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縣義寨村發現有史料價值碑石

作者簡介:韓眾城,山西渾源人,文史學者,其代表作《此邦猶是舊山河》,山晉出版社2018初出版,被譽為"山西近代史研究的力作"。

渾源縣義寨村發現有史料價值碑石

義寨村發現趙國良岳父墓碑

趙國良(1871—1935),渾源顧冊人,清末民初渾源名紳,拔貢出身,官至二品銜的內閣僉事、軍機領班章京,以書法精湛聞名,素有“小軍機”之稱。

在清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朝廷官員有權有勢,擁有多位妻妾是平常事。據有關資料記載,趙國良“娶妻李氏,續妻三房”,這就說明趙國良的元配為李氏,除李氏外,趙後來又相繼娶過三位繼室。筆者雖然看到資料寫著趙國良有一位元配、三位繼配,但覺得所稱“續妻三房”中,並不一定都是繼室,有可能包含有“側室”(妾),即在某個年齡段中,有妻與妾同時存在。當然,這僅筆者一種猜測,並沒有相關資料來印證。

趙國良的元配李氏的家庭情況不詳。但是,經知情人告知,筆者於2018年10月在義寨村發現了趙國良岳父劉士秀的墓碑,從而知道趙國良有一位繼室是義寨的劉氏。

義寨原名寇家寨,位於渾源城通往應縣城的必經之路上,距渾源城45裡。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劃施行“裡甲制”,州縣下面設“裡”,“裡”下面設置“甲”,一百一十戶為一“裡”,十戶為一“甲”,“裡”類似於現在的鄉鎮,“甲”類似於現在鄉鎮下面的所屬村莊。渾源州編戶為十四里,其中之一就有寇家寨裡,可見寇家寨在當時是周邊村莊的行政中心。清朝光緒年間以前,寇家寨的鄉民因為名字不好聽,便改為“義家寨”,又名“義寨”,“寇家寨裡”由此變更為“義裡”。義寨村東鄰五里為西坊城村,西鄰五里為小辛莊村,都歸“義裡”管轄之內,小辛莊村是筆者的祖籍,在民國以前屬於“義裡十甲”。

劉家是義寨村的大戶,清末民初,義寨村出過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劉學聖。劉學聖(1882—1966),字子睿,宣統三年(1911)4月,山西大學堂西齋採礦冶金工程科畢業,獲清廷賜給進士出身,史稱“新學進士”,民國時擔任過渾源縣議會副議長、渾源中學校長等職,是當時聞名三晉的大教育家。渾源的名門望族素有聯姻的風俗,筆者一度懷疑趙國良岳父劉士秀與劉學聖是直系親屬,但經甄別查實,劉士秀與劉學聖雖都是義寨村劉氏家族,且存在著同門遠親的關係,劉學聖是劉士秀的子侄輩。但是,劉士秀屬於義寨村北院劉氏,劉學聖屬於義寨村南院劉氏,他倆分屬義寨劉氏家族的兩門支系。

劉士秀(1846—1905),亦名劉嗣秀,號尚志,親兄弟中排行第一,堂兄弟中排行第三,渾源義寨人。自幼愛學,經史子集,無不通讀,為具有相當知識水平的州學生員,只是鄉試數次不中,未能考中舉人。父兄去世後,劉士秀廢學而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擔負起治家的重任。據說他生活儉樸,為人厚道,同鄉和族親受其恩惠者很多。還因家境殷實,捐封了正八品的修職郎官階和四品銜,位列縉紳,以榮宗耀祖。北嶽恆山是北面桑乾河與南面滹沱河之分水嶺,劉士秀的墓誌銘上便有“雖桑乾之北,滹沱之南,莫不慕其仁義,欽其德澤也”這樣的盛讚。

光緒三十一年(1905),劉士秀去世,享壽60歲。原配郝氏早已去世,繼配張氏。育有子四女三,長子學禹、次子學湧、三子學程、四子學古等均在本村務農,長女適配州城趙國良,次女適配小道口李姓,三女適配州城穆姓。劉士秀去世時,已有三孫,長孫劉開元,次孫劉開國,三孫劉開基,均為長子劉學禹所生,唯次孫劉開國過繼給次子劉學湧承後。

