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達達兔DADAtoo


農村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要是想了解俗語的意思,還要研究下以前的文字,畢竟不同年代人們對漢字的看法和理解不同,所以這句“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說明的意思在古代和現在就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的人們對數字多少的理解,一般數量的詞都用一、二來表示,凡一、二還不能表述清楚的時候,就稱為三。三代表著多的意思。

男怕三口吃:不是說男人害怕一家三口的吃飯問題,這裡代表的是人數較多的家庭,以前的社會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一大家子的吃飯問題都會落到男人的身上,並且由於以前家家生育的孩子比較多,很多孩子在青年成長的時候吃的又比較多,所以人們都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所以以前的年代,解決一大家子的吃喝問題,是一個男人最怕最愁的事。

女怕三口穿:而女主內的年代,家裡一家人的穿是靠女人紡線織布來解決的,兩三人的穿衣服還好說,但是要是一家裡孩子比較多,那麼穿衣服就成了問題了。沒辦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窮,沒錢去買,所以以前的年代,衣服常常是老大傳完老二穿,老二穿完繼續往下傳。甚至有一家幾個孩子就一件衣服和褲子,誰要出門就誰穿,剩下的孩子就光著身子在家待著的現象也很多見。所以,以前能穿件屬於自己的衣服或者有一件新衣服是孩子最大的夢想。

現在生活水平好了,人們基本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缺衣少穿了,所以從總體上說,人們是越來越幸福了。“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一是說明了以前社會男女分工的不同,再有也反應了那個特殊年代人們的生活困苦。


農村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有一句話叫“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這個三口指的並不是三口人,而是指人多,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男怕吃飯的人多,女怕穿衣的人多。

在古時候,男耕女織,生活很是不易,男人們每天辛勤勞作,那時候生產力低下,糧食有限,能勉強填飽肚子不捱餓就不錯了。但如果家裡人口多,吃飯的多了糧食就不夠吃了,所以就有了“男怕三口吃”的說法。



現在我們穿的衣服都是工廠批量生產出來的,而古代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家中女人一針一線自己縫製出來的,效率非常有限。家裡人口多的話,衣服根本做不出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女怕三口穿”。


核桃樹下話三農


農村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俗語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其三言兩語概括的道理。

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

三是個數也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男怕三口吃,所表示的意思就是,一家很多人就靠一個男人來養活,這樣男人的壓力就會很大。這就像現在社會一樣,一個男人要養7個人,自己父母、岳父母、老婆孩子,這種情況是男人最怕的。因為只要自己的事業沒有做好,那就一家人都得挨餓受凍。


女怕三口穿!男主外女主內,這是家庭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女主內就要照顧一家老小的吃飯穿衣等問題,人一多自己一個弄那一天都空閒時間。特別是在以前人們所穿的衣物都是女人在家自己做的,要是孩子一多,由於條件原因經常是老二穿老大的衣,等老二穿不了又給老三穿。

這句話只要表示的意思就是男女在家庭中所要承擔的責任及分工!

以上是小曉個人觀點,有不同觀點及補充請留言,謝謝大家!


小曉農民


在農村,老人們口頭上經常掛著這句話,現在農村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愁吃愁穿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過去的生活非常艱苦,還深深地刻在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農村人腦海裡,在這句俗語的背後,訴說著那個時代的人生活多麼艱難,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養家餬口,過去的時候,糧食不夠吃男人的脊樑骨在硬,也還怕家裡吃飯的男人多,半的小子能吃,女怕三口穿,女人相對保守,穿的比男的要求高,男的縫縫補補甚至壞洞都可以穿出去,女的就不行了出門會有人笑話,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男女都一樣賺錢,養家餬口,男女都可以外出打工,就不存在怕吃怕穿的問題了。


