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無敵艦隊,五次遠征西班牙,英國為啥幾十年還不是世界霸主?

清新小豹紋



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倫敦國家海事博物館)


英國“皇家海軍”的崛起是在亨利八世期間,到伊麗莎白一世期間,英國皇家海軍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海軍是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尤其在勒班陀海戰後。伊麗莎白一世出於英國國家利益,分別在:(1)以英國黃家海軍和私人劫掠船結合,打擊西班牙的海外商業和殖民地;(2)支持西屬尼德蘭對西班牙的反叛;(3)支持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等方面或明或暗的對抗天主教的西班牙,再加上伊麗莎白一世是新教徒,所以1588年西班牙腓力二世派無敵艦隊意圖征服英國。雖然我們一般都說因為這次遠征導致無敵艦隊的覆滅,但事實上,真正“擊敗”無敵艦隊的,不是英國,而是極端惡劣的天氣。換句話說,在無敵艦隊覆滅時的英國的實力,尤其是英國的海上力量,真的不能說是最強大的。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


而隨著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英國都鐸王朝絕嗣,愛爾蘭斯圖亞特王室入主英國,而斯圖

亞特王室傳統上是天主教徒。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斯圖亞特王室與英國新教貴族之間的爭鬥就成了英國政治的核心內容。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詹姆士一世雖然在1604年結束了與西班牙的長期對抗,但在1605年發生了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事件,英格蘭天主教徒試圖炸燬議會大廈,並殺死詹姆士一世及其家人,這導致了詹姆士一世與議會之間的一再衝突(雖然很多人認為詹姆士一世與議會之間衝突的原因是雙方相互之間的無解,而非有意想挑起衝突)。由於詹姆士一世與國會反覆因為財政問題發生衝突,導致了詹姆士一世多次解散議會,甚至從1614年解散議會後一直到1621年都在沒有國會的情況下實行了統治。另外,在外交上,詹姆士一世一直試圖避免英國捲入三十年戰爭。因此,雖然詹姆士一世統治期間,英國獲得了一定的休養生息,但在這種政策其實並不能將英國帶到國際舞臺的中心,反倒使得英國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力減低了。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第一位國王詹姆士一世


繼任的查理一世國王繼任以後就陷入了與試圖遏制王權的議會的爭吵之中。查理一世相信君權神授,因此想要加強王權。但由於:(1)未徵得議會同意而徵稅,試圖建立絕對君主專制;(2)宗教政策以及試圖與天主教徒聯姻;(3)未能援助三十年戰爭中的新教徒等問題,導致債臺高築的查理一世只能召開議會以徵稅籌款。但查理一世這一行為加強了議會的地位,並最終促成他的統治的垮臺。從1642年開始,查理一世在英國內戰中與議會軍作戰,1645年查理一世投降,但拒絕實行君主立憲制。1649年,查理一世被判叛國罪並被砍頭,君主制被廢除。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查理一世期間,國王與議會的衝突達到了頂峰,雙方甚至因此爆發內戰。在這種情況下,查理一世雖然想要創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正是為了籌集艦隊資金等問題導致了英國內戰。


英國查理一世國王


但是在君主廢除後的英吉利共和國和護國主期間,英國海上力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英吉利共和國在1651年頒佈了《航海條例》,並先後與荷蘭、西班牙和法國在海上進行了交鋒,並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標誌著英國皇家海軍的崛起。


“護國主”克倫威爾


隨著克倫威爾去世,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被迎回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雖然復辟的查理二世復辟了英國海軍,並且與荷蘭進行了第二次英荷戰爭、第三次英荷戰爭(英國與法國結盟對付荷蘭),但由於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尤其是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在英國實行絕對專制主義統治,長期關閉議會,導致財政危機,因此奉行全面倒向法國的政策。這某種意義上導致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迅速衰落下去,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實力上被法國海軍超了過去。


查理二世(上)和詹姆士二世(下)


