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如何了?

愛的人lxl


日本虐待戰俘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就拿我們最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無論是中國戰場的中國戰俘,還是在菲律賓的美國戰俘等等,都受到了日軍慘無人道的虐待,甚至有比屠殺更最可怕的人體實驗(用活人來進行化學武器細菌武器實驗、醫學實驗等各種非人道的行為)。



日本731部隊殘忍的活人人體試驗

那麼,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且聽飛揚為你細說。

清軍被俘情況及遭遇

甲午中日戰爭,是由日本挑起的,1894年到1895年間清朝與日本進行的一次關乎國運的大戰。戰爭中,清軍將士總計陣亡約24600餘人,另外還有不少的將士成為了俘虜。大概情況如下:

一、1894年7月25日,朝鮮南陽灣豐島海戰,清朝北洋海軍被日本偷襲,“濟遠”號逃跑、“廣乙”號重傷退出戰場後,運兵的商船“高升”號被擊沉,運輸艦“操江”無力抵抗,成了日軍的戰利品。自“操江”艦艦長王永發以下72名海軍官兵被俘,是那場戰爭中最早一批成建制被俘虜的中國軍人。

這72名海軍官兵,直接被日軍當成了在日本國民面前炫耀戰功的“宣傳品”,他們被運回日本。“船近碼頭即放汽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然後戰俘又被日本強迫遊街示眾,以示凌辱。



二、1894年9月15日,在朝鮮北部重鎮平壤爆發的平壤大會戰,當天晚上駐守平壤的清軍連夜冒雨北撤,中途遭日軍伏擊包圍,大批清軍將士被俘,47人因為試圖逃跑被日軍斬殺,25人因為傷勢過重死去,3名在羈押期間因病死去,其餘608人經由海運送去日本。

一名被俘的中國軍官曾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真實再現了這批戰俘的悲慘境遇: “兩手背縛,發用繩聯。十八日申刻,始發給飯糰一握,舌為匕箸,膝作杯盤,俯首就餐。忽塵埃上墜,泥沙兼半,口難下嚥。渴極頻呼,僅給臭水一滴。如是者二十餘日,忽稱送往伊國。足無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黃州,奔波百餘里之遙,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臥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艙,穢氣燻蒸,時欲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狂奔十餘里,立斃數人,始登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舍。鳥正飛而入籠,蛙欲怒而在井。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黴爛蘿蔔。數月間遍身盡是醃髒衣服。似僧而有發,如道而無冠。月暗風悽,頻灑思家之淚。”

三、平壤大會戰失敗後,日本打進中國國境,遼東戰場諸戰役以及威海衛保衛戰中,又有多達千餘人的清軍將士被俘後押送至日本。這批人到達日本後,日本的監獄已經不夠用,日軍照例將這些戰俘遊街示眾凌辱後,向一些寺廟和民間機構租賃場地當作“俘虜廠舍”用來統一關押。

此外,1895年初,又發生了海城、牛莊等戰役,也有很多中國官兵被俘。但此時日方已經失去了最初得到戰俘時急於炫耀戰功的心情,反而視戰俘為累贅,這些後期的清軍戰俘則被就地關押在遼寧海城,各項生活條件比之在日本的難友更為惡劣。



戰俘歸國

1895年春,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經過多次談判,中日兩國在夏季完成戰俘交接。

8月18日,日本將關押在日本的976名清軍戰俘送回天津。8月26日,關押在遼寧海城的568名清軍戰俘被日軍交還,同時被中國俘虜的11名日軍士兵也交還給了日方。

我們從上節可以算出,被帶到日本的至少有2000餘名清軍戰俘,然而只有979人被送回,折損近一半的人口,被俘至日本的清軍將所受待遇之差、所遭虐待之深,可見一斑。

戰俘歸國後,祖國迎接他們的是責罰。歸國後,被俘清軍,軍官一律革職遣散,士兵全部就地解散。“操江”艦艦長王永發曾經上書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請求撫卹,結果招致清廷嚴辭責罵。在平壤因傷被俘的軍官譚清遠等,不僅被革職,還被追究被俘的罪責。這些曾為國家付出了鮮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從檔案中消失。



讀史有感

如今,在日本大阪真田山,還能找到6座被俘清軍的墳墓,其中5座根據遺願,墓碑都面朝著西方,朝著他們永遠回不去的家的方向。



事實上,除了這6人,還有數以千計的長眠在異國他鄉清軍將士,他們生前命運沒能由自己把握,死後還只能化作孤魂飄蕩在異國他鄉。這場戰爭的成敗,他們無法決定,他們只是歷史的犧牲品。

在此,飛揚希望,我國不要忘記這些孤墳,有一日,能讓他們骨骸還家、魂歸故里。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共成長。


歷史飛揚


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24600餘人,被俘1790人,那麼,這些被日本俘虜的將士,其下慘如何呢?

日本當時為了躋身“文明國家”,1894年8月22日,也就是甲午戰爭開始後的第22天,日本陸軍省就向日本陸軍第5師團留守處下發了《戰俘管理之件》,在該文件中,日本誓約在戰爭中保障戰俘的基本人權。


日本為什麼這麼做呢?

1894年7月16日,日本對大清國宣戰第14天,英國同意和日本簽訂新的通商與航海條約,根據新條約的內容,英國將在五年後放棄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其它西方國家也隨之跟進,準備跟日本簽訂新的平等條約。

在如此敏感的時期,如果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不文明行為”,西方國家就可能借此繼續堅持領事裁判權,新的平等條約也可能落空,日本將可能被排斥在“文明國家”之外。

這是日本積極制定戰俘政策的原因。


政策是制定了,日本有沒有落實呢?