東北鹿鄉老周


我理解的"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的大概意思是男人負責一家人吃飯、生計,女人負責一家人的穿衣、照顧好孩子、老人。這是句俗語 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時候有道理,男主外女主內,這是它的時代特徵。但如果這句話放到現在的社會再說就有些片面了,不太適合了。當今社會男女都一樣,工作、學習、照顧家庭,孝敬父母,同樣要面對的社會壓力,不能按照那個時代的要求分工了,所以說這句話在一定的年代是有點一定道理,目前的社會情況就不適合了。




影視兵團


吃穿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物質條件,農村很多俗語都是圍繞這個說的。如今幾乎沒有人再去擔心吃穿問題了,不過舊時廣大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是經常的事,人民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吃穿問題,因而就有了“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的說法,“三”在古時是量詞,意思就是多的意思。


男怕三口吃

古時都是男耕女織的傳統農耕家庭模式,男人耕種土地種植糧食作物,解決家庭成員吃飯問題是男人的責任和義務。因而男人肯定希望莊稼能有好收成,就怕遇到年份不好,那全家人都要捱餓。

女怕三口穿

古時女人主內,主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紡紗織布為家庭成員做衣服,要保證每個人不要挨凍。別小看做衣服,古時沒有先進的技術,一針一線都是手工縫製,如果家庭成員多的話更本就沒有時間休息。



現在人民經濟條件好了,家庭分工模式也發生了變化。不過現實社會中,大部分家庭男人依然是承擔大部分經濟責任,女人通常留守家中照顧小孩。“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依然是有其道理的,就如國家已經放開二胎,但是很多年輕人依然不敢生,因為負擔太重了。


老實巴交鄉里人


農村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男怕三口吃”指的是男人是一家之主,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一家人的生活基本開銷,全部都壓在他的身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得不去事業上拼搏,努力掙錢,這是一個男人的責任和擔當,就為了家裡能夠更好的生活。與其說“怕”,不如我們理解為一種生活壓力的發展動力。



“女怕三口穿”指的是在老一輩的那個年代比較貧窮,他們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家庭婦女一針一線縫的,這些都是很辛苦的手工活,更何況一年四季家裡人都要穿的衣服鞋子,裡裡外外,都需要全手工,做的銷量也挺大的,所以自然也會想到很多顧慮。就像我們現在生活年代,很多家庭的家庭主婦都扮演著做家務的事情,每天都要打掃衛生,做飯炒菜,洗衣服,帶孩子之類的活,所有也很辛苦。所以有這句俗語“女怕三口穿”。



就像我們常說的女主內(打理好家裡的一切,相夫教子)男主外(努力工作掙錢)的道理,其實沒必要這樣著,現在的社會女人比男人事業上還更為成功,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男女分工協作的,都是大家自由性分配。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客家妹小林


農村有很多民間俗語,都是老一輩人自身經驗的一種智慧性總結。他們大多表達了過去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一些經驗知識,對於指導農民的生產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

男怕三口吃

以前雖然在農村地區家庭比較貧困,但是大家都有可能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家裡人口很多,即使很多人家連飯都吃不上,還是會努力的生孩子。這主要是因為農村的生產力比較低下,而且以前的糧食作物產量不高,只有多生孩子,而且是男孩,才能有足夠的勞動力來耕作更多的農田,開墾荒地,種植更多莊稼來收穫更多糧食,以養活整個家庭。

但隨之而來的矛盾就是如果一個家庭的人口比較多,那麼對於家中的勞動力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以前在農村,男主外女主內,在田地裡的農活主要由男性勞動力來承擔。家中人口多,吃飯的嘴就多,以為要消耗更多的糧食,那就要更加努力的種植,出賣體力,換來微薄的收入。而且這句俗語中的山是一個泛指,代表著很多人的意思。所以,一個家庭既希望自己家族繁衍昌盛,但又怕吃飯的人太多。這個矛盾一直都沒有辦法解決。因此,有男怕三口吃的說法。

女怕三口穿

前面提過以前在農村地區,男人負責外面的田地莊稼等農活,而女人主要負責照顧一個家庭的衣食住行。以前很多農民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也買不起上好的布料。農民身上穿的很多衣服,都是自己用麻布織出來的。

