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沒讓劉伯溫當宰相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用戶58357046073


劉伯溫堅辭不受呀,所以沒當丞相。本題就說說,推辭丞相一職和不受公侯的可能性。

老朱冤吶。實錘在文末。

有一種史料上沒有記載的推測是:劉基自己樂意,他對朱元璋說不要一切爵位,減薪也是自己申請的,什麼樣的好處劉基會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縣,朱元璋開恩不加稅,劉基美美的接受了。

另一種說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陰謀論,論調很多,原因多種多樣。

民間神仙劉伯溫雖然沒有江湖傳聞中的那麼神奇,但起碼的形勢還是能看懂的,這也是作為謀臣所必備的個人基本素質之一。

堅辭不受是劉基的一貫作風

劉基對待功勞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辭賞賜也是他的一貫作風,比如:

龍灣戰役,太祖為了表彰劉基把攻克敵軍的獎賞都賞給劉基。劉基非常堅決的推辭了。

鄱陽湖大戰,如果沒有劉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轟死,事後劉基並沒有以此吹噓,更別提要什麼賞賜了。

朱元璋斥責李善長,劉基:李善長算是從龍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調和眾將之間的關係,言外之意就是這人有用,不必過分苛責。朱元璋問,李善長很多次想害你,你還挺為他著想的,我要拜你為丞相。

劉基一個頭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勸朱元璋,說:就像蓋房子一樣,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會坍塌的。堅辭不受!

您說這樣的劉基會在乎什麼公侯伯子男麼?

真想苛待劉基,老朱需要搞這種不入流的小動作麼?

咱們再回到幹部待遇的問題上來,民間都說劉伯溫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這個本事劉基恐怕是沒有,但博學如劉伯溫,漢太祖劉邦的段子肯定是聽過的,想忽略都不成,連朱元璋都說劉基是自己的漢張良,問題是那個時期的功臣良將可沒幾個得善終的,功如蕭何又怎樣?不充分自黑的話,命也不得長久。

劉基深知這段歷史,肯定會如履薄冰,對各種好處都是堅辭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劉基的個人意願,三等伯我們不說,就說這俸祿也是同級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氣,弄死個把人不需要那麼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祿上耍這種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裡是什麼謀反,無非就是以前有過黑歷史,從張士誠那裡進貨倒騰點私鹽,沿途都不敢管,後來大局初定,又為害一方太過造孽了,強搶民女,膩了直接都投井裡,搞得怨聲載道,還有就是拒絕監管,朱元璋的話都不聽,最後被老朱(鐵)鞭殺,這一條我不加粗字體,這是史實,朱文正可不是在獄中鬱鬱而終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為丞相朱元璋會和劉基商量,封侯這事私下就沒提?我覺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雖然對劉基有些忌憚,但幾乎可以說是無話不談的,第一次辭職朱元璋還沒事通信讓劉基出些主意呢,可見朱元璋對其信重,劉基在朝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兩個虛擬場景,依據劉基一貫作風,大家自行選擇:

一、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伯可好?劉基:嗯!(老朱羞的臉通紅,拿得出手,說不出口啊,自己為啥那麼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公可好?劉基:嗯?不行,再三推辭才封伯減俸。

開篇我所說的的實錘是什麼呢?

以前的禮制是這樣的:

《明會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不能亂推

劉基長輩們是怎麼封的呢?

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同為公,比國公低一級)

所以朱元璋絕對是有意願要封劉基為“郡公”的。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郡公。

至於朱元璋方面的考慮,太多文章論述過,內容重複,且出於篇幅考慮我就不多寫了,劉基的推辭是一貫性的,從龍之初就有意規避這種可能會奪命的實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孫,但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職來說,還是缺了些分量,無論是否出於保命需要,態度上劉基對這些看的都比較淡。至於以朱元璋為視角來剖析問題,前文說過,老朱想辦誰直接就辦了,不會那麼小家子氣,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這些小動作。


古今通史


劉伯溫之於朱元璋,類似於張良之於劉邦,都是運籌帷幄的戰略家,所以,朱元璋稱劉伯溫,為我之子房。

但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係還是不同於張良與劉邦。

1.劉伯溫與張良不同。

劉伯溫與張良共同之處在於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略家,都是各自主公奪取天下仰仗的智囊。不同之處如以下: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集團時間較晚,此時朱元璋已經成為群雄中有能力爭奪天下的一支,此時的朱元璋身邊圍繞著一群淮右功臣集團,這群人團結在李善長身邊,形成龐大的勢力。而劉伯溫屬於空降幹部,有著文人傲氣,這一點讓其與已成勢力的淮右勳貴格格不入,甚至於形同水火。

