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最獨特的特性是什麼?

——讀《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

作者:高志奇,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

社会学最独特的特性是什么?

《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第8版),[美]喬爾·查農著,王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文中標註引文皆引自本書

知識之間無界限,學科之間有分別。對於學習知識,要抱有最大的包容態度,不遺餘力去學習,才能有所收穫。每個學科的知識都是獨特的,但卻不是獨立的。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政治、歷史、文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化學、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學,都會對社會學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遺憾的是,人的精力非常有限,而知識卻無限。進入到知識爆炸時代的今天,沒有人可以學完所有知識,即便是自己所屬學科的知識,也是沒有辦法學完的。將自己的精力僅侷限於自己所屬的學科,看起來是更專了,但卻將視野限制住了,若是到處採集知識,卻又顯得像是無頭蒼蠅,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既要博又要專,確實很難做到。一個學科之所以是一個學科,一定有自己無可替代的特性,它不僅是獨立的,更對認識和理解社會有自己獨到的視角。那麼社會學最獨特的特性是什麼呢?什麼樣的特性讓社會學與歷史學、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相區別。這個問題或許有人可以解答,但是否就會讓大家滿意,可能還是個未知數。社會學在西方學科史上已經有180年的歷史。中國進入近代以來,在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努力下,社會學被引進中國。雖然早期的中國社會學,與教會學校有著必然聯繫,但是經過中國社會學學者的努力,社會學中國化依然取得了不小成就,產出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成果。

中國社會學早期的成果,有著自己鮮明的特性。然而,好景不長,新中國成立,經過較大幅度的學科整合後,社會學在中國被取消。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要趕快給社會學補課。此後,社會學的恢復重建工作才正式開始。從1979年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到現在,已整整四十年,“四十而不惑”,中國社會學也進入到了不惑之年。四十年的努力追趕,中國社會學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際學術界也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但是中國社會學還是缺乏自己鮮明的特性,模仿較多,獨創較少,尤其是套用方法,照搬理論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誠然,現代化將世界扁平化,使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國與國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必然更加深入,但是在學習的同時,不能忽略自己的特性,要善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社會學。社會學有自己的特性,中國社會學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國社會學首先必須服務於中國社會。只有服務好中國社會,才能更好的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喬爾·查農是美國社會學界一名非常著名的學者,他所著的《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對社會學最獨特的特性進行了深入闡發。更重要的是,他結合美國社會的特點,闡發出了美國社會學的特性。這是這本著作最值得學習的地方。《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是第8版翻譯的名稱,此書的第7版和其它版本我沒有見過,但第6版我見過。第6版由汪麗華譯,被翻譯成《社會學與十個大問題》。與第6版相比,從形式上看,第8版增加了一章內容:“世界正在變成一個社會嗎?”。此外,編排上也略有不同。我並沒有將兩個版本的內容進行過仔細對比,我想這完全沒有必要。新修訂的版本,一定具有新的內容,這是毋庸置疑的。十堂課也好,十個大問題也罷,稱呼不同,但要表述的內容基本一致,核心就是要闡述社會學最獨特的特性——社會學的與眾不同、社會學的功能、社會學的價值、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是一種視角,即一種思考方式,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觀看和探究世界的方式”(序言P3)。這樣去認識社會學,是不是覺得容易多了,問題是什麼樣的視角,或者說方式,才是社會學的,也即這種視角或方式只有社會學才有。