英國的海上力量和國運的轉折點是在1688年,也就是無敵艦隊覆滅100年之際。這一年,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建立了立憲君主制,並堅定的加入了反路易十四的大聯盟之中進行作戰。1692年,英國與荷蘭聯合艦隊在九年戰爭中的巴芙樂海戰(Battles of Barfleur and La Hougue)中對法國的勝利標誌著英國經久不衰的海上優勢的開始。正是這一戰役以後,英國才真正確立了其海上優勢,並且隨著路易十四爭霸企圖的破產,以及大聯盟戰爭的勝利,英國才真正確立了其霸權,登上了第一輪霸權頂峰。


巴芙樂海戰



hording


首先,計劃趕不上變化,英國上層制定的大戰略說真的已經很棒了,但是形勢的變化和後期執行者的問題讓英國稱霸的進程推遲了上百年之久。而稱霸的時間也推遲到了1760年代。

英國起初不打算與西班牙直接進入到宣戰狀態。但是形式的變化(葡萄牙被合併、法國亨利三世對天主教聯盟的屈服等)讓英國一番認真考慮後,明面上也開始與西班牙為敵,這引發西班牙對英國的直接宣戰。

不過宣戰後英國憑藉靈活的戰略和戰術,以攻為守給西班牙人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在1588年的格拉沃利訥海戰英國更是在海上正面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加上上帝做美,首次無敵艦隊遠征受到慘重損失。其實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後英國就只剩下收尾工作了,也就是打擊無敵艦隊逃向西班牙北部的幾個港口。並在隨後切斷西班牙海外貿易線對西班牙本土的聯繫,打掉西班牙的戰爭潛力和能力。但是英國在這點表現上卻Unfinished了。

這不能怨英國的計劃不好,而是執行者自身的問題。德雷克、諾里斯等參與這次遠征行動的主要指揮官未能按照伊麗莎白一世的命令首先去摧毀西班牙的軍艦,而是主次顛倒的去幫助唐·安東尼奧恢復葡萄牙的獨立地位。於是他們決定要進攻里斯本。

可是,有一點問題出現了那就是遠征隊的攻堅所需的重炮等都不夠。另外葡萄牙民眾對這幫遠征者也沒什麼好感。雖然他們也沒有積極幫助西班牙人,但也不會站在英國人一邊,哪怕有這個唐·安東尼奧的葡萄牙王位繼承者身份在也無濟於事。

由於英國指揮官們的優柔寡斷和西班牙人揚長避短的戰術和強有力的岸炮輔助(聖胡利安要塞的40門大炮嚇住了德雷克的艦隊,使其不敢溯河而上或者直接攻取炮臺)。英國對里斯本束手無策,反而自身因一些疾病因素非戰鬥性減員嚴重。從出發到圍攻里斯本破產不到兩個月,遠征隊便喪失了大半戰力。莫說去圍攻里斯本,可能去打擊西班牙北部軍港的任務都執行不了了,因為將近兩個月。西班牙人已經有所準備,而且英國人已經被消耗的損失慘重。

無奈遠征隊只好拿漢薩同盟的船隻開到,劫掠到了一批財物。之後遠征隊分為兩路,一路返回英國,另一路由德雷克率領南下與英國新派遣到加的斯海域的克魯斯艦隊匯合前往亞速爾群島劫掠。但是卻因暴風雨等因素,受到了慘重損失。無奈德雷克等人只好回國。

科拉魯尼亞里斯本遠征後,加之亨利三世的意外死亡引發的西歐局勢變化,使英國給西班牙的補刀不能再形成一擊致命的打擊。如果這次遠征能夠成功,英國稱霸海洋和建立一個龐大海外殖民地的時間將會提前近兩百年。而這次遠征失敗後,英國將長期無此良機。緩過神來的西班牙人迅速吸取教訓改良海上力量,在造艦技術上開始追平英國人。這之後雙方也陷入到了消耗國力的拉鋸戰。