事實上,日本的戰俘政策主要是給西方國家看的,所以戰俘也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送到日本的戰俘。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這些被關押在日本的清軍戰俘,並沒有被迫從事苦役。按照日本陸軍大臣公佈的戰俘處理規則,對清軍戰俘的處理是相當“人性化”。

首先按等級,把清軍戰俘分將校、下士、兵卒,不同等級的戰俘有不同的居室飲食標準。比如飲食,按照當時日本《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的標準,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

戰俘中死者會按照軍人的待遇安葬在陸軍指定的區域;傷者,由各陸軍預備醫院、日本赤十字社救護員負責治療。
▲平壤日軍野戰醫院,日軍為清軍戰俘實施手術(日本隨軍記者拍攝)

甚至日本還准許戰俘和國內的家人通信,日本提供信件接收的便利條件,但信件的內容需要經過檢查,確保對日本安全無害。

當然,前文也說過,日本的這些行為是做給西方國家看的,按照日本的說法,戰俘當中“驚異之下落淚者有之,合掌作揖施謝者亦有之,俘虜收容所裡的清軍官兵,紛紛讚歎日本給予的寬大待遇”。而日本的隨軍記者也將這一幕展示給國際媒體。

第二種是戰場上的戰俘。

在日本國內,顧及到國際視聽,日本很少虐死清軍戰俘,但在戰場上又是一番情況。

在戰場上,日本對戰俘的殘暴虐殺層出不窮,比如在平壤,日本槍殺600多清軍俘虜;在旅順,至少虐殺了900名清軍戰俘。

除了屠殺,戰俘的受辱情況也很嚴重,比如“操山艦”投降後被押往佐世寶港,據一同被俘的丹麥人彌倫斯回憶:“午後2點鐘,上岸之時極備凌辱……船近碼頭即放氣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其監即在碼頭相近地方,將所拘之人分作二排並行,使之遊行各街,遊畢方收入監,以示凌辱。”
▲在平壤被俘的清軍戰俘



除了遊行所受的凌辱,還有飲食上的虐待,如被俘士兵欒述善回憶說:“被拘者甚眾,均系道署中,飲食俱無,並有火焚刀裂之說……死既不能,生更猶死,兩手背縛,發用繩聯……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黴爛蘿蔔。數月間,遍身盡是醃髒衣服。”

最後說一下,包括戰俘問題,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全方位大秀對國際法的忠誠,把自己打扮成文明國家,西方也因此對日本大加讚賞。大清國作為被侵略者,因為對國際法的一竅不通,最後反而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批評。


金兔歷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中國戰敗,賠款高達2,3億兩白銀,並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那場戰爭帶給我們的屈辱和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在我們的印象裡很多時候清軍給我們的印象就像影視劇裡一樣:三五成群的清軍士兵拖著大辮子在街上提籠架鳥鬥蛐蛐及抽大煙,除此以外幾乎一無是處,也許許多軍人確實如此,否則也不會在對外反抗侵略者時屢戰屢敗,不可否認很多清軍將士素質極差,但是在並不多見的史料中我們也能發現一些清軍將士對侵略者頑強抵抗,在彈盡援絕之下受傷被俘的軍人,在一些史料記載中,中日甲午戰爭中被俘並被帶往日本的中國軍人有1800多人。這些人被日本人分到日本的各個城市,被當作戰利品在日本被軍警扯著辮子在大街小巷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後來戰爭很快結束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被俘虜的中國軍人才被釋放回國,但也只有1500人左右,剩下的三百人多人在日本受盡苦難,遭到日本人無盡的羞辱,很多人忍受不了屈辱選擇自殺,還有一些人被當作活靶子對日本新並進行訓練,在當時的日本剛剛從一個野蠻國家步入世界文明的行列之中,但是無論他們自詡多麼的文明都掩蓋不了他們原始的嗜血慾望,就這樣那些清軍俘虜就被秘密的砍了頭,屍體就被丟進山野水溝,由於史料的缺失很難找到當初那些被俘軍人的全部悲慘遭遇,但是我們可以從後來的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日軍的暴虐行為想想他們遭受了怎樣的苦難。

據爆料後來有旅日華人在日本大阪真田山舊陸軍墓地發現了六座在甲午戰爭中被俘的清軍將士的墓碑,墓碑上原本記載著:清國俘虜某某。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日本人害怕中國人報復就連夜把墓碑上的俘虜二字鏟去了,整個墓園之中這六位先烈的墓碑明顯要比其他日本軍人的墓碑低矮單薄,這充分顯示了日本人對當初中國和中國將士的汙衊。後來這個消息被傳開陸陸續續有華人去祭奠他們,為他們送上遲來的花和酒。後來聽說在日本其他地方陸陸續續發現了其他在那場戰爭中被俘到日本的清軍墓地,同樣受到很多留學生和當地華人的祭奠。

那場戰爭距離今天已經125年了,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沒有理由再去指責他們,深處那樣一個國家貧弱,民不聊生的時代,他們也曾為了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付出了他們的生命。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花花草草風景如畫都是先烈用鮮血澆灌出來的。在我們享受現在美好生活的同時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應該也不能忘記他們,是他們的無畏犧牲奠定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不忘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