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一)奧陶紀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海洋無脊物動物的全盛時期

在距今4.39億年左右的奧陶紀末期,由於全球氣侯變冷,大量結冰,地球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據信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另有一種說法是距離地球6000光年的一顆衰老恆星發生爆炸,強烈的電磁幅射殺死或說致死了絕大多數的浮游生物,食物鏈因此斷裂,因此許多食物鏈上層物種滅絕。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臺區,海水廣佈,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巖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佈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二)泥盆紀物種大滅

泥盆紀——魚類的時代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紀之間,據信是中太平洋地函柱噴發出大量火山灰和溫室氣體,使海平面下降和氣候劇變,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約82%的海洋物種滅絕。而海洋生物的大滅絕,卻使兩棲類生物得以大量發展。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顯示出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原始爬行動物——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的出現。

(三)二疊紀物種大滅絕

二疊紀——生物圈重大變革時期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二疊紀曆經4500萬年。距今約2.5億年前,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科學家認為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變暖、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卻也是最具意義的一次。由於絕大多數物種都已滅絕,地球上的物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更新換代,地球史也從古生代進入到中生代。這次滅絕對人類的產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三疊紀物種大滅絕

三疊紀——裸子植物的興盛時代

三疊紀延續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了,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估計有76%的物種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許多海洋生物消失。

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五)白堊紀物種大滅絕

6千5百萬年前——中生代末大絕滅

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在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生了地球史上第二大的一次物種大滅絕,約75%--80%的物種滅絕,宣告了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的消失。

據信是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抵達地球,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溫度極高,亮度遠遠超越太陽。地球表面在其強烈衝擊下,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遮天蔽日,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植物因沒有陽光大量死亡,幾乎所有的大型生物都滅亡了。

恐龍簡介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