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乘用車年銷預計60萬產能利用率僅半 王曉秋投百億擴48萬產能或將“無車可造”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黃聰

掌舵上汽乘用車5年的王曉秋,迎來了“二次危機”,而這次危機與其盲目擴大產能有關。他的“狠勁”和掌控力是否管用,市場拭目以待。

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上汽乘用車投資近104億元的兩家工廠,將在2019年建成投產,新建年產能多達48萬輛。由此,上汽乘用車的年產能將達到116萬輛,較原有水平提高七成以上。

上汽乘用車旗下主要有榮威、名爵等品牌。2019年前3月,其銷量連續下降,累計同比下降17.5%。長期從事汽車研究的業內人士肖越判斷,上汽乘用車2019年銷量達到60萬輛成為“保底”目標。不得已,上汽集團近日宣佈,設立30億元獎勵,支持上海地區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以舊換新,變相降價。

大量擴產遭遇銷量下滑,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若按年銷量60萬輛計算,2019年,上汽乘用車銷量或將同比降14.52%,產能利用率或僅為52%,產能出現嚴重過剩。更為嚴重的是,上汽乘用車現有年產能68萬輛,已能滿足當前的銷量需求,而新建的工廠或陷入“無車可造”的局面。

上汽乘用車如何利用新增產能,避免產能過剩的尷尬?近日,長江商報記者向上汽集團發送採訪函,但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回覆。

肖越認為,上汽乘用車盲目擴大產能,暴露出的是管理層的管理能力不足,進而對市場判斷有誤。

去年銷量增速搶眼,有望躋身“自主三強”

3月29日,上汽榮威正式上市了全新榮威i6 PLUS。對於車企而言,新品的推出本是一件喜事,不過在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眼裡,卻顯得有些“悲壯”。

“今天(當前)的汽車市場已經非常嚴峻,我們要先‘活下來’,現在這個市場,‘活下來’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新車型發佈會上,王曉秋公開說:“中國品牌銷量從去年上半年就開始下降,很多車企都頂不住了,但是我希望我們能夠始終站在這裡,任何時候‘活著’都更有意義。”

實際上,上汽集團位列全球汽車行業第七,在中國車企中排名第一。王曉秋這段“模仿”萬科董事長鬱亮“活下來”的言論,更多像是對其他車企的揶揄。

上汽集團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8876.2億元,同比增長3.46%;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達到360.09億元,同比增長4.65%。360億元的淨利潤,等於說上汽集團每天“純賺”1億元。

而且,面對車市寒冬,上汽集團2018年整車銷售實現逆勢走強。上汽集團2018年產銷快報和年報顯示,全年公司實現整車銷售705.2萬輛,同比增1.8%,高出總體市場增速5.6個百分點。

這其中,上汽乘用車的表現更為搶眼。數據顯示,上汽乘用車2018年銷量達70.19萬輛,2017年銷量為52.2萬輛,同比增長34.45%,多賣了18萬輛。

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被稱為國內“自主三強”。2018年,排名第三的長安汽車銷量為85.93萬輛,同比降19.1%。

彼減我增,有業內人士分析,以目前的增速,上汽乘用車很有可能在2019年超越長安汽車,躋身“自主三強”行列。

上汽集團也提出了2019年目標,力爭全年實現整車銷售710萬輛,同比增長0.6%。上汽乘用車至少能保持當前勢頭。

今年銷量連續3月下滑累降17.5%

然而,上汽乘用車欣欣向榮的局勢,卻在2019年開年就遭遇了當頭一棒。

2018年12月,上汽乘用車銷量達6.97萬輛,同比增26.94%。到了2019年1月,上汽乘用車銷量降至6萬輛,同比減少17.84%。

2月份,情況稍有好轉,上汽乘用車當月銷量為4萬輛,同比下降14.82%。上汽乘用車前2月銷量為10萬輛,累計下降16.66%。

3月份,國內車市出現回暖。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國內3月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74.03萬輛,同比降12.1%,但環比增長48.2%。

但對於上汽乘用車而言,銷量並未與整體車市同步。銷售快報顯示,上汽乘用車3月份銷量為5萬輛,同比下降19.13%。前3月,上汽乘用車銷量為15萬輛,累計同比下降17.5%。

綜合來看,上汽乘用車單月銷量已連續3個月下滑,而且下滑幅度均達到兩位數。

由此,王曉秋提出“活下來”也並非毫無根據。4月13日,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長期從事汽車研究的業內人士肖越判斷,上汽乘用車2019年全年銷量達到60萬輛成為“保底”目標。

