒聚寶盆,

四撒四季吉慶,

五撒五穀豐登,

六撒祿位高升,

七撒親戚歡樂,

八撒八仙賀喜,

九撒九鳳朝陽,

十撒滿堂富貴!

在帳房窯裡要舉行上頭儀式,上頭時新郎、新娘背坐在一起,由一屬相不相剋的老者把他們的頭髮搭在一塊然後用一老木梳,邊梳邊說唱:

頭一老木梳長,

高緣貴娘;

二一老木梳長,

×家女跳過×家花欄牆;

三一老木梳長,

雙雙核桃雙雙棗,

雙雙兒女滿院跑,

站起一個陣,

坐下一板凳,

養小子,是好的,

穿藍衫,戴頂子;

養女子,是巧的,

石榴牡丹冒剪的。

瓜籽油炸炸香脆的,

夫妻到老一輩子。

上過頭後,還要喝交杯酒,夫妻象徵性地飲酒吃菜,且交杯換盞。據說上了頭才算真夫妻,否則只是露水夫妻。其實喝交杯酒是古代合巹之禮的變化,上頭風俗應是古老的結髮習俗的遺存。

上過頭後,新媳婦規規矩矩面朝窯掌坐下,帳房窯外,吹鼓手響吹細打,宴請賓客。就和電影《人生》中的劉巧珍之結婚一樣。這叫坐帳。有民謠曰:哇嗚哇,噔噔嚓,引過新媳婦背坐下,我問新媳婦吃什麼,瓜子醉棗油炸炸。

辦喪事有《招魂曲》:

吾有功德從南來,

手拿一面金字牌,

我問功德哪裡去,

朝罷玉帝招魂來。

魂魄悠悠莫向東,

東有大海及麒麟,

亡人去時路不通,

隨餘神幡入墓中。

魂魄悠悠莫向南,

南有萬丈火焰山,

魂魄悠悠莫向西,

西有虎狼和豺貔。

魂魄悠悠莫向北,

北有寒冰地亦曠。

魂魄悠悠莫上天,

天高渺茫升實難。

今日今時招來亡人一位靈魂來入墓中,墓內千年成靈,萬年成聖,亡魂入,生魂出,生魂悠悠上天堂,亡魂悠悠入棺槨,嗚乎,孝子哭!

此招魂曲也是子洲喪俗中必不可少的。

除了上面舉的儀式歌謠外,喝酒要唱酒麴,鬧秧歌要唱秧歌,這些歌謠都是群眾的即興之歌,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舉不勝舉。

子洲人住新窯洞時要合攏口,要撒五穀,唱歌謠,其內容是:

一合龍口再不開,

家添人口外添財,

窯裡窯外喜氣生,

天神地仙降福來。

一撒東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

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方戊己土,

匠工無忌,主家無忌,天無忌,地無忌,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掌線大師傅身搭一塊紅布,在龍口裡放進五穀、碎饃、碎糕、肉塊、五色絲線、五色布條、五色石子、還有書本、筆硯等,然後迅速把磚或石砌上,抹上石灰,合龍儀式才算完結。

陝北黃土土質鬆軟,土崖土畔易於滑坡,大山崩坍之事,時有發生,土窯決頂及潰塌之事,亦不罕見,人畜時有傷亡。群眾迷信心理,以為此是對土神或山神不恭而引起其震怒造成的。所以居住之時(或住過一段時間)有請陰陽、巫神安土神的習俗。

安土神時先寫好土神之牌位,焚香燃紙,叩頭致誠,陰陽或巫神手搖銅鈴(或持三山刀在窯內外跳跳蹦蹦),口中唸唸有詞:

奉請上方李老君,

下凡在此安土神。

良茶美酒共三盞,

七炷明香爐裡焚。

一切土神都安定,

九宮八卦要分明。

一安東方甲乙木,

二安南方丙丁火,

三安西方庚辛金,

四安北方壬癸水,

五安中方戊己土;

上安土公土母,

下安土子土孫,

中安九良並太歲;

先安乾坎艮震,

後安巽離坤兌;

左安青龍,右安白虎;

家安門神,窯安灶君;

安定腳地爐坑,安定人們的神經;

天安,地安,人口六畜,統統都安

天無忌,地無忌,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安定土宅土神,大吉大利,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語念過,巫神或陰陽用一塊磚頭,寫鬼符籙,把此磚放置在窯掌裡,長期保存,據說鬼魅再也不敢為祟作怪了。