《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面對的閱讀對象非常寬泛,“本書便是寫給所有尊重教育的人”(序言P2)即是證明。“本書預定了一個基本假設:學生們很喜歡討論這些問題並想知曉這些問題的答案”(序言P5)。確實如此,每個人都會對書中所探討的問題非常感興趣,因為這些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受這些問題影響,被它們所困擾。“社會學家如何研究社會?”,這好像是社會學家的事情,與我們一般人好像沒有什麼關係。然而,“社會學家在處理問題時是謹慎的、思辨的和不確定的,它講述的更多是如何思考”(P3)。就是因為如此,當我們懂社會學,學會用社會學方式思考時,我們就會理解很多事情,就會明白之所以如此到底是因為什麼。當一個問題出現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處理方式,而社會學為何偏偏獨特呢?因為社會學不會進行簡單的歸因,它至少會告訴你“我們作為個體所面臨的問題,事實上都是由社會問題造成的”(P7)。這樣理解,明顯有助於找到解決辦法。“任何觀點的真偽都必須由一種中立的標準來裁定”(P8)。所以保持價值中立就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然而,我們都知道保持價值中立是很難做到的,儘管我們一直在倡導,而沒有價值中立意識的人,更難以辨別觀點的真偽。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接受的觀點是那些經過細緻、有條理且誠實地梳理過的觀點”(P9)。因此,我們必須首先要做到不盲信、不偏信、不聽信。

“社會學的目的是提問”(P10),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是我們的強項,雖然我們也經常會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可是建議總歸是建議,能否被採納和執行,並不是我們所能左右了的。“實證證明是社會學的基礎”(P12)。何謂“實證證明,即觀察得到的證明”(P11)。這印證了眼見為實和眼見為真。看到的才有可能是真的,而要通過觀察尋找到支撐的證據,實際上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可能找到所有證據,或者說總是有例外沒能進入到我們的觀察。因此不斷髮現,不斷證明,不斷打破會一直持續下去。“社會學(及其他科學)中永遠不存在終極真理;這是科學家們之間一場持續不斷的辯論”(P16)。社會一直在發展,真理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修正自己。倘若真存在終極真理,那我們恐怕是看不到,因為這意味著社會的終結。作為社會學家,懂得觀察很重要,但更要學會細心觀察,要明白“人類每一個不經意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P17)。我們要非常善於打破常規,從打破中發現常規,從常規中發現不常規。社會學家或許是最令人厭煩的人,因為他們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非常善於打破日常生活的寧靜。“對人們給出的答案刨根問底,揭穿他們信以為真的,通過控制個人和社會的偏見來考查現實,儘可能仔細地觀察社會中的人類”(P23)。這便是社會學家的任務,或者說是他們的社會職責。

“成為人是什麼意思”?人就是人,這好像沒有什麼可解釋的。當你知道自己是人時,就已經成為了人。動物一定不知道自己是動物,可人知道自己是人,使什麼讓人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把自己歸為動物的一類。或許我們可以說社會化讓人成為人,可是社會化又是怎麼來的,第一個成為人的人是怎麼成人的。這樣追問下去,估計難以有什麼結果,但卻不難發現,這個問題確實很困擾人。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因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人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社會性指的是人的依賴性,即人不能獨立而生存,文化性,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人。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看到的人都是被文化塑造了的人,否則,我們該如何與他們交流和溝通。處於同一社會的人,是具有很多相同特性的人,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的文化起源與我們的社會生活,而我們的社會生活的延續則取決於我們的文化”(P27)。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我們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人類的生存是一種社會事務”(P29)。這是因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物質上,還有精神上。依賴他人生存下去是前提,但更希望依賴他人生活幸福。第一點容易做到,而第二點則是非常難的,有些人或許一輩子都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生活。除了現實的客觀不幸外,還因為人有精神能動性,他有自我感覺。也許他的生活在其他人看來已經很幸福、很完美,可是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他有更高的目標。

人是社會的,社會是人的,“成為社會的也就意味著人類需要他人來維持生存,需要社會化來學習如何生存”(P37)。成為人不難,難得是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每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大體相同,但是在細節上往往有著天壤之別,比如人社會化的起點在家庭,可是沒有人的家庭是相同的,這就必然導致人與人是不同的。再者,就算是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因為性別、出生順序的不同,也必然會經歷有差異,甚至是很大差異的社會化過程。所以學習生存,是對人生存能力的一種挑戰。人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人,也因為學習到不良的東西泯滅人性。所以天生為人,不等於真正為人。

