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養老看護體系面臨危機 “老有所依”到底有多難?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道臺媒稱,因為高齡化加速逼近,養老看護在德國似乎已經演變成“危機”。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4月3日報道,根據德國官方數據,從2015年到2017年短短兩年內,有資格接受看護福利的人數驟升了19%,2017年底更首次衝破340萬人。同時,雖然各地的養老院及其他看護機構努力征召護理人員,但人數往往不足以應付各地需求。

究竟德國現行的看護制度是如何運作的?背後又遭遇哪些結構性問題呢?

德国养老看护体系面临危机 “老有所依”到底有多难?

德國人口老齡化加重,社會保障體系面臨挑戰。(視覺中國)

家庭看護的沉重負擔

一直以來,在家裡接受看護是大部分德國老人的心願。2017年,高達76%的看護需求者(即259萬人)選擇在家裡接受照顧,其中約176萬人完全依賴親戚的照顧,而大部分的看護者依然是女性。

根據阿倫斯巴赫民調研究中心針對女性看護者的調查顯示,看護者的典型綜合背景為:平均61歲、已婚的母親,看護期平均長達三年多。50%的看護者需要照顧自己的父母,13%需要照顧配偶的父母,而三分之一的女性看護者需要照顧其配偶。

入不敷出的社會看護保險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平均壽命提升以及照顧期延長,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承擔不起照顧家人的經濟負擔,因此不得不依賴社會保險補貼來維持基本生活。此趨勢導致1995年起,德國開始全面實施“社會看護保險”成為強制性國家制度。

德国养老看护体系面临危机 “老有所依”到底有多难?

2011年8月30日,德國柏林,西溫大街的高級保健住宿區,兩個年老的婦人在公園裡聊天。(視覺中國)

然而根據衛生部以及健保公司聯合會公佈的數據,2017和2018年,德國的看護保險連續兩年入不敷出,虧損分別為24.2億歐元(1歐元約合7.6元人民幣)和35億歐元。近年來要求國家“用稅金補貼看護保險”的聲浪不斷。高達75%的人對於自己可能成為看護需求者,卻無法承擔經濟壓力感到擔憂;89%的人認同德國政府應該用稅金來保障社會看護保險的清償能力。

養老院與看護機構的品質問題

德國已有高達60%的養老院被查出有問題,而三分之一看護機構在餵食、確保看護需求者補充足夠水分方面有所疏失。

德國《明鏡週刊》旗下的青年雜誌《本託》2018年採訪了幾位在看護業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描述自己如何在責任感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之間互相拉扯、消耗。

德国养老看护体系面临危机 “老有所依”到底有多难?

2011年8月30日,德國柏林,西溫大街的高級保健住宿區,聚會期間,老人們共舞。(視覺中國)

一位在柏林工作的37歲看護人員坦承,在工作崗位上就像在地獄一樣。

他回憶道:“值夜班的時候,我都一個人。有一次一位老先生在頂樓的房間過世,但我幫不了他,因為我同時要照顧所有人。他上吐下瀉,非常痛苦,但我只能讓他一個人躺在那邊。”他繼續說,“我感覺完全被壓垮,無依無靠。這些都令人身心俱疲,而且這樣的感受持續了好幾年。”

專業看護人才的短缺

報道認為,導致德國畢業生對看護行業興趣缺失的原因很多。自從2012年,受訓看護員的人數甚至至今都處於停滯狀態。停滯不前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看護業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至今,看護行業在德國仍被視為典型的女性工作,無論是家人幫忙照顧、外籍居家看護,還是專業的機構看護人員,都仍以女性為主。即便是專業的看護人員,也有85%為女性。

德国养老看护体系面临危机 “老有所依”到底有多难?

當地時間2014年5月14日,德國柏林,一位職業培訓中心的學生用模型練習老年人護理項目。(視覺中國)

對男性學生而言,看護行業是令其失去男子氣概的不理想工作。然而,即便是女學生,看護業仍然不是很受歡迎的職業選項,主要還是因為前面提及的工作條件極為不佳。

而且在工作過程中,女性看護者容易淪為性騷擾和暴力的受害者。一項相關研究指出,66.8%的受訪者曾經遭到看護對象的性騷擾。很多時候,上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造成許多看護工作者的心理創傷,這個創傷又進而影響到她們的工作表現。在完全沒有監督條件的居家看護中,這樣的問題更加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