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到最後,一無所有和一無所長哪樣更不能接受?

春芽葉子


人生在世一輩子,最可怕的就是走到最後一無所長,因為只要你有所長就不會一無所有。

隨著一聲啼哭,我們赤裸裸的來到人世間,我們的到來給每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希望。但是,我們是否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了家人的希望,滿足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呢?答案會因你的努力而不同。

趁年輕,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能力,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要求每個人都是國家棟梁之才,但是最起碼你能夠有一技之長可以養家餬口,而不是啃老。不論你是成功人士,還是普通老百姓,你必須要有一技那就是“品質”,它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人生走到最後,不論你留給後人的是什麼,大多數人回憶某一個人一般會說:他是個好人,他人不怎麼樣,就像後人評價岳飛和秦檜一樣。

為了避免人生最後一無所有,我們要趁年輕努力成為一名有“品質”的具有一技之長的人,無所技將會無所有。



威姐愛微笑


講兩個故事吧。

一位是我的同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畢業,2000年清華大學MBA碩士,職業經理人,34歲身份百萬。當時他可謂風光無限,高朋滿座。

08年認識一老鄉,在山西接了一個路基工程。沒想到,遇上山西連續大雨,一年的工程竟然幹了四年!分包商沒有賺到錢,捲鋪蓋卷跑了,致使他血本無歸,債臺高築。他不甘心,討要一年多工程款,直落得wgck蓬頭垢面,形如乞丐。妻子與她離了婚,親友怕他借錢,避之猶恐不及。重回深圳,步行了近千里,只剩下了半條命。

同學在死亡邊緣掙扎了一回,總算振作了起來,成為商海翹楚。

人生最後,不能一無所長,更不能一無所有。

另一位是同村一位老人。老人是遠近聞名的木匠,活好,能幹,又能勤儉持家,日子過得很是殷實。膝下四個兒女,雖無太大能耐,但過得都還不錯,算得上是幸福之家。後來竟迷上了鄰村一位寡婦,開始對妻子拳腳交加,最後把妻子趕出家門。兒女自此不再理他。臨終之際,除了他的妹妹,身邊沒有一位親人。最後呼喚著兒女的名字離開了人世。

如果一無所有裡包括親情,一無所有將是人生至悲!


鄉村滋味


人以死為尊,人以死為重,人以死為大。人走到最後終將是死亡。死亡之前講一無所有和一無所能還有點意義。真到了最後的時刻,在死亡面前,一無所有也好,一無所能也罷,一切都是沒用的了。無所不有隻有生前能有,無所不能只能生前才能。死後一了百了,火葬化成了灰。土葬化做土。塵歸了塵。土歸了土。生帶不來,死帶不走。對於那把塵土來說無所不有,無所不能還能有什麼用?生前種種留給沒走到最後的人去所有和所能吧。

前幾天在頭條看到這樣一段話頗有感觸。弟子問師父:"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師答道:“他們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彷彿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彷彿他們從未活過。 ​​​​

換而言之,人們總幻無所不有,無所不能,他們對生活能力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擁有,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彷彿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彷彿他們從未活過。




0雲小二0


一個人一輩子,作為年輕人,本來不該想,但既然看到了,也就來說幾句吧。

個人感覺,一無所有更加不能接受。我希望在老的時候,能看到子孫滿堂,能和媳婦一起,相伴夕陽下。

可能到那會,也就什麼都不爭了,該體驗的已經體驗了;想體驗的,可能也因為看了體驗不了了。

別人都說,老年人喜歡回憶。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只要和老伴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回憶。

而一無所長,到年老的時候,又有什麼用。我們吃了吃不動了;玩也玩不動了。有所長和無所長,又有什麼關係。



空留一處心靈淨土


當然是一無所有。當你人生走到盡頭。你一無所有之時,你才會明白什麼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深刻道理。年少時的豪爽大方結交的酒肉朋友們在你落魄的一無所有都會離你遠遠的。在每個黑夜,眼望星辰,縱然老淚縱橫,也無忌於事。社會本是如此。當你一無所有,人生到盡頭方恨晚。朋友,請給自己留一扇門。一無是處也只是說一個人無任何優點,人生沒生命閃光點。渾渾噩噩,碌碌碌無為的一生。但他有積蓄。他還敢面對生活的挑戰。懂得怎麼生活。所以要好於一個生活走到盡頭一無所有的人。請珍惜自己,就如同珍惜生命。