社會是人的社會,而“社會是怎樣成為可能的”?社會是一種組織,“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大的社會組織”(P47)。組織自然有組織的規則,對社會來講,這個規則就是文化和制度。社會是人類互動的產物,互動在人成為人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若人類之間不互動,則不會產生語言,自然也就不會有人。所以“人們必須互動,才能使得社會得以開始並持續存在”(P49)。可能有人會說,動物之間也有互動,確實如此。但動物的互動是一種本能反應,簡單粗暴是其最大特點。而人就不同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複雜的,更多是一種符號互動,就連肢體的簡單抖動,比如眨眼,都會有其在特定情境下的含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在交流和傳遞信息,更可以形成社會模式,顯然動物的互動是不會,也不可能形成任何模式的。“社會模式指的是社會互動變得具有規律性、受調控並達到穩定狀態,個體行為者可以據此根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P54)。知道該做什麼,就會努力把該做的做好,而把不該做的放一邊。若把不該做的做了,把該做的沒做,一般是會受到懲罰的。所以社會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它不允許人們不遵守,若有人打破規則,就必然要受到相應的懲處,否則規則就喪失了意義。沒有規則的社會是混亂的,這樣的社會是人不能容忍的。當舊規則被破壞時,人們就會想辦法建立新規則,這也是社會模式的體現。規則是人定的,定規則的人一定是出於什麼目的才制定了這樣的規則,而不是那樣的規則。一般情況下,“規則、價值觀和信仰都是某種程度的誇大,旨在保護社會中的權力階層,進而幫助維持社會秩序”(P56)。這就是社會,而不這樣做,顯然是不行的。

“社會結構是讓社會成為可能的另一個重要模式”(P57)。社會結構的形成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人與人之間之所以互動,是因為需要,所以為了能夠正常生存和生活下去,人與人之間就在無形當中開展了有效互動。人在互動過程中,建立了規則,對人進行了劃分和排序,就變成了有形的社會結構。每個人都在社會結構中,充當一定的身份,扮演一定的角色。社會是一個組織,是組織就需要制度,沒有制度的組織是存在不下去的,而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了約束組織中的人。“制度這一術語意味著,一個行為是受到尊敬的、適時的、重要的和具有指導性的”(P60)。因此制度實際上就是要求,而要求的存在實際上是因為有需求。如此,建立制度既是為了滿足要求,同時也是為了滿足需求。當需求不能被滿足,尤其是大部分人的需求不能被滿足時,就會出現社會問題。這樣,制度即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生。“制度雖然會有懲罰,但它也會鼓勵人們做出貢獻”(P64)。一個人願意為社會做出貢獻,不僅是制度上的要求使然,同時也意味著他對社會的認可。正是因為他認可這個社會,他才願意為這個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所以,“一個組織之所以能夠正常運作,部分原因就是人們對該組織的認同”(P64)。能夠認同,說明人們對組織有強烈的歸屬感。有認同的,自然也就有不認同的,兩者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對於衝突,我們總是對它帶有成見。實際上,衝突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衝突是良性競爭,是理性衝突,是討價還價,是感情和價值觀的表達”(P66)。可見,盲目壓制衝突實際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避免衝突和消除衝突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衝突,“沒有衝突,也就不會有變革;正是衝突的存在才帶來了變革”(P67)。因此,正視衝突,直面衝突,並引導衝突向積極方向發展,才是應對沖突的最佳選擇。