而張良則不同,他加入劉邦集團的時間較長,而且與劉邦手底下的將軍們相處頗為融洽,本人身為韓國貴族之後,淡泊名利,又懂急流勇退,所以,下場更好。

2.朱元璋與劉邦不同。

從能力上,朱元璋個人能力在劉邦之上,劉邦貴在用人,其個人統帥能力則不敢恭維,而朱元璋從乞丐出身,四十歲左右,奮鬥成一代帝王,個人天資聰穎,同時非常勤奮,統帥能力非同凡響,毛主席對其讚譽有加。朱元璋不僅具有用人能力,本身也具有非凡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作為聰明人,對於同樣聰明的謀士,不僅有讚賞之感,同時也會心生忌憚。朱元璋對劉伯溫依賴度沒有那麼強。

朱元璋打天下更依靠淮右功臣集團,這些人抱團,以李善長為首領。而劉邦除了靠嫡系班底以外,打下天下更依靠韓信,英布,彭越等相對獨立的下屬或盟友。朱元璋對淮右功臣集團更為倚重卻也更加忌憚,因此有意用劉伯溫等空降幹部來制衡,挑起兩邊的衝突。同時為了安撫淮右功臣集團,對劉伯溫又不敢過於重用。

3.劉伯溫與李善長不同,正如張良與蕭何不同

朱元璋集團與劉邦集團中,劉伯溫好比張良,而李善長類似蕭何,李善長與蕭何都擔負起維持大後方,籌措糧草,輸送士兵,管理財政之職責,為前方輸送源源不斷的士兵與糧草,因此都被各自的主公所倚重,也是當仁不讓的宰相人選。劉伯溫與張良在戰爭年代立功頗多,而戰後恢復建設,安撫百姓更仰賴李善長和蕭何。

同時相比於漢初三傑中,張良與蕭何較為融洽的關係,劉伯溫與淮右功臣集團首領李善長關係更僵,後期更是勢不兩立。

因此,劉伯溫的地位,與張良相比,從各自爵位也可見一斑,劉伯溫是誠意伯,而張良則是更高的留侯。張良都沒當上宰相,更別說情況更加複雜的劉伯溫了。


生說


簡單說,朱元璋不讓劉伯溫做宰相,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因為劉伯溫的專業不對口,不是幹這個的材料。

民間傳說最多,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三個“多智近妖”的人物,諸葛亮、徐懋功、劉伯溫,只有諸葛亮做過丞相,這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原因其一,諸葛亮是劉備被人追著屁股後頭打的時候,被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可謂與劉備一路同甘共苦,這份感情很真還很深;原因其二,諸葛亮除了為劉備出謀劃策以外,在劉備的荊州時期,幾乎沒有跟隨劉備出征過,全權負責內政、外交和後勤工作,這份工作類似於大內管家,其實就是宰相的活兒。到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幫助劉備拿下益州後,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諸葛亮便受封為丞相,這一干就幹到五丈原去世為止;原因其三,諸葛亮情商非常高,出山不久,就把劉備的元老虎將們,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擺弄得服服帖帖的,這本事不是一般的文人謀士可比。

而劉伯溫卻沒有諸葛亮的這些經歷,也沒有諸葛亮那麼高的情商。首先,劉伯溫是半途加入朱元璋集團的。在朱元璋攻下婺州和處州後,朱元璋順手就把劉基、宋濂、章溢和葉琛“浙東四先生”請出了山,話說當時還是很看重他們的,專門蓋了禮賢館讓劉伯溫去任職。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兵強馬壯,實力足以雄視天下了。“浙東四先生”中,葉琛死於叛亂;章溢一直在地方任職,後來雖做過御史中丞,但很快被外放,因此他是長期遠離政治中心;一代大儒宋濂,擔任朱標太子的老師以及編書等文職,也沒有躋身於朱元璋集團的核心領導階層。只有劉伯溫才算真正進入了朱元璋政權的核心,可此時以李善長為首的“淮右集團”其勢已經如日中天了。

