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不記得是在什麼時候了,是在被孩子夜醒弄得接近崩潰時,還是被孤獨感襲擊到幾乎支持不住時,被標題這句話拯救和治癒了。

就像一雙溫柔的手,它一把托住了那個不斷下墜的自己。你,有沒有過這種感受?

“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這個概念,其實就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在著作中提出來的觀點。

溫尼科特有多著名呢?嗯,可以這麼說,和大家廣為熟知的弗洛伊德名氣一樣大吧!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說起這個老爺子呀,他不僅是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師,還是一個“網紅主播”。他在英國BBC中主持的節目,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世界。

而他廣為人知的這本著作《媽媽的心靈課》,大部分內容就是基於這一系列的廣播節目,所以也算是溫尼科特比較“好讀”的作品,在歐美也算是父母必備的親子教育指南了。

但是,這也只是“相對好讀”而已,因為畢竟涉及心理學的知識都比較專業,再加之翻譯的比較拗口,更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這本書的內容介紹裡說,“溫尼科特教授探討了童年時代的基本人際關係,他從母親與嬰兒之間的愛談起,並認為這是人格健全的關鍵。”

“書裡用輕鬆簡單的口吻,揭示哺乳、哭泣、遊戲、獨立和害羞等日常行為中所蘊涵的心理機制。特別強調父母天賦心智與性格對孩子的重大影響,並告訴我們:本著自己的天性去實現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模式。”

“溫尼科特教授的文字隨處充滿了關懷和洞見,更重要的是,傳達了他對父母們發自內心的支持與肯定。書裡鼓勵媽媽們在自然快樂地做自己的同時,引領孩子同樣地去做自己。”

整本書分三種關係討論孩子的成長變化:

1、母親與寶寶;2、父母與子女;3、孩子與大千世界。

溫尼科特的觀點也在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從育兒階段的親密,一直到長大後的獨立超然。作他用溫柔的話語,不斷提醒著我們:

“養育方式應當不斷改變。”

小暖今天就儘量用通俗一點的言語,把這本權威且非常有用的書裡的內容,整理出來一些自己覺得重要並可學習和操作的部分,供大家參考。如果讀完之後願意再看看原著,當然更好。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母嬰關係,一切的開始和基礎

嬰兒要想發育成健康、獨立又合群的成人,一定要有一個好的開始。這就要靠母親與寶寶之間天生的親情、自然而然的愛來幫忙。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媽媽對寶寶的照顧、回應與互動,奠定了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跟這個社會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

那麼作為母親,如何才能給孩子最好的開始呢?

溫尼科特在書中反覆強調:

要相信自己做母親的直覺和本能。

不論是護士、月嫂,還是婆婆、親媽,所有這些來自於“過來人”關於養育寶寶的建議,都不比母親更瞭解自己的寶寶

當別人都無法分辨寶寶的哭聲意味著什麼,當別人都無法讀懂寶寶那興奮的眼神是因為什麼,當別人無法理解寶寶扭動身體代表著什麼的時候,只有媽媽知道。

就彷彿她和嬰兒之間,有一根神奇的紐帶,能讓媽媽產生如此奇妙的直覺。

所以,做媽媽的也要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直覺,學會分辨與選擇性對待那些過來人的建議。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媽媽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與寶寶接觸

也許,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陷入第一次做母親的惶恐中,但我們也要堅信,透過體驗,自己做母親的能力也一定在不斷成長。

當然,能擁有這樣的坦然和自信,還應該建立在對寶寶的足夠了解上。

同時擁有兒科醫生和心理分析師的雙重身份,讓溫尼科特得以從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去幫助媽媽認識嬰兒。

比如,他提到了哺乳。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從書中不難看出,溫尼科特對母乳的極力推崇。他認為,乳房是人類最強烈的情感關係。

從我們捕捉到嬰兒要吃奶的信息,到回應嬰兒極為強烈的進食慾望,嬰兒從興奮到滿足,這樣一個複雜的情感過程,其實可以算作人生所有親密關係的基礎。

在溫尼科特看來,母乳親喂的過程,這種接觸、親密、投入和獻身,都要比奶瓶餵養在情感上要複雜與豐富的多。特別是,乳房哺乳可能也會面臨比瓶喂更多的困難和問題。

而母親不斷的與寶寶磨合的過程,就是在為寶寶提供最豐富的經歷,更有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和性格

聽起來,是不是有那麼一丟丟焦慮?難道瓶喂的孩子就會缺失了什麼?