在簡單瞭解了人、社會和社會學家之後,對於人的不平等、人的自由、人的不同、人的苦難、人的影響等就相對比較容易理解。社會一經形成,自然就有了維持其秩序的規則,在各種規則的影響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自身條件的侷限下,在努力程度的不足下,自然就會產生不平等、不自由、人的不同以及人影響力大小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社會性的,也是個人性的;即它們產生的原因是社會性的,同時也與自身不可分割,解決這些問題,非個人所能及,卻離不開個人的努力。“社會學的一個目標就是,努力以某種方式與社會不平等和平共處,並就它產生的原因尋求共識”(P72)。不平等不能消滅,只能將它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範圍,而其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樣化的,但最基本的原因必須要找到。我們與不平等對抗,也只能是“理解並記錄各種類型的不平等”(P73)。不平等與差異是緊密相關的,差異形成了勞動分工,“伴隨勞動分工,不平等也就出現了”(P75)。要徹底消滅不平等,就必須消除差異,消除勞動分工,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為了使社會保持現有的秩序,人們會想盡各種辦法,讓不平等一直保持下去。“人類是自由的嗎?”,一定不是。自由一定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在一定前提和條件下的自由,絕對的自由實際上是毫無自由可言的。自由就是“一個人控制其自身生活的能力”(P102)。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往往很難控制其生活,而有些人甚至就不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有的人本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但就是不改變,成為社會的寄生蟲。我們可以尋找導致這個人如此的社會原因,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他自身的原因。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是自由的兩個方面,有思想的自由,未必就有行動的自由,而自由的行動有可能讓人喪失自由,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行動不自由,並不意味著思想不自由,但沒有了行動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恐怕也難以發揮作用。“我們想做的並非就能簡單地由我們自行決定”(P132)。這並不能說明我們是不自由的,因為我們若能自行決定,可能會讓別人不自由。人的自由程度也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結果,即社會要求的自由。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這是肯定的,造物主不可能造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這是自然規律,不能違背。所以,無論怎麼樣做,都不可能讓兩個人變得一模一樣,更不要說讓如此眾多的人相同。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就是因為我們是不同的人,從而才讓我們相互區別。

至於種族中心主義,所有社會都會不同程度多少有一點。覺得自己國家好,覺得自己的好,不就是一種中心主義嗎?“我只和某些人打交道並通過這些人形成了我的價值觀”(P145)。我的價值觀與一些人的價值觀永遠都不會相同,註定我們不可能來往,即便是很親近的人,因為價值觀的差異也會行同路人。如一些婚姻的破裂,就是由於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雙方都以自己為中心,誰都不會讓步,結果自然是分道揚鑣。不同是一種客觀存在,所以學習他人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如果無法徹底改變學校教育的目的,我們也就不能建立一個跟其他社會類似的教育體系。制度的發展不是無中生有,我們的方式始終都是圍繞著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和問題來發展的”(P154)。方式的重新選擇,是因為目的發生了變化。這個目的到底是什麼?必須要搞清楚。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些好的做法,就盲目照搬,這樣做是絕對不可取的。然而,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卻比比皆是。由於我們根本就沒有搞清楚人家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而且我們也忽略了我們和人家之間的差異,最終,盲目照搬的結果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我們的行為成了沒有什麼良好結果的大笑話,更讓大家怨聲載道。試想一下,這樣的結果是原先的初衷嗎?因此,單純為形式而學習形式,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社會學總是吸引著那些有心去理解塵世間苦難和想法給世界帶來正義的學者”(P158)。苦難通過個體體現,但其根源在於社會,而且非常複雜。不平等會帶來苦難,戰爭、疾病等也會帶來苦難,而且苦難本身還帶有主觀性,諸如“有錢人的痛苦”。不過,我們一般所理解的苦難,更多是客觀性的苦難,不會過多糾結於那些有錢人的主觀感受。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人只要來到這個世界,就或多或少都會面臨一些苦難,而有些人由於出生區域本身就多災多難,於是註定其一生可能都難以逃離苦難。現在苦難已經世界化,“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活是由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事情造成的並塑造了我們變成什麼樣子”(P190)。社會的力量非常強大,註定個人的影響是有限的。個人要發揮較大的影響力,必須藉助於其它條件,而不是單獨依靠自身。當一個人處於位高權重的位置上時,他便可以動員各種資源,影響社會;相反,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人,那他的影響力就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個體對他人的影響,個體對組織的影響,個體對社會的影響,在不同的條件下,激烈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一個宿舍中的人,由於一個人很勤奮,其他人很懶惰,當懶惰中的人也有勤奮的慾望時,這個勤奮的人才有可能起到榜樣作用;相反,當其他人對勤奮的人不屑一顧,甚至輕蔑時,這個勤奮的人就不會起到什麼榜樣作用。因此,影響是有條件的。

