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与博昌父老书》

(骆宾王 公元681年)

某月日,骆宾王谨致书于博昌父老:

承并无恙,幸甚幸甚。

云雨俄别,风壤异乡。

春渚青山,载劳延想。

秋天白露,几变光阴。

古人云:别易会难,不其然也!

自解携襟袖,一十五年。

交臂存亡,略无半在。

张学士溘从朝露,

辟闾公倏掩夜台。

故吏门人,多游蒿里;

耆年宿德,但见松丘。

呜呼!泉壤殊途,幽明永隔。

人理危促,天道奚言?

感今怀旧,不觉涕之无从也。

况过隙不留,藏舟难固。

追惟逝者,浮生几何?

哀缘物兴,事因情感。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虽蒙庄一指,殆先觉于劳生;

秦佚三号,讵忘情于怛化?

啜其泣矣,尚何云哉?

又闻移县就乐安故城,

廨宇邑居,咸徙其地;

里闬阡陌,徒有其名。

荒径三秋,蔓草滋于旧馆;

颓墉四望,拱木多于故人。

嗟乎!仙鹤来归,辽东之城郭犹是;

灵乌代谢,汉南之陵谷已非。

昔吾先君,出宰斯邑,

清芬虽远,遗爱犹存。

延首城池,何心天地?

虽则山河四塞,是称无棣之墟;

松槚千秋,有切维桑之里。

故每怀夙昔,尚想经过。

于役不遑,愿言徒拥。

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

野老清谈,怡然自得;

田家浊酒,乐以忘忧。

故可洽赏当年,相欢卒岁。

宁复惠存旧好,追思昔游?

所恨跂予望之,经途密迩。

伫中衢而空轸,巾下泽而莫因。

风月虚心,形留神往;

山川在目,室迩人遐。

以此劳怀,增其叹息,

情不遗旧,书何尽言。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某月某日,

骆宾王恭谨地向博昌

父老呈上这封书信。

承蒙问候,

也同样问候你们平安无恙,切望切望。

当初忽然一别,

我们便分隔在了两个地方。

故地的青山绿水,常引起我深深的思念,

几度秋露,几度光阴,古人说,

分别容易,相见很难,不想正是这样。

与你们分手以来,已经十五年了,

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活的活,死的死,

如今还健在的几乎不到一半。

张学士、辟闾公均已溘然去世,

家父当初的府吏、门生,

以及与他有交往的年老望重之人,

多数已不在人世。

唉,死生异路,阴阳永隔。

人生充满艰难而又如此短促,

又怎能说得清天道呢?

抚今追昔,不禁眼泪直淌。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时光匆匆而过,从不停歇,

人生却是如此莫测难定。

追念那些已经去世的人,

就更觉得这飘忽而过的生命还能有多久?

心中的哀伤由于环境而产生,

事理也随之而得到感悟。

虽然庄子有天地一指的说法,

认为无所谓是非与生死的区别,

但我恐怕还是首先感受到活着的劳顿;

虽然秦佚在老子死后只大哭三声,

可是我又怎么能因为怕惊扰了临死的人,

而不顾情理呢?想起那些死去的人,

我就只有悲泣了,其他还能说什么呢?

又获悉县治已迁往乐安故城。

那么,县衙官所都改建到那里去了,

原先县城里那些主要的街道小巷,

也就空留其名了。

可以想见,这些年来,

旧居中一定是庭院荒芜,

到处长满了杂草;

城内处处墙塌壁倒、林木如拱,

很少再能见到熟悉的人。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啊!如能化作仙鹤回到故地,

那辽东的城廓一定还是老样子,

但灵鸦飞来飞去,年复一年,

这汉南的陵谷却已起了变化。

先父过去曾出任博昌县令,

他那清德芳泽虽已远离人世,

却把深情留在了这里。

举首遥望这座城池,

哪里还有心思去想天地问的事情?

虽然这里地属古代四塞之国,

地名称作无埭,

但父亲安葬在此已有十个年头,

对于我几乎就像桑梓故里一样。

所以我常常怀着对往昔的追忆,

还很想念那些和自己有过交往的友人。

但总是忙于公务,不得闲暇,

只能说空怀此愿了。

今年收成很好,百姓平安无事。

老农们在一起淡谈说说,怡然自得,

闲来喝上浊酒一杯,

快乐得因而可以:

忘记掉心中的忧愁。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所以面对这丰收的好年成,

当能融洽相聚,

一起赏游,快快活活地直到年底,

难道还用得着惠赠书信,

在信中回忆昔日的交游?

遗憾的是,我渴望很久,

也曾路过附近、却只能伫立道中,

而让车子白跑一趟,

虽有顺道经过的情况,

却终于没有机会来看你们。

故地的清风明月,令我内心虚静,

驻足而神往;这山山水水,

是那样历历在目,

但我们却相居甚近而相隔实远。

因此我心怀惆怅,

越发为我们不能相见而叹息。

我对旧友怀有很深的感情,

绝不会忘记你们,

但信上又怎能将此完全表达清楚呢?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与博昌父老书》作者骆宾王,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杰出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约生于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骆宾王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

后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不久弃官游广陵。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

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写于此时,其文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业起兵仅仅三个月,就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在狱咏蝉》、《送郑少府入辽》。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骆宾王

《与博昌父老书》作品介绍

《与博昌父老书》是唐朝诗人骆宾王写给博昌父老乡隶的书信。

《与博昌父老书》大约作于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前后。骆宾王时除临海丞,复至齐境。虽“经途密迩”,离博昌甚近,但因公务紧急,只能“企予望之”,却不能同博昌父老欢聚,怅恨久之,因而给博昌父老写下了这封书信以寄情 。

《与博昌父老书》以骈偶为体式,对仗工整,铺张有序,节奏富于变化,用典自然妥帖,情怀真挚,语极恳切。

《与博昌父老书》从开首的“日月”至“不其然也”,是书信中常用的礼貌语言及热情问候之类的话,言词和婉,入情入理,充满了对往事深情的怀念和对长辈们的敬仰之情。从整体而言,这封书信的主体意识是怀旧言情,进而又生发出对人生短暂的哀叹。

紧接着,作者从怀人的哀思中进而转入感物的兴叹。表现对迁移县治的感慨,同时又描绘出城邑衰败的萧瑟景象。作者一面借典故颂扬父亲的政绩,一面表示自己不忘博昌父老的旧情。这样,不仅加强了感情的交融,而且能使自己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信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博昌父老的良好祝愿,希望他们春耕,夏种、秋收年成更好,过上太平安乐的日子,并表示期望能有适当的时机再来博昌亲自探望。

《与博昌父老书》作者对博昌这块“山河四塞”之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世事沧桑,感慨系之,他在追思和悬想中写下这篇文字,“别易会难”的悲凉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信中伤离别、感世事,哀亲故多丧,恨无暇相晤,实际上写出了作者的身世感受和人生困惑。

成长的记忆难忘的乡情之千古骈文名篇《与博昌父老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