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2004年2月22日,“海關後”地區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小港一路、冠縣路、莘縣路路口的原小港管理處,徹底消失在小港改造的挖掘機轟鳴中。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小港樓最後的影像,畫家韓盈(網友老多)攝影

小港一路2號的這座塔樓高12.96米,頂端觀景臺是用6根直徑60釐米,高2.5米的花崗石柱建成。建築的窗簷均為石制浮雕裝飾,尤其是面向街口的圓柱形塔樓,別具一格。在很長時間裡,這個塔樓,是小港一帶的標誌性建築。

根據《膠海關貿易報告》的記載,膠海關小港分關的設立時間是1901年,因此,有評論認為,管理處的這幢小樓應在是年或者次年建造。但根據德國學者Hans-Joachim Schmidt先生提供的一份《1913年德國膠州保護地姓名地址目錄》所示,至少在1912年至1913年還沒有小港管理處的記載。在Rechtern Str.(今冠縣路)和 Rollmann Str.(今莘縣路)路口北側還是一片不曾標註的海岸。所以,這幢建築出現於1913年之前,顯然是不成立的。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青島早報》刊出的圖片,上面“青嶋徳記工局”的墨跡清晰可見。

在拆除時發現這幢老建築的房樑上有“青嶋徳記工局”的印記。根據《青島早報》刊登的這幅圖片顯示,這是建築屋頂的一根木樑。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認識,即是一家叫做“德記”的公司主持該建築的施工,並提供了建房所需的木料。就這一細節,也曾先後請教過多位日本研究青島史的專家。通過調查得出結論,法國建築師白納德在青島廣西路創辦了設計建造事務所“德記”,青島的建築史上,也留下了他很多抹不去的印記。

此外,“青嶋徳記工局”中的“嶋”是島的異體字。這個字只在日本第一次佔領青島初期被使用過。根據上面兩個細節判斷,該建築應建於日本第一次佔領青島初期。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上世紀20年代的小港一路冠縣路路口舊影

另外,從建築風格的角度去看,小港樓瞭塔的風格顯然也不是德國式的。其明顯是日本在二十世紀初曾流行一時的集仿主義風格。就此,也曾請教過德國專家Herbert Breuer先生。他認為,該建築的屋頂是典型的德式風格,但塔樓的造型看上去比較怪異,在德國並沒有相似的個例。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夕陽中最後的小港管理處

在整理這篇小文的時候,卻傳來了這幢具有鮮明青島特色的建築終於被毀的消息。我的德國朋友Hans-Joachim Schmidt在給我的回覆中說,如果這幢建築是在德國,它一定會得到最好的保護,兩次世界大戰後留存的古建築,在德國就像珍寶一樣被所在城市的人們呵護著。而在我們這裡它們卻得到的是這樣的結局。二00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上午,冒雨前往小港,與這幢身世之迷尚沒有揭曉的老房子做最後的道別。次日,建築殘存的半截塔樓終被挖掘機推倒,永遠地消逝在功利和野蠻造就的瓦礫堆中了……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網友“多力克”提供

對這些可以承載城市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理應起到應有的保護,令人悲哀的是,在網路媒介紛紛質疑和反對的同時,本地的有關部門與媒體卻統一的選擇了迴避和沉默......

【青島記憶】永遠消失的的海關後小港樓

消失前的舊影,畫家韓盈(網友老多)攝影

在一段時間裡,這座小樓被認為就是早期的膠海關分卡,隨著後來的考察發現,這個結論被否定了。

小港樓永遠的消失了,那座老青島心中的海關後的標誌性建築,如今只能從圖片資料中找尋了,但這種代價對於城市的歷史,實在是有些沉重了……

本文編輯參考源自王棟發表於2004年3月的《逝去的小港樓》,圖片及文字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重新編輯後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