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义寨村发现有史料价值碑石

作者简介:韩众城,山西浑源人,文史学者,其代表作《此邦犹是旧山河》,山晋出版社2018初出版,被誉为"山西近代史研究的力作"。

浑源县义寨村发现有史料价值碑石

义寨村发现赵国良岳父墓碑

赵国良(1871—1935),浑源顾册人,清末民初浑源名绅,拔贡出身,官至二品衔的内阁佥事、军机领班章京,以书法精湛闻名,素有“小军机”之称。

在清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朝廷官员有权有势,拥有多位妻妾是平常事。据有关资料记载,赵国良“娶妻李氏,续妻三房”,这就说明赵国良的元配为李氏,除李氏外,赵后来又相继娶过三位继室。笔者虽然看到资料写着赵国良有一位元配、三位继配,但觉得所称“续妻三房”中,并不一定都是继室,有可能包含有“侧室”(妾),即在某个年龄段中,有妻与妾同时存在。当然,这仅笔者一种猜测,并没有相关资料来印证。

赵国良的元配李氏的家庭情况不详。但是,经知情人告知,笔者于2018年10月在义寨村发现了赵国良岳父刘士秀的墓碑,从而知道赵国良有一位继室是义寨的刘氏。

义寨原名寇家寨,位于浑源城通往应县城的必经之路上,距浑源城45里。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施行“里甲制”,州县下面设“里”,“里”下面设置“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里”类似于现在的乡镇,“甲”类似于现在乡镇下面的所属村庄。浑源州编户为十四里,其中之一就有寇家寨里,可见寇家寨在当时是周边村庄的行政中心。清朝光绪年间以前,寇家寨的乡民因为名字不好听,便改为“义家寨”,又名“义寨”,“寇家寨里”由此变更为“义里”。义寨村东邻五里为西坊城村,西邻五里为小辛庄村,都归“义里”管辖之内,小辛庄村是笔者的祖籍,在民国以前属于“义里十甲”。

刘家是义寨村的大户,清末民初,义寨村出过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刘学圣。刘学圣(1882—1966),字子睿,宣统三年(1911)4月,山西大学堂西斋采矿冶金工程科毕业,获清廷赐给进士出身,史称“新学进士”,民国时担任过浑源县议会副议长、浑源中学校长等职,是当时闻名三晋的大教育家。浑源的名门望族素有联姻的风俗,笔者一度怀疑赵国良岳父刘士秀与刘学圣是直系亲属,但经甄别查实,刘士秀与刘学圣虽都是义寨村刘氏家族,且存在着同门远亲的关系,刘学圣是刘士秀的子侄辈。但是,刘士秀属于义寨村北院刘氏,刘学圣属于义寨村南院刘氏,他俩分属义寨刘氏家族的两门支系。

刘士秀(1846—1905),亦名刘嗣秀,号尚志,亲兄弟中排行第一,堂兄弟中排行第三,浑源义寨人。自幼爱学,经史子集,无不通读,为具有相当知识水平的州学生员,只是乡试数次不中,未能考中举人。父兄去世后,刘士秀废学而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担负起治家的重任。据说他生活俭朴,为人厚道,同乡和族亲受其恩惠者很多。还因家境殷实,捐封了正八品的修职郎官阶和四品衔,位列缙绅,以荣宗耀祖。北岳恒山是北面桑干河与南面滹沱河之分水岭,刘士秀的墓志铭上便有“虽桑干之北,滹沱之南,莫不慕其仁义,钦其德泽也”这样的盛赞。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士秀去世,享寿60岁。原配郝氏早已去世,继配张氏。育有子四女三,长子学禹、次子学涌、三子学程、四子学古等均在本村务农,长女适配州城赵国良,次女适配小道口李姓,三女适配州城穆姓。刘士秀去世时,已有三孙,长孙刘开元,次孙刘开国,三孙刘开基,均为长子刘学禹所生,唯次孙刘开国过继给次子刘学涌承后。

赵国良身为刘士秀的长女婿,两年前在吏部主事任上因丁忧在家乡浑源城守制,是刘士秀子侄辈中官阶最高者。就在光绪三十一年这一年,赵国良为父亲赵子青树立德泽碑,交游广泛的他邀请绥远城将军、满族大臣贻榖为德泽碑篆额、同乡名举人田应璜撰写碑文、同乡名举人张官书丹。现在,岳父刘士秀去世,赵国良便转请同乡进士孙秉衡撰写碑文,自己亲自书丹。

浑源县义寨村发现有史料价值碑石

义寨村刘士秀碑石

孙秉衡(1870—1943),浑源城关人,光绪乙未科(1895)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与赵国良同朝为官。应赵国良之邀,孙秉衡为刘士秀撰写碑文如下:

“先生,善人也,完人也。秉性忠厚,立志坚凝。忆平生之功业,幼而学习,壮而成文,经书既悉,子史亦通。应试几次,惜未能见重文衡,游泮采芹。迨至父兄逝世,家务纷纭,遂废学而治家焉。于斯朝而作,暮而息;衣服以质朴是尚,处事以勤俭为本;同乡之老幼恩惠遍施,一族之亲疏扶助时见。其当处贫而无谄,处富而无骄,虽桑干之北,滹沱之南,莫不慕其仁义,钦其德泽也。公寿六旬,子四,女与孙皆三,云尔。

兹因作歌而赞之曰:浑水滔滔,恒峰峨峨;治家有则,处世宽和。”

刘士秀葬于义寨村东北的祖塋,树立的墓碑坐南朝北,墓碑的正面刻字为:

“道光廿六年十一月廿四日吉时生

皇清例授修职郎、诰授四品衔刘公讳士秀号尚志行一又行三,元配郝太君、继配 之墓碑

光绪卅一年七月廿七日辰时卒

男学禹、学涌、学程、学古 孙开元、开国、开基 奉祀”

其时,刘士秀继配张氏尚在人世,故“继配”后面的名讳留白,以待日后补上;若干年后,张氏去世,本应在碑上刻上“张太君”的字样,可不知何故她的名讳并没有刻在墓碑上,那个地方就永远留成空白。

墓碑的反面刻有孙秉衡的撰文,落款为:“丁丑进士、内阁中书愚弟孙秉衡撰;吏部主事、钦加四品愚婿赵国良书。”

碑石上孙秉衡的称谓写的是“丁丑进士”,经查丁丑年为光绪三年(1877),孙秉衡时为七岁孩童,显然不可能是此科进士。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孙秉衡为光绪乙未科三甲154名进士。孙秉衡所撰碑文的称谓竟会出错,真让人不知所谓。

赵国良是知名乡绅,也是清末民初浑源最具声望的书法名家,他与多位浑郡名人共同合作过多通石碑。比如,1932年“北岳全图”碑,县知事董垚撰文,赵国良书丹;1933年,“万古流芳”恒山显灵碑,赵国良撰文,优廪生吴姿书丹; 1933年,“张官墓志铭”碑,代县名举人张友桐撰文,赵国良书丹;1934年,怀仁“马蕃墓志铭”碑,浑源名举人麻席珍撰文,赵国良书丹;1935年,“穆郇母亲墓志铭”碑,赵国良撰文并书,山西高等法院院长田汝翼篆盖。

赵国良、孙秉衡是浑郡清末民初的两位历史名人,此前从没有见到过他俩交往的历史资料。义寨村刘士秀墓碑,是仅知的这两位名士联袂合作的一通碑石,也是他们交往的惟一存世见证,对于研究赵国良书法以及浑源近代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佟永江先生提供刘士秀墓碑照片、刘德伟先生提供义寨刘氏家族相关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