其次,劉伯溫具備典型的中國傳統文人的性格,孤傲不群、倔強耿直。應天大戰前夕,在朱元璋決策是否與陳友諒火拼的時候,劉伯溫怒斥一干主降派,得罪不少人,為日後他頻頻被朱元璋的老臣所攻訐埋下了伏筆。劉與淮右集團的李善長、胡惟庸的關係都很緊張,後來被李善長逼回老家,結果坐在家裡也不得安寧,被胡惟庸誣謗,氣得發病。

第三,李善長非常能幹,既是一開始就與朱元璋創業打拼的元老,又是朱元璋的同鄉兼心腹總管。他在大明建國前負責的工作就類似於諸葛亮在劉備荊州時期的工作。因此,他早早地就做了宰相,而且還做得特別好。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怎麼可能用劉伯溫換下李善長呢。

第四,朱元璋是個知人善任的人,他打下天下之前把劉伯溫作為重要謀士來任用、建國後作為御史中丞(相當於紀委書記)來用,自然有他的道理。劉伯溫耿直清正,在和平時期也確實適合幹這個。


詩文觀止


劉伯溫,名基,伯溫是他的字,他生於公元1311年,是浙江青田人。

劉伯溫小的時候就十分的聰明好學,能夠一目七行,十二歲的時候就中了秀了,被大家叫做神童。

公元1324年,十四歲的劉伯溫入府學讀書,學習春秋經,春秋經是一本十分難懂的儒家經典,一般的童生只會朗讀,不知道書裡的意思,而劉伯溫默讀了兩遍竟然就會背誦了。老師們都十分的驚訝,都暗暗說他是個奇才,以後肯定會有一番大成就的。

公元1327年,十七歲的劉伯溫師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劉伯溫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的書都看,天文地理,兵法軍事,數學樣樣精通,還學會了六甲天書與奇門遁甲,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與諸葛亮的才能。

公元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溫到元大都會試,一舉就中了進士,不過在家閒居了三年。

公元1336年,劉伯溫被任命為正八品的江西高安縣丞。他恪於職守,不畏強權,就得罪了一些地方豪紳,劉伯溫就辭官回家了。

公元1360年,朱元璋請劉伯溫做他的軍師,劉伯溫建議朱元璋要集中兵力先後打張友諒和張士誠,還建議朱元璋擺脫小明王韓林兒,然後用大明的名義來招攬民心。

陳友諒率大軍要攻打朱元璋,朱元璋有的部下勸朱元璋投降,有的建議撤軍退守南京城。朱元璋就問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說絕不能降,或者退,陳友諒雖然勢大,但於過於驕傲,我們可以誘敵深入,再一舉殲滅。後來,又為明滅元獻了很多計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任命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封誠意伯。

劉伯溫與李善長,就像漢陳平與蕭何,曹魏的郭嘉與荀彧,劉伯溫畢竟只是一個軍師,跟李善長還是沒法比的,所以朱元璋是不會任劉伯溫為丞相的。


歷史簡單說


朱元璋為什麼沒讓劉伯溫當宰相,而是李善長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劉伯溫不讓朱元璋放心

朱元璋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這樣的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而劉伯溫只是個外鄉人,更可怕的是,劉伯溫判斷事情比自己還要準,此外,劉伯溫搞厚黑學很有一套,當年就是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去救韓林兒。所以,這樣一個人當宰相朱元璋是很不放心的。宰相這麼重要的位置肯定要交給自己人才放心。

二、劉伯溫不適合當宰相

李善長雖然讀書不多,天賦卻極高,而且特別喜歡法家理論,行為處事,公允合情。他不但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而且還有一項絕活,那就是搞後勤。自古以來,懂軍事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吃不飽穿不暖,可能軍隊自己就爆發譁變了,所以這句話也體現出了後勤的重要性。而李善長就是一個擅長搞後勤的天才。如果把劉伯溫比作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鞍前馬後勞頓,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也是個明白人。所以,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無行軍打仗的功勞,但他跟隨我的時間很長,為軍隊提供後勤保障,功勞很大,因此應該進封大國。而劉伯溫更像是一個軍事,提供政策和謀略支持,相比而言,劉伯溫更不適合當宰相。


情感枕邊書


封建王朝的宰相,在某種程度來說,其職能應該類似於現在的政府首腦,是維繫中央權力機關的一個樞紐。

私以為,要作一個合格的宰相,有幾個關鍵的地方:

第一個,具有協調全盤的能力;

第二個,能夠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

第三個,要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第四個,要讓最上面的那個人信任。



這就是為什在漢朝建立的時候,蕭何是丞相,謀聖張良和兵仙韓信都不是。

蕭何謀略不如張良,統兵不如韓信,但是劉邦就認為蕭何干得漂亮。為什麼?因為蕭何能幫劉邦把後勤做好!


