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真的想傳位給宋太宗嗎?大錯特錯,請看這件事兒

大家都知道,北宋開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打下了一片大好山河,可是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突然暴亡,隨後新帝登基,令人詫異的是繼位的不是宋太祖的兒子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為什麼說詫異呢?歷史上皇位的傳承通過兄終弟及的方式的不在少數啊,但是那都是在先帝無子的情況下,弟弟不得已才繼位的。而宋太祖作為一代開國帝王,驍勇善戰,身體體質自然也是非常棒,他死的時候,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已經成年了啊,那麼繼位的還為什麼是弟弟趙光義呢?

宋太祖真的想傳位給宋太宗嗎?大錯特錯,請看這件事兒

長期以來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所謂的金匱之盟是指的是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我覺得這個金匱之盟百分百個假貨,肯定是趙光義搞出來糊弄人的

宋太祖真的想傳位給宋太宗嗎?大錯特錯,請看這件事兒

為啥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僅從一件事兒就可以看出來宋太祖其實並不是想傳位給弟弟的

那就是宋朝開國之處的遷都之爭,而矛盾的雙方就是皇帝趙匡胤和晉王趙光義!

宋太祖為什麼要遷都?一公一私兩個原因

首先就是北宋首都開封的問題了,自古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理位置三方面條件來考慮:軍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內,又利於御外;經濟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區經濟發達,能基本解決都城的物質需要。只需少量仰給於遠處;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於王朝管轄範圍的中心地區,或有通暢的水陸交通線路通向四面八方。就地理環境而言。自古統治者擇都大多選取龍盤虎踞、山河四塞、有險可守的形勝之地,很少選擇地勢平坦、難以防守之地。 而開封偏偏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方,這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後來發生的事實(宋遼澶州之戰,靖康之變)也確實證明了宋太祖的遠見卓識

再有就是宋太祖和弟弟趙光義的恩怨了,作為對皇帝大位有野心的親王,趙光義此人可不是一個善茬兒,趙光義的身份是大宋晉王,宋太祖長年在外征戰,而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尹,以趙光義為首的一些人形成了晉王集團。所以開封是趙光義的大本營,他在開封經營多年,關係盤根錯節,宋太祖對這個弟弟雖說信任有加但是也是心存戒心的。趙光義在開封如此結黨,籠絡人心,傻子也知道他是覬覦皇位啊

宋太祖真的想傳位給宋太宗嗎?大錯特錯,請看這件事兒

所以,宋太祖死活要遷都,但是他低估了此時趙光義的能量,遷都風波一出,朝廷立馬形成了兩派爭執了起來!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光義只用了在德不在險這一句話就把皇帝大哥給幹挺了

宋太祖被迫同意趙光義的建議,但是他不甘心,趙匡胤為了重聚人心,決定北伐北漢,再用一場大勝仗重新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以便於順利實現遷都,可惜當年的10月,宋太祖突然暴斃,留下宋朝一大疑案,也使宋太祖這次北伐中止!遷都大計也就此擱置,夠來宋太祖的預言果然應驗,北金鐵蹄之下,趙光義所謂的德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漢人歷史上最屈辱的靖康之恥的惡果其實在宋朝初年就種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