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時——中國經濟首季調研之製造篇

中國經濟走過了2019年首個季度。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製造業究竟怎麼樣了?近一段時間,記者密集調研,感受到信心,也聆聽了煩惱,觸摸到主動求變的脈搏。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製造業正蓄勢前進。

據新華社電

信心在提升:政策春風與產業風口疊加利好

調研中,不少企業都談到新變化:國家出臺支持民營企業、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政策效應在顯現;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產業新技術進入新一輪爆發期,帶來新機遇;製造業開放不斷提速,推動國內企業破局高端製造……種種因素疊加,企業信心在提升。

珠海智能製造聯合會副會長張光明介紹,一季度,珠海智能製造行業穩中有增,這除了因產業本身處於風口期,還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紅利,特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帶來許多新投資機會。

宏觀數據印證了企業信心的提升。3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在連續3個月低於臨界點後,重返擴張區間,升至50.5%,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6個月高點。

調研中,一些企業也坦言了煩惱和期待,外向型企業正在重尋新的市場和增長點;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成本壓力較大。在政策層面,不少企業提出,希望簡化減稅降費操作,讓政策更好落地。

當前,製造業尚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採訪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在積極作為、積極應變。

轉型新趨勢:融變、裂變、聚變

在調研中發現,製造業轉型和服務業換代、互聯網+提速等互動性越來越強,呈現三個趨勢:

融變——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傳統工程機械製造領域的代表,如今已轉型為集製造和服務於一體的企業。中聯重科總工程師付玲介紹,公司打造了一系列智管、智租、智享等垂直領域工業互聯網,為下游客戶提供了資產盤活等增值服務。

“現在一些企業,已分不清是屬於製造業還是服務業了。”在近期走訪多家制造業企業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在加快,製造業企業的商業模式在轉變,研發等每個環節都可利用服務提升價值。

裂變——

水漆,以水為稀釋劑的新型建材,具有節能環保、超低排放、低碳健康等特點。作為一家從工業貿易領域轉型而來的企業,今年一季度,河北晨陽集團的水漆產品延續了近些年銷量翻番趨勢,新建的智能化生產線也開始試生產。

近些年,製造業內部不斷湧現創新、綠色、共享等新型產業;產業與企業內部不斷湧現新產品、新工藝;市場細分在加快,這成為製造業釋放內生動力的重要來源。

聚變——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一些產業在集聚,例如航空產業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鎮江、嘉興、丹陽等地為支撐的長三角航空產業集群。

在珠三角,珠江東岸在打造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西岸在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帶。

產業集聚在降低製造業綜合成本、提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在顯現。

主動而為:抓住機遇的有效方案來自企業和市場

在調研中,製造業企業水平參差不齊。可以說,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優勝劣汰、破舊立新的過程。當前,企業家們談的最多的是“要創新!”

用創新,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北新建材研製開發的石膏板複合牆體等產品,讓牆直接“裝配”,且綠色環保。“我們將進一步提供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進一步挖掘翻修市場、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從單一產品製造商,轉變為綠色建築解決方案商。”北新建材董事長王兵說。

製造業企業中,創新的緊迫意識都越來越強,也正在尋找自己的創新之路。

用創新,掌握核心技術——

儘管當前汽車市場增速放緩,但因可再生和零排放特性,氫能源受到很多汽車企業的青睞。“我們現在正在研發第四代氫能源汽車。”北汽福田北京歐輝客車分公司副總裁秦志東說,掌握了核心技術,也就掌握了未來主動權。

練好“內功”越來越成為企業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企業,更關注“我能做什麼別人不能做的”,這讓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可期。

調研中,越是深入到企業內部,越能觸摸到活力與信心。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的有效方案,來自企業、來自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