當然並非如此。溫尼科特只是覺得,如果瓶喂要想達到同樣豐富、具有層次感的情感體驗,可能需要媽媽對嬰兒做更多的互動

同時,溫尼科特也強調,不論是母乳親喂還是瓶喂,都首先應該考慮母親的情緒。

如果母乳餵養讓母親陷入了極大的憂鬱和焦慮,反而會破壞哺乳過程所帶來的豐富性。

所以,餵養的方式也斷然不可強求。

至於餵奶的頻率,老爺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哺乳的頻率也要順其自然,要根據寶寶的需求,而不是權威專家或者育兒書的建議

除了哺乳,溫尼科特還提到了排洩。

他指出,過早訓練小嬰兒排洩是無意義的,母親應該學會捕捉他們想要排便的信號。而且要以一種不慌不忙的態度去處理嬰兒的排洩物。

比如可以在他第一次排便之後,稍等一會再清理。通常寶寶不會一次就將腸子清空。這種不急不忙的態度,也讓寶寶擁有更為完整的排洩經驗。通過調節清理排洩物的節奏,來規範孩子排便的秩序感。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此外,溫尼科特也提到了最讓大夥頭疼的問題,關於小嬰兒的“哭泣”。

他在書中,將嬰兒的哭泣大體分為四類:

1

滿 足

嬰兒也會因為滿足而哭泣?是的!哭泣,可以說是他們最早的體育活動,也是新生兒健康和強壯的表徵。

2

疼 痛

這是比較常見的哭泣。有時候,這樣的疼痛也會伴隨著一些動作,對我們形成某種意義的“指示”。

比如,如果肚子痛,嬰兒的雙腿會蜷縮起來;耳朵痛,一隻手就搗著疼痛的那隻耳朵;如果是一道強光讓他感到不舒服,他就會將頭轉開;飢餓的時候,那種強烈的要將自己淹沒的疼痛等等。

3

憤 怒

他們也會通過哭鬧錶達憤怒,這樣的哭鬧會讓他們幻想自己已經摧毀了每個人和每樣東西。

當身邊的人依然鎮定自若,沒有表現出受到傷害的話,這個經驗將會加強他對現實與幻想的理解。他會意識到,他自以為真實的感覺未必是真實的。

4

悲 傷

傷心的哭泣其實是一件十分錯綜複雜的事情,這表示,在這個世界上,寶寶已經佔有一席之地了。他不再隨波逐流、無所事事,他已經開始為自己所處的環境負起了責任。

這個時候,最好可以讓寶寶專注地哭一會,然後再讓他們自然地從傷心和內疚中復原。

這樣的體驗對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溫尼科特甚至認為,孩子的故意調皮搗蛋就是為了自己能痛痛快快的哭上一場,再感受獲得父母原諒的過程,以至於可以重溫真正從傷心中復原的體驗。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對於小嬰兒,媽媽最初的職責是什麼?

1

體貼的配合嬰兒的需求

媽媽要從寶寶的兩種狀態去認識他們。

一種是,當他們滿足又平靜的時候;另一種是他興奮(哭鬧)的時候。

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寶寶處於哪一種狀態,幫助他們從睡眠或者清醒時的滿足,過渡到吃奶時全力以赴地貪婪攻擊狀態。

這個階段,媽媽不必抱著會寵壞寶寶的焦慮,而應該儘量回應、滿足小嬰兒的需求,充滿愛意,不急躁、不焦慮、不緊張的擁抱與接觸,會帶給寶寶親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同時,我們也要把小嬰兒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明白他們有需求以及拒絕的權利。

比如對於吃奶,什麼時候寶寶是渴望的,什麼時候他扭過頭去就是拒絕的,媽媽們也要慢慢懂得分辨並且尊重。

2

將世界介紹給寶寶

寶寶對於世界的認識,是依靠父母一步一步介紹才逐漸明晰的。

兩歲到四歲的孩子,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我們跟孩子分享的世界;另一個則是小孩自己想象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重疊在一起的。

小寶寶通常通過遊戲,表達他們想象力豐富、鮮活逼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焦慮,以及那些不加以約束就會導致焦慮的想法和衝動。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小孩希望通過遊戲,表達恨意或者攻擊的衝動。只有通過遊戲和幻想,他們才能夠充實自己。

在遊戲中,孩子們發展著自己的人格,以及社交關係,他們會在遊戲中結交朋友和樹立敵人。

當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遊戲常常也能幫我們大忙。因為孩子尚不能全部理解我們成年人的語言,所以藉助遊戲與他們溝通效果會更好。

3

幻滅與覺醒

看了前面的敘述,有人可能會生出疑問。如此全身心的去滿足寶寶,真的不會讓他們“恃寵而驕”嗎?