別小看後勤,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知後勤的重要性。沒有玩轉全盤的能力,後勤是做不好的。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替朱元璋搞後勤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李善長,而不是劉伯溫。朱元璋最終能獲得天下,說明李善長的後勤是非常成功的。

劉伯溫歷來出現的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是“神機妙算”,擅長謀略和預知。因此才會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事劉伯溫”這樣的說法,才會有《燒餅歌》這樣真假難辨的東西傳世。


實事求是的說,劉伯溫也好 ,諸葛亮也好,應該都屬於被過分誇大的歷史人物。諸葛亮最擅長的還是治理內政和後勤,當然謀略也不差;劉伯溫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也”屁,可以肯定劉伯溫在謀略方面的出色表現,但是預言一事,應該是民間杜撰。

很明顯,擅長謀略的劉伯溫和擅長後勤的李善長,哪個才是朱元璋丞相的第一人人選,已經不用說了吧。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劉伯溫是浙東人,而朱元璋的核心團隊都是淮西人,包括朱元璋自己。很明顯,劉伯溫是被排除在核心團隊之外的。

再者,擅長謀略的人往往都是太過於聰明的人,太過於聰明的人往往會招來君王的猜忌。反過來說,太過聰明的人往往也會洞悉到君王的意圖,這就是為什麼張良晚年會悄然隱退。


但是劉伯溫比之張良還是差了一招,劉雖然能明白朱元璋的意圖,最終也是辭官回家,但終究還是死的不明不白!


小鎮月明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皇帝和將軍,還有一類人物也顯得特別耀眼,那就是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俗稱軍師。劉基,也就是劉伯溫,他是朱元璋的軍師,輔佐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建立了明朝。

有些朋友就問了,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為什麼不讓功勞很大的劉伯溫當宰相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朱元璋不封劉伯溫當宰相,是因為劉伯溫不能當宰相,而且有個更適合當宰相的人,他就是李善長。從資歷、才幹、性格各方面來說,李善長都比劉伯溫適合當宰相。

漢高祖劉邦在登上皇位以後,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最得力的三個手下,“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認為,在他手下之中,運籌帷幄的軍師是張良,擅長處理事務是蕭何,最能打仗的則是韓信。朱元璋也曾評價過,他認為劉伯溫是他的子房,“吾子房也”。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沒有讓張良當宰相,而是讓蕭何當了宰相,同理朱元璋自然不會讓劉伯溫當宰相,而是選擇了李善長當了宰相,因為李善長就是他心目中的蕭何。

李善長在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幾乎和蕭何一模一樣。

一、調和諸將、嚴明軍紀。朱元璋曾經和李善長說:“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汝宜鑑其失,務協調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

朱元璋和李善長說,我看群雄之中負責文墨和謀略的人,經常詆譭身邊的將士,不能發揮出他們的才華,以致於大敗。你應該要吸引這個經驗,要協調好將領們的關係,不要像那些人一樣。

朱元璋的話,李善長一直深記於心。對於歸降的將士,李善長擇賢辯愚,讓他們能消除疑慮,安心跟隨朱元璋。又如在鎮守和陽時,諸將都是郭子興的部下,互相不服氣,李善長便從中調節,讓他們同心同德。是不是頗有點漢中時蕭何月下追韓信,為劉邦選賢用能的感覺?

