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卡、社保卡、水電卡…民生卡何時“多卡”變“少卡”

交通卡、社保卡、水电卡…民生卡何时“多卡”变“少卡”

看病要社保卡、就診卡,逛公園要公園年卡,坐公交車要一卡通,還有工會會員互助卡、養老助殘一卡通……市民隨身的包裡、家中抽屜裡,總有一堆卡。許多卡因為功能單一,經常被忘記隨身攜帶,臨到用時卻因為找不到卡被“卡”住了。有市民提出,大數據時代,有沒有可能把這些卡的功能整合整合,多卡變少卡,方便辦事,也節約政府制卡成本。

“你看看我這包裡……都是卡。”剛帶孩子從兒童醫院看病回來的詹女士翻著自己的包,除了坐車要用的市政交通一卡通,還有身份證、社保卡,兒童醫院的就診卡。“看病,為什麼不能只用一張卡呢?”

詹女士的困惑也是很多市民的共同感受。張敏平時生活中需要用到近20張各種各樣的卡。打開她的卡包,裡面塞得滿滿當當,既有銀行卡、水電氣熱卡,還有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園年卡、社保卡,以及好幾張醫院的就診卡等。

張敏說,除了社保卡,部分醫院還有自己的就診卡。“我這還算好的,同事家有老人的,手裡的卡更多。”張敏很困擾。

現在到北京的醫院看病,都要用到什麼卡?據悉,目前,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多家市屬醫院已經取消了院內就診卡,持北京市醫保卡患者直接到掛號窗口或自助機掛號、取號。但還有部分醫院,特別是兒童醫院等大醫院,就診時除了社保卡,還需要辦張醫院自己的就診卡。“雖然卡可以重複使用,但因為不隨身攜帶,常常是去一趟醫院就辦一張,家裡攢了三四張醫院的就診卡了。”張敏說。另外記者也瞭解到,北京市非醫保患者、外地來京就診患者看病,則需要攜帶身份證,到醫院窗口辦理京醫通卡。

對此,市衛健委也在推進減卡工作。市衛健委曾透露,醫院裡的各種卡將逐步合併,最終統一為“北京通”卡。據悉,目前,這項工作一直在推進中。

其實,除了看病,市民日常辦事也需要帶好幾張卡。比如涉及到民政對象,就有民政一卡通、養老助殘卡,家用的有水電氣熱卡,還有通用的身份證、社保卡等。早在2014年,就有統計顯示,北京市各種卡共有27張之多,包括水卡、電卡、市政交通一卡通等。

“現在這些實體卡片種類多,可是卡片功能卻相對單一。”對此,有市民提出,能不能多卡變少卡,把多張卡片整合到一張實體卡上,實現“一卡通行”,這樣既便利使用,也可節省不少制卡開支。

“多卡”變“少卡”,卡在哪兒?

目前,本市一些部門也正在摸索一卡多用。比如第三代殘疾人證——殘疾人服務一卡通,除了能證明殘疾人身份,還可以當公交卡、銀行卡用,免費乘公交、進公園,殘疾人還能領助殘補貼、買康復輔具。據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整合這些功能,市殘聯前期需要與市經信委、市交通委、市民政局、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北京銀行等10多個單位建立共享交換機制,實現殘疾人基本信息、補助信息等31項內容260多個字段的實時或定期數據共享。“凡是數據共享能得到的數據,不需要群眾提供紙質證明材料,同時減少審批環節、避免數據的重複採集和錄入。比如殘疾人證申請、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情況申報等環節,變申請人提供證明材料為後臺系統數據核驗。”這位負責人表示。

讓信息和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對辦卡數量做減法,對功能做加法,關鍵在於打通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政府各部門實現信息共享、信息整合。

有專家表示,從技術上來講,一張卡完全可以做到擁有多種功能。目前國內其他城市已推出具備多種功能的“市民卡”,但是要做到“一卡通行”“一卡多用”,並非易事,關鍵的問題不在卡片本身,而在資源的整合上。

據瞭解,目前本市相關部門也正針對市民使用頻率高、受眾面廣的民生類卡片辦理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擬研究實體卡整合和電子卡應用相關工作。

記者手記

打破壁壘,需要形成合力

大數據時代,民生卡也需要“大數據”。而對相關各部門而言,更要有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政務”思維。

“多卡合一”“一卡通行”,絕非單打獨鬥能完成,需要社保、民政、衛生、公安等各個政府部門橫向配合、協同聯動。去年本市首次實行積分落戶政策,積分落戶申報系統就與13個市級部門、16個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實現互聯互通,絕大部分指標審核可通過數據交換實現,讓大部分申請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申報全流程,實現了“群眾少跑路、信息多聯路、審核多並路、辦理少繞路”。民生卡的整合,同樣涉及多個部門,也更需要各個部門之間打破壁壘、共享信息,共同形成為民服務的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