接著便是雙方綜合實力上的差距,雖然西班牙在英西戰爭中損失不小,還影響了尼德蘭戰場和對法國的戰爭局勢(英國都有出兵干預)。但是英國的損失也很大,不含1587年德雷克奇襲加的斯和其他私人的遠征,從1589年開始英國官方組織的對西班牙及其海外殖民地大規模遠征累計四次,其中包括1589年科拉魯尼亞-里斯本遠征、1595年西印度群島遠征、1596年加的斯遠征、1597年埃塞克斯-羅利遠征。這四次,1589年英國軍事上慘敗,並消耗了英國的財力,還讓英國的速決戰計劃破產。1595年英國戰術戰略皆失敗,還是去了德雷克和霍金斯兩位人才。1596年還算成功,給西班牙軍事和財力以及其他戰場帶來嚴重的不利後果。1597年最後一次英國軍事和財力元氣大傷,自此伊麗莎白一世很失望的放棄了對西班牙本土或其殖民地的大規模遠征。

而與此同時在1590年代西班牙對英國的遠征,除了第四次是因荷蘭人在亞速爾群島被刺中止計劃,其餘皆因暴風雨等因素計劃夭折。當然西班牙人所獲得的戰果遠不及英國人。至少英國人在1596年加的斯遠征的收穫還是很大的。但是西班牙國力卻強於英國,比英國人血值厚。而在戰爭的收尾階段,儘管西班牙人面對英國與荷蘭的聯合打擊只剩招架之力,還折騰的筋疲力竭,但英國人卻也損失很大,加上愛爾蘭的九年戰爭消耗,英國無力取代西班牙人。而且伊麗莎白一世死後,新繼任的詹姆斯一世由於信奉天主教與西班牙態度不夠強硬,甚至還一味退讓,使軍事上略處下風的西班牙人在停戰結果上獲得的好處甚至比英國還多。讓英國人在戰爭中的付出付諸東流。英國人的努力也都便宜給了荷蘭人。英西戰爭後,為了向西班牙人示好,詹姆斯一世不惜處決掉沃爾特·羅利,寒了不少和西班牙為敵的英國人的心。

而1590年代因各種因素(這包含了伊麗莎白一世晚期在英國管理上的不善)招致元氣大傷的英國在稱霸的道路上不得不推遲進程。


黎塞留的野望


大航海時代開始時,歐洲各國都在努力開拓殖民地,到處去發現新大陸,此時海上力量成為軍事競爭的焦點。在早期,海上力量最強的當屬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這樣的軍事力量掩護下,西班牙常年在美洲運回大量的黃金白銀,充實國家經濟,同時排擠他國的船隻。無奈之下,英格蘭等國在正面無法與西班牙硬碰硬,就耍流氓手段,打劫西班牙的運輸船隻,並且簽發官方的海盜營業執照,這促使了西班牙下血本清理這些不入流的招式。在抓住英女王處死信奉天主教的瑪麗這一機會時,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格蘭,就是其殺雞儆猴的第一步。

這一次遠征,以英國的勝利而結束,我們的一些歷史教材裡把這一戰理解為扭轉海上力量天平的一戰,這是不準確的。當時英國確實勝利了,但是並沒有改變英西之間力量對比懸殊的差距。西班牙真正戰場上的損失,遠遠不如撤退後英吉利海峽風暴帶來的傷害。此時的英國當然也足夠強勢,可以在大海上與西班牙分一杯羹,但要徹底打敗這個宿敵,還做不到。此後,雙方互相遠征作戰多次,都沒能達到目標。英國在四次遠征失敗後,元氣大傷,海上戰場的主動權似乎還是握在西班牙手中,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戰。但是直到18世紀,西班牙艦隊在海上依然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然而瓜分世界的道路上,不可能就英國西班牙兩個國家,例如原“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其力量也不容忽視,英西戰爭,其它國家喜聞樂見,最好鬥個兩敗俱傷,所以兩國對於軍事行動都考慮很多。在各種錯綜複雜的背景下,各國往不同的方向出發探索,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只不過英國是其中的佼佼者罷了。稱霸海洋不可能通過某一次戰爭就能成功,那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達到一定層次,建立起完善的軍事力量後,在通過血與汗水的拼殺換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