小兒夜哭,全家不安。於是請人在黃表紙上畫一頭倒吊驢,寫幾句類似歌謠的詞語: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倒吊驢兒本姓周,小兒夜哭不識羞,今夜晚上再來哭,鋼刀斬斷鬼驢頭。這種習俗看來可笑,但上世紀末,在偏僻鄉村仍然可以見到。

舊時,醫藥不發達,嬰兒很難成活。所以,生下小孩就把一年長者認作乾爹或乾媽,長者給孩子脖子上戴一把五色絲線,讓孩子無災無難,健康成長,這叫保鎖。有時也請巫神保鎖。保鎖時巫神喃喃有詞,拴一道神符在五色絲線上,邊拴邊唱:

天保命,地保命,

這個孩童我保定。

一歲兩歲我保定,

三歲四歲我保定,

五歲六歲我保定,

七歲八歲我保定,

九歲十歲我保寶,

十一十二我保定。

天保三歲,地保三歲,

人保三歲,神保三歲。

一保長命富貴,

二保長大成人,

三保長命百歲。

一卜柳樹紮下根,

保的孩子長成人,

先長成黑鬍子老漢,

最後長成白鬍子老漢。

一切關煞,至老也不犯。

群眾認為,小孩過了十二歲才魂全了,魔鬼等關煞不易為害了,因之,年年小孩生日都請長者保鎖,到十二歲方才去鎖。也有的到十二歲上白雲山進一次香,感謝神靈之保佑。

上述這些歌謠裡可以看出陝北古老而淳樸的民俗。

此外,說書要請神和送神,皆有歌謠。從艾克奇先生收集的請神歌和送神歌中可以看出,陝北敬奉的神靈之多。巫神驅鬼逐魔時也有歌謠,群眾天旱祈雨時也有歌謠,這些歌謠大都直陋,有的怪誕不經,但可以看出子洲群眾崇尚鬼神的習俗。也是陝北“民勤稼穡,俗尚鬼神”的佐證。

在民間歌謠裡我們還可以看到子洲群眾衣食住行等生活習俗。比如:“羊肚子手巾粗布衫,手裡端個大老碗。”“騎驢婆姨趕驢漢,懷裡抱個胖圪蛋。”即是舊時子洲群眾生活的真實反映。群眾吃著“小米錢錢洋芋蛋,酸菜窩窩家常飯。”而盼望著“早起饃饃晌午糕,黑地拿起切面刀。”住著“土窯土炕,土院土牆。”而盼望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子洲群眾吃的蔬菜不少,名目繁多,有一首《菜蔬歌》反映了子洲的各種蔬菜:

過了一道彎,

串了一道川,

碰上一個茄子要造反。

黃瓜一聽它不憤,

茄子造反它能整。

上得個架耍流星,

打得茄子灰悻悻,

豆芽菜上面雙圪膝跪,

回朝搬兵是金針。

黃蘿蔔絲是皇上,

白蘿蔔纓纓坐正宮。

蔓菁是定國老先生,

調得來個葫蘆是老總兵。

“忽咚”一個西瓜炮,

打得小瓜綿咚咚。

驚得個逃嘴丘轉,

怕得個李子臉通紅。

往過照,人馬多的很,

紅皮蒜,帶總兵,

斬殺令箭是萵筍,

豆角角捉定了鬼抽筋,

辣角角頭上點紅燈,

片片韭菜筒筒蔥,

水蘿蔔穿紅吃糧人。

洋芋一看著了急,

跑到山坬背塌中,

下地鑽了五尺深,

改名就叫個山蔓菁。

茄蓮一看著了急,

改名就叫茄蓮疙瘩玉蔓菁。

怕壞才來那個西紅柿,

滿臉通紅拉稀屎,

拿起個鋼刀斬龍蔥,

芫荽芹菜碎紛紛,

白菜菠菜把城圍定,

茄子擺下個軟弱陣,

三班衙役出午門,

象牙筷子是火籤,

拉在衙門裡去審問。

喉嚨就是轉兵洞,

肚頭堂上鑄太平,

這些菜蔬大家用。

這首歌謠用擬人手法訴述了數十種地方蔬菜,生動而有趣,類似民謠很多,比如“四大美”:“豬的骨頭羊的髓,天明覺好睡小姨子的嘴”,還有四大黑,四大白,四大軟,四大硬,四大難聽等謠諺,都可以對民間風俗起到認識作用。

