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本期导读:

越来越多人重视思考能力的提升,甚至是思维模式的提升,但却有很多人不知该如何行动。掌握提升思考能力的关键要素,达到深度思考,成为理性睿智的人。

  • 何谓“思考”

  • 提升“思考”能力的关键要素

  • 如何达到“深度思考”

  • 启示

本文是2019年4月推送的第14篇干货,计534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文 | 程驿

来源 | 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

她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正在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很认真做笔记,但感觉比较吃力。

同时她也很关注产品营销的知识,这也是她的工作内容。

而且她是在大公司,她还不得不更关注职场关系的内容。

但娜娜问我,“是不是掌握了'思考'能力,就会更容易解决其它问题呢?”

她的意思,“思考”更像是一个高速CPU,更换以后,就能让自己方方面面大幅提高。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这篇文章就通过解决三个问题来全面解剖“思考”。

1.到底什么是“思考”?

2.提升“思考”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3.如何达到“思考”?

1

何谓“思考”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思考”?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得想想看,自己在什么时候会用到思考。

其实,99%的场景无非这四种:

归类

归类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分类。

你家里有一堆玩具,每次玩耍以后,你妈妈会让你把它们装进不同的箱子里。比如"毛绒玩具"是一类,"塑料玩具"是一类,"可拼装的积木"是一类。

你最近工作非常忙,于是你用任务管理App,把一堆乱遭遭的事情进行归类。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排序

排序是整理已有信息的顺序。

你放暑假,爸爸妈妈让你选择,是先去动物园还是游乐园,或是海洋馆呢?你会从中做一个排序。

买一辆车,你会对车辆的性能、外观、安全等因素做一个排序。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推理

推理是根据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

你今天找不到钥匙,你就会思考,我昨天去过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我可能会把钥匙放到哪里?

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这个公理,同时你也知道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和60°,所以你就能推理出,剩下一个角是40°。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假设

假设是想象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信息。

你下午有面试,中午吃饭时,脑子就会疯狂思考,“对方会提什么问题呢?”,“会不会问到职业规划,会不会问到上一份工作离职原因。”

你一直单身,同事给你介绍一个女朋友。在见她的路上,你就一直会假设,“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如果她问我什么,我该怎么回答呢?”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所以,什么是“思考”?

你应该留意到了一个细节,这四种思考方式,其实都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

要么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归类,要么是整理信息之间的顺序。

“归类、排序、推理、假设”这些工具,你从小就会,现在也随时在使用,并无难度。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思考”是一项高深的能力,且需要专门去提升呢?

2

提升“思考”能力的关键要素

究竟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思考”很高深,需要专门提升呢?

这就需要你再深入一点点。

第二个问题,你需要理解,提升“思考”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你会发现,“归类、排序、推理、假设”这四个思考工具,它们的用途稍微有一些区别。

把它们放在一张图中,你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图上画的是一个反比函数。其中,绿色部分代表“已知信息”,红色部分是代表“未知信息”。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一套简洁的“思考模型”

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信息量充足的时候,你还需要思考什么。

“思考”,就是不断补偿“未知信息”的过程。

归类

比如“香蕉、《批判性思维》、史蒂芬·库里、网球、旗帜、苹果派、老虎机、篮球、旧金山、《认知颠覆》、故宫、《理想国》、阿德勒、蘑菇汤”。

把这些信息,呈现在你眼前,这是“已知信息”。

既然有了这么多信息,为什么还要补偿“未知信息”呢?

其实你还需要一些“事物属性”,比如“吃的”“人物”“运动类”“地名”等类别。

当然,找到这种“事物属性”通常很简单,人类3-4岁就会具备这种能力。

所以归类是一种入门的,最简单的思考方式。

想想你在家做整理,或把电脑桌面做一些归类,都是很轻松吧。

排序

和归类一样,排序也有充足的“已知信息”,但需要补充的“未知信息”会略高一些。

比如你最近想买手机,HUAWEI P30pro,iPhoneX max,SAMSUNG S10+都是你的备选。

为了最终选择一款,你需要作一个排序。

要排序,就会有原因。比如”拍照“”系统“”屏幕“”电池“等。

如果按单一维度排序,往往是简单的,比如“拍照”,那就是P30pro>iPhone>S10+。

但事物的排序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以你往往会补偿很多信息。

再比如你现在有四五个女生备选为女朋友,相信你也会非常困扰,会去了解很多信息来帮助决策。

推理

推理所需要的“信息补偿量”就更高了。

比如福尔摩斯在第一次见到助手华生时,瞬间说了一句,“你刚从阿富汗回来。”这让华生非常惊讶。

福尔摩斯是这样解释:

“别人介绍你是一个医生,我看你有军人气势,那么你就是一个军医;你的脸色很黑,但手腕儿很白,那证明你的皮肤本来是很白的,那你是刚刚从一个阳光很充足的地方回来;你的左臂受了伤,动作看上去有些僵硬。那么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的地方历经艰辛,左臂负过伤,最近英国在什么地方打仗呢?在阿富汗。所以我认定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

福尔摩斯瞬间观察并整理了一系列信息,才完成了这次精彩的推理。

很多时候,推理看似从a→b,但实际的过程却是a→c→h→x→i→e→w→b

比如老板问你,下个月市场部投50万公告费(信息a),到底能否转化出200万的收益呢(信息b)?其中也需要你找到各式各类的信息。

推理并不简单,是一种高级的思考工具。

假设

假设就需要做极大的“未知信息”补偿了。

比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6月的某一天,坐公交车去专利局上班时,路过伯尼尔钟楼时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公交车以光速移动,那么从车上看钟楼的指针会不会是静止的呢?”