7682849907825


其實人生來就是一無所有的,赤條條的來,又赤條條的走,為了生存人就有了物質,是人本能的需求,為了生存有個保障,人們就拼盡全力的努力的勞作著,除了生存必需品外,還要有什麼保險啊,存款啊什麼的,等到老了幹不動的時候又有個指望,有的人養兒養女也是有這樣的想法。

存了許多錢,上了許多保險,心裡上有個安慰和依賴,人就能活得比較有踏實感。所有的財富你都能用上了嗎,其實也未必,只一種心理作用。也許人活著就是活的心情罷,也不知道。

聽到有一首《爭什麼爭》唱的不錯,那首歌裡是這樣說的:“你爭什麼爭,搶什麼搶,……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有房千萬也是睡榻一間……”其實臨了也是都是過眼雲煙。

這樣說好像有點虛無和悲觀,但也不無道理。所以人只是活的是心情,百萬富翁和乞丐活的質量不一樣,但哪個更快樂也沒有誰能下個定論。所以一無所有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一無之長,一技之長可以在你一無所有時創造出需要的財富。但如果你一無所長,即使把你放在金錢銀山裡也會坐吃山空,變得一無所有。由此看來一無所長要比一無所有可怕得多。有所長,才能更容易的由一無所有變得越活越有。


蓄流成河


我個人認為:還是一無所長更難接受。從佛教理論上講,我們要普度眾生,就必須要學有所長,有經世濟民之學識。只有這樣,我才能曉之以理,授之於眾,共度彼岸。

只有人生到了最後時刻,一無所有了,這個很正常,也符合大自然的發展規律。

人生在世,我們創造財富,積累財富,最後還是為了報答社會,奉獻民眾,以求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願與大家共勉之!


慈江退士


一無所有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本事。

一無所有可以去奮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不過自己沒去發現。

一無所長,應該是沒有長處。一無所有,應該是經濟困頓生活不幸福的詮釋,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我們變得一無所有,但也不能放棄自己,只要我們對自己還有信心,並且為之努力,我們就肯定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一無所有隻是眼下,以後怎樣誰也說不準,什麼是無長處?老話:天生我才必有用,摸對門路。

有不同見解的,歡迎在評論中討論。


雷雷9787


很顯然人生走到最後一無所有和一無所長,兩者都不能讓人接受。如果非要在二者之間選其一的話,那我就選擇一無所長。因為一無所長代表的是你沒有比較熟練的生存方式,而一無所有代表的是你什麼都沒有。如果人生走到最後你一無所成的話,至少你還有親情愛情。因此我認為一無所有比一無所長更加難以接受。實際上人活一輩子不就是想要一個溫暖的家庭,想要一家人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嗎?拋開其它一切的話,一個人如果走了之後,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個至親的人把你放在心裡,那就說明你沒有白在這個世上活一世。


我在家等你來了


一無所有是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一無所長之“長”,如果還包括精神層面的東西,那麼應該不能接受的就是一無所長。我寧願一無所有,也不願一無所長。

哀,莫大於心死!心,即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沒有精神層次的追求,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死了,這是人世間最悲哀不過的事情。古人說的很透徹。

無論是一無所有還是佔有一切,當你一無所長,必定在佔有一切的時候坐吃山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無力自救。思想行屍走肉,最終說什麼都沒有意義。

而你的心從不曾死去,你便會竭力抗爭,對命運說不,以實際行動改變一無所有的境況。即便到了最終,你也會為自己的不懈付出無憾無悔。

人可以一無所有,不可以一無所長。

所以,不要讓你的心死去,它是人生最後的暖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