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愛》:狐系男友,和狐狸談戀愛會更有安全感?

最近偶像劇既神仙、外星人、超能力、穿越時空、鬼怪為主角之後,動物系開始不服,成為主角冒頭,例如狐狸。最近發現,有部電視劇的狐狸是男主,萬壑君不說,估計你們也知道。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狐狸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主角,由來已久。

別小看狐狸,身上的文化內涵堪比神仙老祖宗們。

一、有來頭的狐狸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就已提及青丘國有九尾狐,瞧白淺和鳳九,那不就住在青丘。

風水堪輿學鼻祖郭璞說,天下太平狐狸就是祥瑞之物,但漢代老祖宗說,狐狸乃是妖異,多事之兆。

狐狸到底是祥瑞還是妖獸?那取決於那個朝代統治者的看法和民間文化了,這背後是段跨度千年的鬥爭。

《結愛》:狐系男友,和狐狸談戀愛會更有安全感?

小樣兒,我還不知道你

據說,最早一批完全成人的狐狸精,出現於東晉幹寶寫的《搜神記》中,背後的緣由恐怕有東晉的求仙修仙理論發展趨向成熟的推波助瀾。

求仙修仙理論中,有一條非常樸實的特徵,那就是“物老成精”。那仙或者精的最終形態為何,總要有個看得見的實物,狐狸是其中一個替代物。

古人在吃飽了沒事幹的獵狐活動中,認真地觀察了狐,發現有它們有四個顯著特點:晝伏夜出、狐性多疑、機智狡詐、狐死首丘(度娘說:古代傳說狐狸若果死在外面,一定把頭朝著它的洞穴,比喻不忘本或懷念故鄉,好詞)。

無論是多疑機警還是“狐死首丘”,都表明狐的靈性。有靈性的動物那麼少,狐狸恰是這其中最為靈性之一,這極大地預留了後人賦予它發展各種神秘技能的空間。

成了精的狐狸,逐漸從獸形態轉向人形態,這也表明狐妖程度的加深。

狐在魏晉成精後,藉機大紅大紫了一段時間,順便成為了帝王們的“政績鼓勵師”,各地大臣或附屬小國要打好關係,紛紛給君王進貢白狐或黑狐,以示國家在您老治理下天下太平。

《結愛》:狐系男友,和狐狸談戀愛會更有安全感?

白狐看來有點萌啊

在唐代好好繁榮了一番,還開啟了個新技能:狐魅成仙。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開頭幾篇,狐狸就是主角。狐狸恍若一家一戶的保護神。但在君王那裡,狐狸魅力漸失,成為了過氣祥瑞,看待目光也更加理性。

當然在講究“天人感應”的古代,一些正常生理現象也會賦予傳奇色彩,比如狐鳴,有淒厲、慘絕的聽覺效果,便被視為不祥之兆。尤其在狐狸過氣後,更加被人添油加醋、危言聳聽。

到了宋明,人相對比較敏感自閉,文化人普遍醜化狐狸。大理學家朱熹,就著書和開公眾號說狐狸是妖媚之獸。

理所當然的,狐狸在文人手中,被描寫成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是採精補氣有害人類健康的壞男人或壞女人,是鼓動造反的倡導者。文人描繪的多事狐狸精作祟的醜態,讓統治者對狐狸的印象極其不好。

許多莫名其妙的事件,會附會到狐魅身上,比如處理不自然現象或非正常行為時,讓狐魅有時化為彌勒佛,有時化為菩薩,有時則化為太上老君。

其實,這是狐魅擴大自己信仰地盤的冒險,但結局往往並非順利,多被看做是狐妖作祟,會讓道士拿著符籙出來制服。

但到了清朝,狐狸觸底反彈,居然洗白了,當然統治者是不怎麼在意了,只是在民間那裡了不得。

人們崇拜狐仙,狐狸不再是普通狐狸,而是被稱作“仙人”、“仙家”、“大仙”、“狐仙”。《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都有狐仙故事。

狐仙有自己的廟,接受官府民家祭拜。

二、狐女我們都知道,那狐男呢?

文人場域和民間場域中狐狸形象,有祥瑞和妖魅交織,也有貶低嫌棄和崇拜討好交織,但這極大豐富完滿了狐狸的文化內容。

據學者研究,古代林林總總涉及到狐狸的故事,可歸納為八個主要故事類型:

狐博學、狐作祟、狐報恩、狐抱怨、狐媚人、人狐戀、狐仗義。

狐狸多是代表邊緣化的人群,例如胡人、妓女、乞丐、雜技班子、僱工等。

其中人狐戀是最為大眾喜歡的愛情故事類型,這一故事類型下誕生了許多忠於愛情的狐女形象,這些狐女在巨大的變故前仍能保有對愛情的矢志不渝,例如《太平廣記》中的《任氏》,《聊齋志異》中的《青鳳》、《嬰寧》等。

雖說人狐戀既可以狐女人男,也可以狐男人女,但主流仍然是狐女人男。

狐女人男故事中,也會出現狐男,但多以狐父、侍從或其他配角出現,戲份不多,盡到位就撤退。這恐怕與男權社會的性別歧視和女性偏見的深層文化有關係。

當然,據學者研究,狐狸精的故事中,也約有三分之一的故事在寫男狐媚女。

但有個顯著的不同:狐女人男故事中,狐女有真摯愛情或純真友誼的,但狐男人女故事中,狐男與女子只是赤裸裸的肉慾,而且幾乎是狐男的姦淫和採補,讓女子身體羸弱、一病不起甚至死亡,造成女性災難。

晉陶潛《搜神後記》中記載了一隻老狐狸,他一邊嘆歲月流逝自己年老,但一邊又四處打探、將良家女子編冊並逐一姦汙。可說是開了狐男喪盡天良的先河。

奇怪的是,在其他狐精故事中,狐男的形象也非正常,呈現志怪的取向,並表現出與西域胡人的密切關係。

《結愛》:狐系男友,和狐狸談戀愛會更有安全感?

