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書法除黑線外,還有灰線。

墨色、墨態是營造書法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淡墨中必須體現出美學層次,體現出濃淡變化,若無變化,則平勻,與全部濃墨無異。有意於濃淡不可取,要防止“花”,整體色彩亦要和諧。用淡墨要特別強調線條的筋骨。

毛筆含墨點水有正點、側點,在水和墨還未達到調勻的狀態時書寫,墨色變化就會好。墨色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幾方面:1. 用筆速度不等勻,墨的流動量不均等。2、蘸一筆寫若干線條,墨量由多到少,墨色發生變化。3、用水的量、角度不一樣。

整幅作品墨色要從各個角度去看,上下、斜角度,還要能從背後去看。看字可正面看,也要善於從反面看。

搞藝術者盯住一點但又不侷限於這一點去思考,就會打通。思想一直要處於活潑狀態。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一件作品要氣局大,既要有縱向開展,也要有橫向漲開,即起伏跌宕。注意字與字之間的形態、縱橫的影響。

要往險奇方向變,不能往平的方面變。

在《瘞鶴銘》中要強調篆書的用筆方法即篆意,起筆、收筆不能尖細,起筆的斜角線不能太大。學《瘞鶴銘》先學《鄭文公》、《石門銘》。

寫行草書要意氣風發,因勢利導,應機權變,不抱成見,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才可任性肆情,從而也才可能一任自然。寫行草要深沉、豪放。

要能從書法作品探到其書寫時的精神狀態,抓住精神狀態去臨寫,即使外形不像,但精神實質在。

行筆快慢均可,但要注意節奏的變化。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臨帖先是要打進去,然後要再拉出來,拉出來的形態有多種,各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行筆變速太快易造成腰力弱,顯得太匆率,在審美感覺上讓人感到“急”,藝術意境上不沉穩。

寫大篆線條內質要深沉,不能過於誇張抹、擦的筆法,抹擦的線條雖外表鬆動,但內在不沉實。

功力與性情二者要越來越貼合。

寫墓誌,橫、豎筆畫的起筆處多增加一些直切的筆法,能體現肯定、果斷的精神。直切筆法有古意,趨向於樸素,而不趨向於妍美。應不著急追求妍美、表面漂亮,否則線條內涵不容易充實,要追求“廣”和“深”。

不能太強調一定要寫出什麼不同的風格,否則將走上造作之路。

無論臨摹或創作,書法形式美的基礎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其次是情感因素。要以對立統一規律來審視書法的形式能否成立。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一定要強調布白、造虛。

抓住“活法”。

寫北魏風格,露鋒儘量減少尖細的因素,要做到既精神外耀,又有節制感。寫石刻和金文一定要表現出筆法和墨法,不是簡單的將白的翻成黑的。

隸書筆畫迴避楷書的筆畫和用筆形態,一張作品中帶挑的筆畫要有變化,不能偏長。

篆隸作品的題款不能太強烈,以行楷為宜,題款一般以後出現的書體題,篆隸的題款不宜太草,否則與正文的和諧感不夠貼近。

寫時要求爽快,寫的過程中少想,寫時多想則滯。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作為教師,評改學生作業要精闢,對水平差的學生一定要找出他的優點,即使是一兩個筆畫;對水平好的不要太過肯定。要有總批、小批,總批是肯定與應注意的地方,對差學生的毛病應一條條地解決,對水平好的學生總批中必須提出毛病。在學生作品上寫的批註不能破壞作品本身字的美感。

史論重在培養學生的治學方法論。

厚度不在於點畫的粗細。

刻苦必須得法。

對從高中上來的本科生,第一步最好是打好楷書基礎,行書的間架結構依賴於楷書,行書的活潑因素依賴於草書。

布白要靠線來提領。

行書的筆法不要只想到中鋒,鋒、腰、背均可,跌打滾爬都要用上。

裝裱字畫一般不要加邊框,以免將氣息框死。

線條飛白太平均,會出現線條內質扁、淺。線條尾部應有一極短時間的停留,意念上要做到收、留。

白的作用要體現好,白除了使人感覺清朗外,還有深刻的美學內涵。

寫金文,深沉、厚重的本質不能丟掉。

用筆、結字要注意縱橫開合。

大篆線條外沿追求毛的感覺,有一定量的凹凸變化,能體現出蒼茫感和節奏感。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行草書精神的體現就是提按使轉、翻騰起伏、變化自如。要淡化寫字的意識,強化抒情的意識。如臨米芾行書,最終可臨成行草,即抓住其藝術精神,而不在意其外在的東西。

筆畫間的碰撞與遊絲縈帶交織成的布白是兩個概念。

教師演示基本筆畫要力求貼近法帖,演示結構要力求把握碑帖的精神、總體特徵,力爭表現出這個字的勢態。

行草要既沉著又痛快,末筆露鋒要強化“引”的意識,而不是甩出來的。

寫《石門銘》不能過拘於點畫,要順著大勢走。

狂草長卷布白要多,字內及字間均不是直線關係,而是斜動關係,強調動感,每一行不能強調直,要直中有曲。

橫向要有開合之勢,收展之意。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基礎的範圍很寬廣,包括功力、學養、審美意識等等。

臨帖時,要在把握整體風格、精、氣、神的基準上去逐步深入,會突然在細節上傳神,不能總是在局部上深入。

臨帖要有創意,要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面。

對於學習來說,觀念認識是最重要的。

個人風格特點是在點點滴滴的基礎上累積而形成的,最擔心的是不懂得自我積累。

金文用筆最後不能後座。

臨《石門銘》要注意意和神的表現,不要過於拘於追求形似,不可過於用心求好,要求意趣,在意念上要放鬆。

用筆要能壓下去,壓下去的線條要沉下去,這樣其他線條就會昂揚出來。

筆在紙上要有跳躍性。

禇字的長細筆畫要強調線條的彈力,強調線條不能一樣粗細,要做到細而不薄,細而不弱。

書法中的氣和韻是兩個概念,二者要打通才能成就好書法

創作追求自然、天真,要有一點“玩”的意識。

對民間隨意的書法,取其構成的大自然,但對用筆技法的豐富性、高層次要加強。

書法發展史上,技法的發展是越來越複雜,用筆技巧是越來越豐富。

從宏觀來說,南北的審美層次以南方為高。

研究史論,絕對按朝代劃分有偏頗,時代特點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東晉書札往往不是第一稿,其創作意識非常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