事實上,王曉秋是一位緊迫感很強的舵手,2017年11月,彼時上汽乘用車的銷量增速高達77%,但他依然公開表示:“企業只有時刻保持危機感,才能走的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功。”

回到5年前的2014年6月,王曉秋掌舵上汽乘用車。彼時,上汽集團仍被看成是一家“大而不強”的車企,根本原因在於自主品牌的銷量依舊很低。

王曉秋曾擔任過上汽乘用車第一任總經理,對企業知根知底,被寄予厚望。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提出上汽要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競爭力的企業。要達成這一目標,上汽自主品牌必須要在國內國際站穩腳跟。

彼時,上汽乘用車也處在上升的勢頭,2012年和2013年的銷量分別為20萬輛和23萬輛,同比增幅分別達23.46%和15%。

超高增速提振信心,一年新建產能48萬輛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到了2014年和2015年,上汽乘用車銷量不增反降,分別為18萬輛和17萬輛,降幅分別為21.74%和5.56%,王曉秋這位新帥被戲稱為“負帥”。

遭遇第一次“銷量危機”,王曉秋也在找原因,他分析稱,上汽乘用車下一步在產品戰略上,要定位更準一些,對產品的更新換代,要更及時一些,要跟上國際主流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的節奏。“目前緊要解決的不是短期銷量的問題,而是如何擁有持續的增長力。”

“做榮威i5的時候,是我唯一一次對某一個團隊說如果做不到目標,年底全部下崗,一個不留。為什麼?沒有辦法,因為競爭在這兒,就算我留人,市場也不留。”王曉秋在接受採訪時,表現出管理者的一股“狠勁”。

苦盡甘來,數據顯示,上汽乘用車2015年至2017年銷量分別為17萬輛、32.17萬輛和55.2萬輛,2016年和2017年的增速分別達89.23%、62.27%。

超高的增長速度,也讓上汽乘用車對未來充滿信心。

2018年2月,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二期項目破土動工。二期項目計劃於2019年竣工投產,屆時鄭州基地產能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一倍,達到年產60萬輛整車規模。

上汽集團年報顯示,上汽集團乘用車鄭州基地二期計劃投資53.6億元,預計年產能達24萬輛。

同年4月,上汽集團乘用車寧德基地項目開建,這也是繼上海臨港工廠、南京浦口工廠、鄭州工廠之後,上汽集團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第四座工廠。

上汽集團乘用車寧德基地集團投資50億元,預計年產能達24萬輛,同樣是在2019年投產。

短短兩年裡,上汽乘用車投資將近104億元,新建年產能多達48萬輛,擴展速度之快在車企中並不多見。而且,名爵印度工廠也將在2019年投產,該工廠投資7.68億元,預計年產能達5.6萬輛。

擴產超七成,產能利用率或降至52%

大手筆投資,也是期望能有大量的回報,不過王曉秋打錯了算盤。

年報顯示,上汽乘用車2018年的設計年產能為68萬輛,產量為71.1萬輛,產能利用率高達105%。

一旦國內兩家新建工廠建成投產,上汽乘用車的年產能將達到116萬輛,較原有水平提高七成以上,成為一個新的產能過百萬的巨無霸車企。

4月13日,長期從事汽車研究的業內人士肖越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車企新建的工廠作為重資產,不僅可以帶動所在地經濟發展,而且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歷來是所在地的“香餑餑”。

肖越還表示,新建汽車工廠從立項、選址到投產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考驗的是車企管理者對未來市場的判斷。

如果按照2018年34.45%的增速,上汽乘用車2019年的銷量可達到94萬輛,產能利用率也會達到81%。

可是,王曉秋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2018年國內車市銷量嚴重下滑,2019年下跌勢頭仍在繼續。

如按年銷量60萬輛的預估計算,2019年,上汽乘用車銷量或將同比降14.52%,產能利用率僅為52%。肖越介紹,一般來說,車企產能利用率達的80%左右為盈虧平衡點,並出現產能過剩,低於60%則利用率嚴重過剩。

不僅如此,上汽乘用車現有的產能已經能夠滿足當前的銷量,而新建的工廠將出現“無車可造”的尷尬。

面對“二次危機”,王曉秋和大多車企一樣,依靠降價求生。上汽集團近日宣佈,設立30億元獎勵,支持上海地區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以舊換新。

肖越補充說,為了提高產能利用率和市場佔有率,車企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降價促銷,但這也直接降低了企業的利潤,“顯然,上汽乘用車管理層管理能力不足,市場判斷有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