狐女小翠

首先,狐男多是老者,還多須、面老的胡人形象,如果有姓名的話,還多姓胡,或者正如有個狐男自己的爆料“千年之狐,姓趙姓張;五百年之狐,姓白姓康”。狐男形象多與胡人或漢化的胡人有關。

其次,狐男常魅惑誘騙美女,販賣人口,這恐怕與胡人多是善於經商的商賈且經常做些不法勾當的印象有關。

三、為什麼狐男沒有愛與被愛的權利?

幸好,千百年來與人作祟的狐男,在蒲松齡手下有了重新做狐的機會。

他們重新洗白,與人並肩戰鬥,加入與邪惡鬥爭的行列。

蒲松齡在《胡四相公》裡,把狐男寫得如人般機智、風趣且仗義,沒有了志怪和志趣,更像尋常人。甚至有時,狐男還會說些痛斥卑鄙可恥的封建官吏的話。

要不是蒲松齡把狐狸當人看,官吏的可恥行為與狐狸何干?這是蒲松齡的用心,借用社會之外物體干預生活和政治。

但也有個侷限,他把人世間女性所有的美德都賦予了狐女,而狐男試圖與人類女子結合時,就求親不成還賠了妹妹,可謂倒黴至極了。

看來,就算在蒲松齡那裡,狐男人女,也不會善始善終。

這就有疑問了,為什麼狐女可以自由地與人男相愛,可以不計較車馬、宮室等外物,愛得轟轟烈烈、善始善終,而狐男卻被剝奪了愛與被愛的權利?

還真有人解釋過這個問題。

有個理由是狐男娶人女是違背了民族自尊心和封建倫理觀念,說白了就是因為“出嫁從夫”“夫為妻綱”,那就嫁出去的女兒要被外族同化,華夏少了個一份子,而多了個潛在敵人。

這種思想未免過於狹隘,老是考慮“夷夏之分”,恐怕提筆的作者們也沒那麼多多餘的腦汁。

其實原因很簡單,也有學者提了:自六朝以後清以前幾乎所有的狐狸精故事,在狐狸身上衍生的所有精神幻想,都是基於男本位的。

將見識以外的所有戰場上衝鋒上陣、惡霸前仗義執言,以及婚姻以外的纏綿悱惻、恩恩愛愛,都寄託於神仙鬼狐,這是彌補人生不足,在夢境中求得快意。

再直白點說,讓古代男性在婚姻愛情裡完美自己的形象,例如加點腹黑、超能力、傲嬌或溫柔等討人喜歡的技能點,以作為女性的理想配偶,甚至在狐狸身上幻化自己的完美配偶形象,那簡直是缺乏現實根基的天方夜譚了,他們才沒那心情。

討好不討好,女性就在那,以我為綱,低我一等,何必多費心思?

四、美好的狐男形象由“她”創造

但完美狐男形象這一棒,由新時代的女性從廣大的蒲松齡等男性作者手中接過來了。

早年臺灣言情作者裘夢的《狐狸夫》男主帶有狐狸性質,日本漫畫《元氣少女緣結神》的男主更是一隻傲嬌的狐狸(要知道以前的日本狐狸精故事中,可鮮少有與狐女對應的狐郞形象),還有《家有狐狸殿下》等帶有“狐狸”二字的網文層出不窮。更有《寶珠鬼話》、《結愛,異客逢歡》等不帶“狐”但男主是狐狸的網文,甚至後一部已被改編為網劇,由宋茜和黃景瑜主演。(萬壑君網文看得不多,各位不要笑話,只說得出幾個知道的。)

《結愛》:狐系男友,和狐狸談戀愛會更有安全感?

改編為電視劇了

這些狐男都被改編過了,相貌上仍保有蒲松齡時的玉樹臨風、翩翩公子、俊朗爽逸書生等形象,美得魅惑人心,而誘惑人、拐騙女子、販賣人口、專採補、害人健康、年老等黑點被改造,增加了體貼、腹黑或傲嬌、粘人等特性,技能上更類似於仙、神,法力更強大,可以長生不老,俊美容顏前千年不改。

當然,狐男還會變成什麼形象,這一切都看女性的心情。

去掉黑點、增加新技能的狐狸,妥妥的愛情婚姻中最理想完美的男性配偶形象,是女性慾望在虛擬時空中的投射,是女性在另類空間中尋找的生活中的缺失,為女性帶來酣暢的快意,帶來精神的安全感。

看,狐狸都在圍繞“她時代”在改變,連並不是很好的狐男都洗白了,還有什麼不能變的呢?

也許《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正好迎合了,帶來狐狸的安全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