二、留守後方,供應軍需。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跟他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能源源不斷供應兵源和糧草密不可分,朱元璋能戰勝強敵登上帝位,也一樣如此。

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時,李善長則留守後方,統籌全局,轉運糧草。在李善長的協調之下,“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為朱元璋在前線作戰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宰相是什麼,就是皇帝的大管家,負責幫皇帝處理好各項瑣事雜事,事無鉅細,都得關心。而劉伯溫扮演的軍師角色,則更多是要從大局出發,關鍵時刻為主公出謀劃策,兩者在專業能力是不一樣的。

從資歷上來說,劉伯溫也遠不如李善長。在朱元璋還未起家時,李善長已慧眼識英雄,從眾多豪傑中選擇了朱元璋作為輔佐的對象。兩人可謂一起白手起家,打拼出一份基業。

而劉伯溫卻是中途加入朱元璋集團,當時朱元璋集團下已經是文武兼備,兵多將廣。雖然劉伯溫在朱元璋先攻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的戰略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對朱元璋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拿諸葛亮和司馬懿舉例,兩人才華能力不相伯仲,但因為諸葛亮投靠的劉備當時東逃西亡,手下大貓小貓加起來沒幾隻,諸葛亮一加入就成了主力軍師,出人頭地。而司馬懿投靠的曹操,手下已經有郭嘉、陳群等一大批謀士,司馬懿只能熬,等到老資格的人都死了,他才在曹丕當皇帝時混了個輔政大臣的身份。

因此李善長當宰相,成為百官之首,他有資歷有功勞,不管是淮西集團還是劉伯溫的浙江集團,都能鎮得住。但如果劉伯溫當了宰相,像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這些跟朱元璋一路走過來的人,肯定是不服氣的。

最後很關鍵的一點,劉伯溫的性格並不適合當宰相。劉伯溫雖然見識不凡,才華超群,但有個讀書人的通病,那就是性格高傲,言行無忌,經常幹得罪人的事情。

比如陳友諒集團來攻時,朱元璋詢問大家的意見。有些人見陳友諒勢大,提出了避戰投降的主張。劉伯溫卻一言不發,私下找朱元璋表明自己主戰的主張,還說要把那些想投降的人全部殺掉,這無形中給自己樹立了一大批敵人。

朱元璋很瞭解劉伯溫的性格,知道他是一個文人超過一個政客,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後,給劉伯溫安排了太史令和御史中丞的職務,意思就是天下太平了,你好好修史書,偶爾給我提點意見就行了。

但劉伯溫沒有張良的自知之明。張良在漢朝建立以後,拿著優厚的俸祿享清福,幾乎處於半隱退的狀態,只在關鍵時刻偶爾表下態,比如幫呂后請了商山四皓給太子撐場,得了善終。

而劉伯溫卻經常參與政事,即使告老還鄉,還時不時給朱元璋上個奏摺說下自己對朝政的看法,不僅得罪了朱元璋,還得罪了許多朝臣,最終落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場。


涯讀涯史


其實就是一句簡單的古話:術業有專攻。白話的意思說:做宰相這事,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就是大明開國功臣劉基,專業並不對口。

在好些評書戲曲迷眼裡,一個人如果算無遺策,妥妥就是做宰相的料,就像諸葛亮在蜀漢的樣子。這樣的情況,放在評書演義裡演一演還可以,歷史上真這樣?那就坑了!

一個王朝的宰相,就好比一個大家族裡的大總管,算無遺策也許是個好能力,但不是關鍵的能力。做宰相最重要的素質,就需要有柴米油鹽都爛熟於心的操心能力,外加高效細緻的辦事風格。比起謀士們指點江山的風光來,宰相們做的,恰恰卻是最低調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太出彩,卻是無比重要。一個大家族缺少管家的後果,閉著眼睛就能想!

劉伯溫不能當宰相的原因,也正在這裡,其實他自己也無比明白,以他給朱元璋的話說,他這個人嫉惡如仇,脾氣性格都與一個合格的宰相差距很遠。這個話並非他自己的自謙,恰恰從明朝開國戰爭到明初的好些事情裡,都已經彰顯無遺,在做事情的高情商方面,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比起大明朝開國宰相李善長,確實差距巨大。

而以能力說,如果大明朝好比一架隆隆戰車,宰相這個工作,好比是這個戰車辛勤的養護工,這正是李善長所做的,劉伯溫呢?他擔當的是更顯眼的角色:大明戰車最精準的導航系統,從覲見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劉伯溫就呈上了他的《時務十八策》,這位元末明初最強大的策劃高手,早早就為未來的大明江山謀劃了一切,而他這個《時務十八策》裡每一條謀劃,包括經濟建設,屯田發展,固然需要朱元璋拍板,但沒有李善長汗珠子摔八瓣,一條也難以實現。

大明王朝奇蹟般的開國之路,就是在朱元璋這個良好的人員搭配下,終於步步為營,華麗一統天下。倘若朱元璋真上了評書的當,把劉伯溫任命為宰相,饒是劉伯溫能力卓越,最後一統天下的,極有可能就不是朱元璋!