對於宗教,我想說的是,現在宗教的影響力遠不如從前。西方自宗教改革後,更加註重人在俗世的作為,不再把來世當成一種自我安慰。這大大減輕了宗教對人的束縛,使宗教的神秘色彩逐漸褪去。不過,宗教對於人精神上的慰藉也是不能忽視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起到了鎮痛作用。中國一直都不是教權國家,中國人對於教的信奉更淡泊,但是基督教在農村的傳播和蔓延也是需要關注的。我不認為某某主義也屬於宗教,因為宗教在我看來更多帶有神秘性,而主義是現實的。人們信奉主義,比如中國人信奉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解決了中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是盲目照搬主義,而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有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交通現代化,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更加縮小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全球化正在創造一個全球社會的結構、文化和制度,它在逐步確立一個社會組織的新層次”(P261)。這個過程有助於世界社會的形成,但離真正的世界社會還相去甚遠。未來是否真的會形成一個世界社會,這不好預測,但短時間內世界應該還是現在的樣子,不會有太大變化。當今世界,一個超國家的力量正在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這就是跨國公司。“《福布斯》列出了全球25大公司及其總部所在地”(P272),這25個公司沒有一個是中國的。因此“全球化的確讓很多人都受益——但卻不是所有人,受益範圍僅出現在確實有進步發生的中國、印度和東南亞某些局部地方”(P273)。可見,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才是王道。華為的崛起,讓美國坐不住了。越是如此,我們才更要發展好自己。只有我們真的崛起,其它國家才不敢為所欲為。

每一個初次接觸社會學的人,可能都會問到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個問題。為什麼學社會學?因為社會學有用。學了社會學,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總之,理解一切。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一定也會增加我們的煩惱、痛苦和不解。這是正常的,不需要太過擔心。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能否堅持學習和理解下去。“大學應該是一個能讓人們為其日後就業做好準備的地方,但學校也必須給學生提供一種能讓他們更好理解自身、社會、這個世界和這個宇宙的教育。如果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鼓勵這種廣泛的理解和驅使學生思考、調查和仔細考察自己的生活與其所在社會的關係,那麼社會學就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P298)。對於大學教育的目標這樣闡發,我想應該沒有什麼異議。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該如何做,才是關鍵。我們最害怕的就是本末倒置,為了形式而形式。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那我們這樣做還有什麼意義。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時候把老師請下大學講臺了》,看完後確實讓人震驚,也讓人無奈。大學老師在學校現在竟然變成一個不被信任的群體,讓他們站在講臺上授課,豈不是誤人子弟。學校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是必要的,但也要給老師最基本的自由,給予他們最起碼的信任。這是對老師的理解和尊重。“社會學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對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社會進行客觀考察”(P298)。想要更好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一切,那就學點社會學。對於後記“我們是否應該對人一概而論”?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行動卻是肯定的。我們總是喜歡給某一年代的人貼上我們所認為的標籤,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區分不同時代的人嗎?我想應該不是。每個時代的人,其成長的社會環境不同,與其說那些特徵是屬於某代人的,不如說是屬於那個時代的。

社會學因其特殊的視角,使學習它的人擁有了理解的能力,這是社會學最獨特的特性。對於《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所講述的問題,也是學習社會學不得不面對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依然可以繼續探討,並尋找新的答案。問題無止境,理解無止境,答案無止境。

購買本書請戳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