趙國良身為劉士秀的長女婿,兩年前在吏部主事任上因丁憂在家鄉渾源城守制,是劉士秀子侄輩中官階最高者。就在光緒三十一年這一年,趙國良為父親趙子青樹立德澤碑,交遊廣泛的他邀請綏遠城將軍、滿族大臣貽榖為德澤碑篆額、同鄉名舉人田應璜撰寫碑文、同鄉名舉人張官書丹。現在,岳父劉士秀去世,趙國良便轉請同鄉進士孫秉衡撰寫碑文,自己親自書丹。

渾源縣義寨村發現有史料價值碑石

義寨村劉士秀碑石

孫秉衡(1870—1943),渾源城關人,光緒乙未科(1895)進士,曾任內閣中書,與趙國良同朝為官。應趙國良之邀,孫秉衡為劉士秀撰寫碑文如下:

“先生,善人也,完人也。秉性忠厚,立志堅凝。憶平生之功業,幼而學習,壯而成文,經書既悉,子史亦通。應試幾次,惜未能見重文衡,游泮采芹。迨至父兄逝世,家務紛紜,遂廢學而治家焉。於斯朝而作,暮而息;衣服以質樸是尚,處事以勤儉為本;同鄉之老幼恩惠遍施,一族之親疏扶助時見。其當處貧而無諂,處富而無驕,雖桑乾之北,滹沱之南,莫不慕其仁義,欽其德澤也。公壽六旬,子四,女與孫皆三,云爾。

茲因作歌而贊之曰:渾水滔滔,恆峰峨峨;治家有則,處世寬和。”

劉士秀葬於義寨村東北的祖塋,樹立的墓碑坐南朝北,墓碑的正面刻字為:

“道光廿六年十一月廿四日吉時生

皇清例授修職郎、誥授四品銜劉公諱士秀號尚志行一又行三,元配郝太君、繼配 之墓碑

光緒卅一年七月廿七日辰時卒

男學禹、學湧、學程、學古 孫開元、開國、開基 奉祀”

其時,劉士秀繼配張氏尚在人世,故“繼配”後面的名諱留白,以待日後補上;若干年後,張氏去世,本應在碑上刻上“張太君”的字樣,可不知何故她的名諱並沒有刻在墓碑上,那個地方就永遠留成空白。

墓碑的反面刻有孫秉衡的撰文,落款為:“丁丑進士、內閣中書愚弟孫秉衡撰;吏部主事、欽加四品愚婿趙國良書。”

碑石上孫秉衡的稱謂寫的是“丁丑進士”,經查丁丑年為光緒三年(1877),孫秉衡時為七歲孩童,顯然不可能是此科進士。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載,孫秉衡為光緒乙未科三甲154名進士。孫秉衡所撰碑文的稱謂竟會出錯,真讓人不知所謂。

趙國良是知名鄉紳,也是清末民初渾源最具聲望的書法名家,他與多位渾郡名人共同合作過多通石碑。比如,1932年“北嶽全圖”碑,縣知事董垚撰文,趙國良書丹;1933年,“萬古流芳”恆山顯靈碑,趙國良撰文,優廩生吳姿書丹; 1933年,“張官墓誌銘”碑,代縣名舉人張友桐撰文,趙國良書丹;1934年,懷仁“馬蕃墓誌銘”碑,渾源名舉人麻席珍撰文,趙國良書丹;1935年,“穆郇母親墓誌銘”碑,趙國良撰文並書,山西高等法院院長田汝翼篆蓋。

趙國良、孫秉衡是渾郡清末民初的兩位歷史名人,此前從沒有見到過他倆交往的歷史資料。義寨村劉士秀墓碑,是僅知的這兩位名士聯袂合作的一通碑石,也是他們交往的惟一存世見證,對於研究趙國良書法以及渾源近代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佟永江先生提供劉士秀墓碑照片、劉德偉先生提供義寨劉氏家族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