俗話說,十里風俗不一般。同是子洲縣,西川和南川風俗不一樣,因此流傳的民間歌謠有差別。即使同是西川,甲村和乙村有差異,在民間歌謠上有反映。比如,同是撒帳歌,甲村是“一撒金,二撒銀,三撒聚寶盆……”,乙村成了“一撒東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了,同是賀喜歌,甲地是“驢馱金子馬馱銀,駱駝馱回來聚寶盆……”,乙地是“天泰地泰三陽泰,雙喜臨門送喜來……”。同是上頭歌,甲唱的和乙唱的不一樣。有的村莊結婚拜天地時有歌謠,有的村莊就沒有。在陝北有些地方有的習俗,子洲就沒有,比如黃陵一帶有拉棗刺的儀式,子洲就沒有,也沒有拉棗刺歌。

民俗不光隨地區而差異,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社會發展了,民情風俗也有了變化,相應的在民間歌謠中也有反映。

剛解放初,子洲群眾中流傳這樣的歌謠:“三十畝土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這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的真實反映。集體化後,群眾又說:“自留地,自留羊,三孔磚窯一院牆。”農村經濟發生了變化,農民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十年動亂時,子洲流傳這樣的民謠:“起的早,跑的快,肚裡裝些酸白菜。”這是那時群眾生活的真實反映。實行生產責任制初期,又流行如下歌謠:

軟米粽子包沙糖,

如今吃飯講營養;

夾克服,新西裝,

如今穿戴講時尚;

洗衣機,電冰箱,

如今用的講高檔;

新磚窯,大樓房,

如今住的講寬敞;

彩電沙發彈簧床,

如今生活大變樣。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初,這些歌謠有點誇張,三十年後,這民謠竟成了事實。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生活之風,吹進了陝北高原,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間風俗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從關於婚姻的民謠上也可以感受到這些變化。

一工二幹三學生,

跟死不尋受苦人。

這是全國解放初,一些姑娘找對象的尺子。

六十年代:

找商店,找糧站,

一輩子不嫁莊稼漢。

千五票子八個鬥,

沒班吹手她不走。

十年動亂中:

一套傢俱帶沙發,

二老雙亡無牽掛,

三轉一響帶咔嚓,

四季衣服要塊八,

五官端正個兒大,

六親不認只認丈母爸,

七十塊錢任她花,

八面玲瓏會向上爬,

酒煙不沾不喝茶,

十分聽話會捱打。

這是城鎮姑娘找對象的尺碼,其中不無調侃之處。農村姑娘的尺碼是:“吃的商品糧,住的大樓房。”這些民謠形象地諷刺了一些高價姑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結婚的習俗又有了變化,尺碼越高了。尺碼還有增加的趨勢,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這樣的民謠:

個子高高像運動員,

五官端正像演員,

說話好像播音員,

花錢隨便像營業員。

當然,這民謠有點誇張,但基本上是真實的,是源於生活的,只不過經過了藝術加工、典型概括而已。從民謠可知,隨著現代化的風吹到陝北高原後,陝北的民情風俗也染上了現代化的色彩。

結婚時迎親工具變化的民謠,也可以看出民俗的變化。

解放初期子洲用花轎迎親

花花轎四面挽火蛋(紙花),

裡面坐著女貂蟬。

後來,不坐轎了,改為騎驢:

騎上毛驢打上傘,

尋下一個漂亮漢。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不少地方用自行車迎親:

不騎馬,不坐轎,

騎上飛鴿實在僚。

八十年代後,用汽車結婚的多起來了:

汽車頭上戴紅花,

新媳婦兒迎進家,

長的俊來穿的新,

富了孃家富婆家。

我國古代把民歌形象地比作“風”,宋朱熹解釋:“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以有聲,而其聲又足以動物也。”(朱熹《詩集傳》)從朱熹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民間歌謠和民間風俗的關係何等密切。民間歌謠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觀察民情風俗的一面鏡子。有志於民俗研究者重視民間歌謠的採集工作。我們子洲縣民間歌謠十分豐富,廣而言之,陝北民間歌謠浩如煙海,我們理所當然該重視它,採集它,認識它,研究它,對民俗之研究一定會大有裨益。

子洲民歌與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