真正的知人善任,不止要發現人才,更要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劉伯溫不當宰相,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愛歷史


朱元璋沒讓劉伯溫當宰相原因挺多:

一、能力問題。劉伯溫是以謀士軍師身份加入朱元璋集團的,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可以說劉伯溫擅長分析形式制定策略,但對日常行政事務並不擅長。而比他更早加入朱元璋陣營的李善長卻非常適合。

二、性格問題。劉伯溫為人剛直,重視法紀,不徇私情,宿衛、宦官、侍從凡犯有過錯一律依法懲處,平時做事得罪了不少人。像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

三、朱元璋忌憚劉伯溫的能力。劉伯溫這種人是打天下的人才,朱元璋挺害怕他的能力外流威脅到自己子孫的統治。劉伯溫也明白朱元璋對他的忌憚,臨死前讓家人將其一生所學全部上交皇帝,警告兒子劉家子孫從此都不能學這些。

四、劉伯溫看清了朱元璋的為人,自己急流勇退。朱元璋曾經想換掉丞相李善長讓劉伯溫當,但劉伯溫自己堅決推辭,後來更是告老還鄉。在胡惟庸案、藍玉案爆發後李善長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上百家權臣勳貴被滅,牽連上萬人,而劉伯溫的家人安然無事,不得不說劉伯溫做得對。


當狗容易做人難


劉基就是劉伯溫,朱元璋與他探討誰適合當宰相,提到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劉伯溫都覺得不適合,朱元璋是個直率的人,這不適合,那不適合,意思就你最適合了啦。劉伯溫很聰明,跟直率的人繞彎子後果很嚴重,因此,直言自己也不適合,原文是這樣子的。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細讀這段君臣對話,都說得很實在,推心置腹,何必往陰謀論上想。

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意想罷他的丞相職務,李善長追隨朱元璋比劉伯溫早,在開國元勳中勞苦功高,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調和諸將,這也是朱元璋用李善長的初心,但也是李善長的禍根。人與人之間怎樣調和,兩個字,心,利。所謂心,就是以心換心,沆瀣一氣,才說得上話,交得了心。所謂利,就是你有所求,我有所應,抱團取暖,相互幫襯,利益交換。掌握這兩個字,調和才得心應手。李善長最善長這,但玩久了,欲罷不能,禍事就來了。因為在戰時,大敵當前,最重要的是團結一心,共同對敵,規矩太多,束縛手腳,所以不太講究,調和餘地大。而進入建設期,首當其衝的就是訂製度,立規矩,調和的餘地小。李善長在調和兩字中不能自拔,身為宰相帶頭破壞規矩,這是朱元璋要換人的主要動機。他認為李善長因於劉伯溫有矛盾並多次在背後說壞話,但劉伯溫卻維護李善長,這是胸襟氣度,宰相肚裡能撐船,氣度是很重要的素質。同時劉伯溫很講規矩,剛正不阿,正因為這點朱元璋仼其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這兩條是朱元璋挑宰相最重要的條件,所以他請劉伯溫出任丞相是真誠的,但被劉伯溫婉拒了。朱元璋對劉伯溫是很尊重的,專門修禮賢館安頓他們。因為拒絕才有其他人選的討論,但又都不滿意,才逼朱元璋冒出吾之相,誠不逾先生。這個誠字一語雙關,既有再次請求的意思,也有既然都不行,你還賣啥關子的逼問。劉伯溫的回答是非常坦誠的,他說出了自巳不適合擔任宰相的兩個原因。一是疾惡太甚,二是不耐繁劇。劉伯溫這種性格在元朝當官時就很鮮明,一言不合,拍屁股走人,宰相是百官之長,日理萬機,最講究平衡協調,劉的這種性格如何使得。朱元璋能做皇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人善任,他很清楚劉伯溫的性格,見其有自知之明,並不是矯情,所以不再免強。這就是真實的原因,別無其他。

讀史在於情於理處,不必作妄想揣測,揣測聖意,往往誤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