在溫尼科特看來,母親滿足寶寶的需要,的確會漸漸給寶寶造成某種幻覺,覺得這個世界可以通過自己的需求和想象被創造出來。

此時,媽媽對於寶寶,也應該逐漸由完全的滿足和回應,開始慢慢撤離,讓寶寶完成對這種“自我為中心”的幻覺的幻滅和覺醒。

我們前期的回應與配合,是為了啟發小嬰兒“這個世界是個好地方”的念頭。

但我們終有一天,應該讓寶寶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會自動提供給他們內心所渴望的需要和東西,也不會因為他們的興奮(哭鬧)或者一時興起而即刻達成。

斷奶,便是這樣一個過程。

媽媽們必須做好準備,能足以承受小寶寶的憤怒,以及隨之而來的糟糕又可怕的念頭。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父親在育兒中的作用

1

為妻子提供良好的育兒環境

其實,小嬰兒最需要的,是一個放鬆自己、自然陶醉在育兒過程中的母親。

這樣的母親,一般也能自然而然的和小嬰兒相處與配合的很好。

而初為人母的媽媽們,能不能在生產後從照顧小孩當中得到樂趣,也仰仗於是否可以避免無知和恐懼所引起的過度緊張。

所以,這個任務就應該交給父親。

他們應該能盡力提供一個平和的環境和某種保護,讓母親可以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家裡,專心照顧小寶寶,而不必分心處理外面的事物。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2

營造幸福美好的家庭氛圍

小孩子對家庭氛圍其實是非常敏感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滿,最先有所體會的也會是小孩,他們會變得更加輕鬆、滿足,也更容易養育。

做父親的也應該為了營造這種氛圍做出努力。

3

做妻子的道德支柱

父親必須做母親的道德支柱,為她的權威撐腰,併成為家中秩序和規矩的代言人。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母親管教孩子的時候,父親應該和母親站在同一條戰線。

母親努力在孩子生活中培養的秩序和規矩,父親應該也能“說到做到”,成為孩子行動上的榜樣。

4

在性格上與妻子的互補

父親與母親身上那些不一樣的特質、性格,都會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

所以,媽媽們也應該懂得放手,設定個“父子日”、“父女日”,把他們開開心心地送出門,讓他們來一次徹底地、不被打擾的獨處。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嬰兒的成長和發育需要父母,卻又不完全依賴父母

溫尼科特一直在強調:要自始至終,把小嬰兒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

小嬰兒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雖然小嬰兒時時刻刻需要我們,但他們的成長和發育並不完全依賴於我們。

每個寶寶都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小生命,他們與生俱來有著成長和發育生生不息的強烈慾望,就像某種本能。

寶寶在母親的體內受孕,那一刻起,就成為我們體內的房客。出生之後,他們又成為了我們懷中的房客。之所以稱其為房客,是因為我們與寶寶之間,存在著某種短暫的“租用”關係。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那些最開始無條件的回應都是暫時的,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甚至可以說,不會持續太久。

母親沒有必要為寶寶的活力負責,小孩也並不是我們手中的陶土,可以任由我們捏塑。

我們根本沒必要以為,自己必須為孩子成長的結果負有全部的責任。

如此沉重的負擔,只能壓垮為人父母的樂趣。

到頭來,我們發現,寶寶們需要的永遠是那些懂得相信自己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觀

每個孩子在誕生之時,都帶著自己的世界觀,以及控制自己小小世界的慾望。

所以,當你以為婚後的自己,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生活,或者讓家庭生活按照自己規定的秩序進行的時候,孩子的出世必將打破這種“自由”。

對於屬於我們的地盤和我們小心翼翼建立又費心維持的秩序來說,孩子無疑是個不小的威脅。

在溫尼科特看來,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支配權力,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很好的成長。雖然這樣一來,我們無法避免會和孩子的權利起衝突,但仍然比完全犧牲掉孩子的權利要好。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人人都喜歡按自己的方式來生活。所以,為何不讓孩子們也擁有房間的一個小角落,或者一小面牆,讓他們根據心情、幻想和一時興致去弄髒或者整理、裝飾自己的小天地。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小小地盤,也有權利每天佔據父母們的時間。

作風強勢的父母和根本沒有主見的父母,對孩子的教養都沒有益處。

孩子的生活並非容易

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只會躺在床上,或者每天只用來吃喝玩樂的小傢伙,還有什麼生活上的困難嗎?難道不是每天忙得四腳朝天,被他們使喚得團團轉的我們更艱難嗎?