这就是有关狭义相对论的假设。

做出假设后,他本人做成了大量论据的支撑,20世纪也有太多物理学家或其它科学家也为此做了大量论证。比如1919年的日蚀证明,就证明了光也会发生扭曲。

假设往往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你大量的感知经验。

比如你每写一篇文章,这个过程同时也需要大量信息作支撑。

所以,提升思考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呢?

是对“未知信息”进行补偿。

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行,其实有90%都是因为“信息补偿量”不足。

“信息补偿量”不足,要么放弃,要么我们就会选择一些可以轻松得到的信息(迷信、鸡汤、停于皮毛的方法)。

轻松得到的信息,我们就习惯给自己简单的答案。

习惯简单给自己答案,很多问题还是没法解决。

于是又陷入麻烦,去寻找新的信息。

所以,能够准确获得信息,其实是个手艺活。

那么,究竟应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也是今天需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如何达到“深度思考”?

3

如何达到“深度思考”

既然有“深度思考”,肯定就还有“中度”和“浅度”的概念。

这也相对应你应该获取信息的三个方面。

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如下图,分别来看: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感知信息(浅度思考)

你突然看到餐桌,放置了“苹果、香蕉、榴莲”等水果。你本人,和水果之间,就会建立“很想吃、黄颜色的、味道难闻”等感受,这就是感知信息。

父亲看到孩子沉迷王者农药。于是对他产生了“你真是没救了,太让我生气了”这些感受,这也是感知信息。

事实上你每天会面对大大小小上千件事物,95%以上只会用到“感知连接”去进行处理。

人类在最原始时期也是用“感知信息”去和世界建立联系的,好处在于能够极速处理信息。

比如看到甜的东西,大脑就瞬间分泌多巴胺,让你产生想吃的情绪;看到一条蛇,大脑瞬间判断有危险,让你赶紧逃;相亲遇到一个人,一眼就觉得不合适。

刚刚我们说到思考能力不足是因为信息补偿量不足,并不一定就缺失理性和明确的信息。

更多还是感知连接的不足(缺乏经验感知)导致。

比如一个完全没有工作经历的人,去担心职业选择;一个从没有谈恋爱的人,对两性关系忧心忡忡。

村上春树曾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认知信息(中度思考)

虽然凭感知我们可以解决生活大多数问题,但很多问题还是没法解决的。

这时你就会对“感知信息”进行关于Why的追问,就会产生“认知信息”(知识)了。

比如你问:

“为什么苹果是甜的呢?为什么香蕉是黄颜色的呢?”答案是“机酸和糖的比例,叶黄素”等生物学上的知识。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游戏?为什么孩子会让我这么生气呢?”答案是“成瘾性人格,情绪”等心理学的知识。

“为什么会感觉对方不合适?”答案可能隐藏在“进化心理学”这类知识中。

“感知信息”和“认知信息”最大区别是:

“感知信息”完全是从自己感受情绪出发,去进行信息判别;而“认知信息”则完全和人类感受脱离,从而研究客观事物本身。

后者实际是对前者的补充。

“小孩打游戏”,然后你就“对他发火”,这种方式一直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搞清楚心理学,足以长期解决问题了。

底层信息(深度思考)

当“认知信息”变得太多怎么办?这就需要你动用“底层信息”,也就是启动深度思考能力了。

比如我们刚刚问到“为什么苹果是甜的呢?”

答案是“不同苹果内机酸和糖分的比例不一样”。

也是因为“果实受光合作用,淀粉逐渐转化成糖分,而同时单宁酸和有机酸被限定了,抑制了酸和涩的感觉。”

也是因为“人类的味蕾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与化学物质相结合,最终形成神经信号,让大脑形成甜的感受”[1]。

信息太多,反而让我们失去控制感。

于是人类会想到一个捷近,“为什么不直接问一次,事物产生的终究原因呢?”

“为什么苹果是甜的?”

是因为苹果这个物种的进化所导致。

“它需要让自己变甜,这样才可能让动物吃掉果肉,吐掉果核,从而帮助苹果把种子播种到其它地方。”

“底层信息”的好处在于,它绕开了复杂冗余的信息。直接到达“第一因”,亚里士多德叫做”第一性原理”。

比如你创业搞不定事情了,产品、人事、营销、融资等各种压力袭来。

怎么办?

回到你创业的第一因——”是不是在帮助用户解决一个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底层信息”往往是绝对正确的公理,它的功能在于,在你迷茫时,帮你坚定不移看清方向。

4

启示

越来越多人重视思考能力提升,甚至是思维模式(底层连接)的提升。

但却有90%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这篇文章产生的意义所在。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从另一个视角做个总结:

1.从前我们是从自己出发(感知信息),试图连接世界,这个过程会用到“归类、排序、推理、假设”等基本工具。

2.后来搞不定了,就试图去弄明白事物发生的真正原理(认知信息),这就是大量对“未知信息”作补偿的过程。

3.后来还是搞不定,又试图用一个统一理论把所有东西连接起来(底层信息)。

深度思考没那么难,一套模型就搞定

想想看,你的一生大致是不是这样:

小时候更多是用感知,学生时代是认知,成为老司机后就偏好用一些看似底层的信息,逐渐形成逻辑自洽。

这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呢?

还是信息量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搞不定自己,而选择的无奈的结果?

英国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1959接受BBC采访时就说,未来人类的趋势,就是必然会更加理性和充满焦虑。

“未来人人是哲学家”。

这一天,已经到来。

[1]:http://en.wikipedia.org/wiki/Sweetness

本文来源于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往期文章推荐

美感度竟然是未来领导力的首要标准,看完我服了

致领导者:请不要让你花重金挖来的人才成“孤岛”

“有意拖延”才是有效的时间管理?现在知道还不晚

做“好”人和做好“人”,阿里CEO张勇告诉你到底怎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