但是織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家裡人口太多的話,對於布料的需求量就比較大,這對於婦女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我們小時候家裡兄弟姊妹多,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完縫縫補補,又給親戚朋友家的兄弟姐妹穿。這就是因為以前農村織布是一件技術活,非常不容易,而且要耗費大量精力,對於本來照顧家庭生活就已經很勞累的婦女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有女怕三口穿的說法。

以上這兩句民間俗語,非常直觀的反映了以前農村地區農民的辛苦生活現狀,正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抵如此。


茶人老七


農村有句俗話“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其實這句話不難理解,這句話中的“三”並非特指而是泛指多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農村自古以來就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情況,也就是男人在外勞作,女人在家織布,也就是說全家人的吃飯問題全部壓在男人身上,全家人的穿衣問題落在了女人身上,試想下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很多口人吃飯特別是有很多小孩的,小孩又不能勞作,那麼多人的吃飯問題全靠男人一個人,男人白天黑夜不停地幹也不能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又不怎麼高,很多時候他們都捱餓肚子的 。


同樣全家人的穿衣問題也全靠女人,即使女人也日夜勞作也織不過來,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衣不蔽體,衣服都是老大穿完到老二穿,這應該便是“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這句俗話來由的原因吧。

這句話其實並不怎麼適用於現代社會,現代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餓肚子的現象很少很少,衣不蔽體的情況也不多見,再加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的作用並不輸與男性,可以說“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這句話在男耕女織時代有一點道理,但並不怎麼適合當今時代。



農村俗語解說


農村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語言是時代的符號,農村俗語濃縮了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方方面面,“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描述的就是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的生活場景,正如《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詞,“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你我好比鴛鴦鳥,一雙飛在人間......”



男怕三口吃

男人的“男”就是田和力組成的,可見,在地裡出力氣種莊稼就是男人們的本職工作。家裡人可多,自然張口吃飯的就多,就會給種地的男人很大的負擔,這裡的三,是指三口以上,如果只有夫妻兩口子,那自然吃飯不在話下。家裡有父母老人,還有兒女的話,這“口”就多了,一個大男人要頂天立地,傳宗接代,首要的任務就是保障家裡這些“口”能吃得飽。

男怕三口吃,再能幹的男人種了很多的糧食,家裡的富裕程度也要取決於家裡有多少口人吃飯!據說宋代有一個地區,就有人家為了減少吃飯的人口,保證現有的人口有富裕的生活,他們就會“溺嬰”。(具體名稱叫什麼來著?誰記得?歡迎留言)

可見農耕社會的男人們壓力之大,全家人的吃飯問題是根本大事!



女怕三口穿

過去農村社會,人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用棉花先紡成線,叫紗,再把紗織成布。然後婦女們再量體裁衣,剪裁以後用一針一線縫起來,這樣才能有一件衣服穿。

可見,人口多了,一家三口以上了,那穿衣問題也是個大問題,家裡的主婦沒日沒夜的紡紗織布,一針一線地縫製衣服,何其艱辛!

記得在30多年前村姑上小學的時候,村裡個別人家有了縫紉機,而自家母親有時候還是要縫製衣服的,而且還沒有電燈,一到臘月的時候,就要挑燭夜戰,一家七口人,一部分出錢由村載縫製作,剩下的為了省錢自己做,母親都太辛苦了!經常會熬的眼睛疼!



如今時代,這些都成為過去式了!每個家庭的吃飯和穿衣都不再是什麼事兒了!吃和穿都不再是家庭開支的重頭戲。男女同工同酬,一起養家餬口,一個家庭中除了小孩子都能賺錢。想吃什麼都能買的到,想什麼時候穿,出去買!連最困難的貧困戶家庭都能保吃保住和保穿了!

雖然事過景遷,但“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的農村老話的老理還在,時刻提醒我們 要憶苦思甜,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送你一束情人節之花,我們不忘初心,不斷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