其實,並不然。

孩子們,會時時刻刻和自己的本能慾望、衝動做著鬥爭。

溫尼科特認為,我們可以把幼年想成一個逐步建立信仰的過程。我們對人事物的信仰是透過無數美好的經驗,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這裡的“美好”是指夠滿意,也可以說是需求或者衝動已經得到了滿足與合理化了

這些美好的經驗是用來跟不好的經驗作比較的,而“不好”是我們用來描述終究免不了會產生的憤怒、痛恨與懷疑。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在充滿了自我本能和慾望的世界裡,跟這些衝動共存。實際上,這才是最最困難的。

嬰兒的生理體驗決定了他們天生具有某種原始的恐懼,他們通過攻擊來應對這種恐懼。寶寶要從本能衝動成長為可以有辦法控制萬事萬物,這整個發展過程是十分錯綜複雜的。

就連心理學家也無法告訴我們到底有多複雜,只能說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但是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們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擁有安全感。所以此時,為人父母所要做的,便是在孩子從幻覺到幻滅的過程中,陪在他們身邊,給他們提供幫助。

孩子們大部分的尖叫、亂髮脾氣,都屬於內在與外在現實之間的拉鋸戰,我們必須要把這種拉鋸戰看做成長中正常的一環。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當嬰兒成長為幼兒,教養方式應該有何變化?

對於幼兒,我們要明白以下幾點:

幼兒的情感年齡也許會與實際年齡不符

每個四歲的小孩,在情感上都有可能只有三歲、兩歲、甚至變為剛出生的新生兒。幼兒的情感年齡會前進,也會倒退。

對於幼兒,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以身作則

對於幼兒來說,給他們灌輸生硬的道德觀念和淳淳教誨,多半是效果甚微的。

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父母與父母的行為,以及孩子所察覺到的父母之間的夫妻關係。孩子吸收、模仿和反映的,其實都是這些行為與關係。

不能用幼兒園代替父母的職責

幼兒園的功能不是要取代缺席的父母,而是要補充和延伸父母在孩子嬰兒期獨自扮演的角色。

這個時期的幼兒,在同時進行三項心理建設:

  1. 建立自我的概念以及建立自我跟他們所想象的現實之間的關係
  2. 發展和單獨一個人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3. 發展和母親以外的多人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學齡前的兒童,都在經歷最強烈的衝突,他們正在學習如何理解外在現實,試著認識到母親有她自己的生活,不能像專屬於某人似的被佔有。

幼兒園,便給孩子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們跟雙親以外的人建立深刻的私人關係,比如和學校的老師,其他小朋友做朋友。

對於孩子來講,去上學也意味著一場“幻滅”,有點類似於之前提到的斷奶。是孩子應該體驗的情感,也是父母應該好好引導和陪伴的過程。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對於孩子來講,從出生一直到五歲,是一段漫長的歲月。要想渡過這段歲月,孩子們必須要仰仗於我們的幫助。

但溫尼科特也不斷在提醒著我們,我們給予孩子的幫助和條件,只要足夠好就行,不必完美或者毫無缺失。隨著孩子智力增加、身心成長,他們會漸漸變得有辦法容忍失敗,會為了面對挫折而提前做好準備。

孩子需要的成長條件,應該是不要停止、不要公式化,不要固定。

這也就決定了,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必須隨著孩子的年齡和不斷改變的需求,隨時在教養方面做質與量的調整

就像溫尼科特所說,為人父母,並沒有什麼育兒教科書、育兒法則可以作為庇護所,讓我們可以照單全收。

這也就意味著,作為父母光有頭腦還不夠,必須要投入情感、用心才能做得好。

而且,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當然,這個“好”,“足夠”就行了。

-END-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不用完美,做足夠好的媽媽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